首页 > 书画 > 正文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3-25 09:39:12
听新闻

3月7日,“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孙建平教授油画、素描、速写、IPAD绘画作品和著作文献资料150余幅,全面呈现其在创作与教学方面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本次展览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天津美术学院科研与研究生处、造型艺术学院协办。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学术研究会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序厅举办该展的学术研究会。中央美院教授戴士和,著名美术评论家、湖南省美协秘书长邓平祥,著名漫画家左川,画家姚铁正,天津美院教授张京生、何延喆、郭雅希、景育民、郑岱、郑金岩、刘军,天津美院教授、《中国书画报》社长路洪明,天津美院教授、油画系系主任袁文彬,天津美院教授、油画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刘悦,天津美院副教授、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天津美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于海元等参加了本次学术研究会。学术研究会由天津美院教授范晓楠主持。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范晓楠

范晓楠对此次展览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此展一共有5个展厅,展出了孙建平不同历史阶段重要的代表作品。5个展厅涵盖3个层面,第一个展厅展示了孙建平的教学和早期作品的探索和发展的路线,涵盖了他在天津美院30余年勤勤恳恳的教学实践,如今全国有影响力的一大批中青年油画家都是孙建平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孙建平一生对于教学都非常热爱。“教学成果的部分是孙老师特别重视的,因而放在序厅的最开始。”中间的展厅,包含了其油画的人物和风景的写生创作。这些作品既是写生也是教学,也是他对写意油画的探索。最后一个展厅是他近年大型的历史题材的人物画的创作。这几个部分都密不可分。“展厅中作品挂得非常密,他的作品量特别大,如果把天津美院美术馆的全部展厅用上,孙老师的作品也都会挂满。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孙老师有今天的成就,不仅是有才华,而且还有勤奋。”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馆副馆长李旭飞

李旭飞表示,此次展览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筹划,经过近半年的时间终于成功举办。“大美之艺”系列展览是天津美院院长贾广健倡导的、天美非常重要的代表性学术型展览,除了作品上墙,更要体现学术思想。对孙建平艺术文献展来说,要体现他的教学体系和创作思想,以及他对天美教学作出的突出贡献。基于此,展览围绕以下两点进行策划。首先是孙建平作为天美建立油画系以来的第一任系主任对天美油画教学体系作出的突出贡献,在他的努力和倡导下,天美的油画专业在全国,无论学术影响还是创作影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次是展现孙建平几个阶段的作品,他在赵无极的引导下,进一步坚定了油画本土化的文化理想,尤其他倡导的西方油画的本土化对油画事业的贡献和充满激情的创作状态令人钦佩。李旭飞谈道,自己虽然是画国画的,但是也非常喜爱孙建平中国画元素的笔法,喜欢充满激情的创作状态,敬佩他对油画中国化的贡献。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张京生

张京生在发言中谈道,孙建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和他作为同事、同行已半个世纪,可以看到他的隐藏在作品下的人性立场和轨迹。人类最可怕的是单一,而孙建平之所以令人钦佩,正是因为他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与之相比,张京生表示自己的短处正是孙建平的长处,而这种差异恰恰是所从事的艺术事业决定的。其次,张京生谈到了他喜欢孙建平作品的几个理由。第一,他强调了孙建平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特点,举例说明了孙建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制作了一幅关于艺术家流派和代表画家的图,展示了其立场和知识结构。第二,张京生认为,在对人物的刻画上,无论表现还是再现都有三个生态,即生物生态、世俗生态和神圣生态,孙建平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表现出色,能够避免作品中过多的生物生态和世俗生态,尤其擅长捕捉神圣生态,这是他绘画感觉特别好的原因之一。第三,孙建平不仅是一位画家,他在所从事的事业方面具有天生的扩展能力,超越了绘画的层面,将影响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在师资推荐引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油画专业丰满的体系。此外,张京生还提到了对精神层面的富有追求的人的喜爱,他认为孙建平是一个追求精神富足的人,因此他们在精神层面有共通之处。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戴士和

戴士和表示,自己参加过很多展览和研讨会,觉得孙建平的这个展览和研讨会既隆重又亲切。他们几十年的友谊和共同经历使他对孙建平的了解越来越深,心中也对他产生了更多的敬重之情。戴士和提到最近在北京看到的孙建平个展,展出的文人肖像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那些从事思想史研究的非绘画界人士,看后都很激动,认为在当下文化环境中,有这样的一种声音,有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用心地来关注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忧虑,非常难得。他认为这些肖像实际上都是孙建平的自画像,那种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皱着眉头感慨万千就是画家自己。孙建平从众多的文献里面读到了跟自己相通的东西,就很想表达出来。每一幅作品,无论画风还是情感都带着真诚和探索的态度,都是其生命中的真实感受,都像是他的心声,是他这个人的真实表露。不仅在选题上如此,连画的风景都是,并且在每一笔每一画上都如此。正是这种坦诚和真心使其作品特别动人且令人难以忘怀。尽管孙建平性格大大咧咧,不计较个人利益,但他对油画教学和事业的发展却非常用心。此外,戴士和对孙建平的个人品质也表示了欣赏,孙建平对上对下都是随和的、谦逊的,对人非常平等、尊重。而在他对人的认识背面,有他的坚持、底线和人生追求。这种态度对中国画坛将产生长远影响,他的画作和个人品质将会长期影响中国画坛。

戴士和认为,“大美之艺”的用意非常好,天津美院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战略构想,把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老画家们在教学、艺术创作、艺术研究上的所作的贡献,一个一个地梳理出来研究,并传承下去,这个大的构想本身就非常宝贵。他希望像天津美院继续把学校历史上的各个不同画种里面那些最优秀的、在全国有影响的画家一个一个地研究出来。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画报》社长路洪明

路洪明从孙建平的作品出发,强调了艺术家的重要性。他说,透过作品看到的是人。艺术家的核心在于表达个人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而不在于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他将文人的概念与艺术家联系起来,强调了传情达意的重要性,无论国画还是油画,都能体现出艺术家的傲骨。这种文人精神是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所在,孙建平作为一位艺术家,掌握、承载时代精神,能用艺术的形式,把时代的精神归纳起来。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著名美术评论家、湖南省美协秘书长邓平祥

邓平祥认为,这个展览从整体来看,把孙建平艺术上的成果及其作为艺术家的人生特征概括得很好,是一个非常好的展览。展览里面每个部分都值得研究,比如他的著作,他的书不是一般意义的出版物,作为一位油画家,孙建平凭借对油画艺术本体的一种关注度和思考力,能够发现油画在语言上、在本体意义上存在的问题,他的书解决了现实中的一些油画本体的问题,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孙建平从艺术思想、艺术精神、艺术本体提出了许多问题,表达见解,这在整个美术界都是少有的。作为一位艺术家,孙建平多年关注的中国文化形态下的知识分子,敏锐地带着非常深的人性关怀来表达这个主题,提出了许多巨大的有待于解决的精神问题,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他的表达非常有力度。这是中国的精神史上的一个浩大的工程。对中国精神史建设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凸显了一个有意义的、有精神价值和精神思考的艺术家的价值所在。这些年孙建平跟戴士和一起搞了一个大的课题——写意油画,这是关于艺术本体语言建设的课题,现在写意油画已经成型且初步成熟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孙建平那些作品,很多都是以写意方式表达的。他在艺术表现力所展现的程度上,在艺术本土化的环境上,展现清晰可见的力量,这是从罗公柳开始的前辈油画大师孜孜以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孙建平参与的写意油画院研究机构的建设,以自己的作品及组织能力和领导工作,为写意油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这些成果都是具有建设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很多方面超越了前人。这也是孙建平特别值得研究的地方,他的个展览提供了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值得研究。另外看到年轻的学生有好的作品,他由衷地高兴,甚至希望他们可以超过自己的成果,这是难得的。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

何延喆首先分享了与孙建平自从上高中时长达60多年的长久友情,他感受到孙建平是一个性情中人,对现实、人生和朋友都非常真诚。他描述了孙建平在美校上学时分享的一本苏联小说《初升的太阳》,书中画家夭折的故事和其中的一张画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体现了孙建平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接着谈到他对孙建平展览的观感和感受,他认为孙建平的展览具有理性的精神、感性的状态和历史的情怀,特别是在写意油画领域,体现了顿悟的精神。孙建平的作品充满了历史人生的阶段性和深刻的内涵,在艺术创作中特别注重瞬间把握客观物象的能力,体现了“刹那即永恒”的理念。孙建平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该领域的学术系统建设。此外,孙建平的个人经历和个人努力对其艺术创作的积极影响,使其能够成为中国油画史和美术史的重要人物,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孙建平所尝试的也不限定于一种领域,比如说写作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赵无极在浙江美院讲学,孙建平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而且对笔记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之后还专门出版了一本赵无极的笔录,跟中国所谓的抽象不完全一样,如何在那种材质和创作方法下达成写意的偶发的契机,孙建平教授不但深入思考而且进行了实践。何延表达了对孙建平未来创作的期待和祝愿,希望他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继续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艺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著名漫画家左川

著名漫画家左川表示,看孙建平的展览是一种享受,也富有一种激情,源于和孙建平50多年的友谊,从学生时期到工作时期他们一直都在一起。他说,孙建平是一个努力追求的人,他的画作展现了他如饥似渴、忘我精神的特点。左川特别喜欢孙建平的素描作品,记得在河西俱乐部文化馆时期,大家把服务员、老师、同学拉过来就画,互相画素描,还有张京生、庞黎明等人都一起画,带动了一批人画素描。左川受到孙建平的影响,也喜欢上了画素描。他认为孙建平的作品充满了精神和特色,特别是人物的描绘,无论素描还是油画,都让人印象深刻。左川认为,孙建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他勤奋努力和永远向前的追求。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郭雅希

郭雅希谈道,孙建平除了作为美术教育家、画家和学者的身份外,还是一位艺术社会活动家。天津在当代艺术领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地区,孙建平在其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上,还体现在对年轻艺术家的鼓励和支持上。在孙建平的号召和影响下,天津曾经组建了“鸣社艺术研究会”和“现代艺术油画艺术学会”等组织,为当地艺术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郭雅希还指出,孙建平的作品不仅在语言层面进行探索,还涉及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探索。他的“朋友”“北漂”“文心傲骨”等系列作品虽然看似互不相关,实际上都在关注人文话题的探索表现。孙建平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学术化和社会学层面的思考,背后支撑着的是对当代美术界世俗之风和迎合之风的批判。这种批判不仅反映了孙建平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也展示了他几十年探索思考的成果。同时,他所表现出的天津地域文化的根性以及对中国写意与西方油画结合的思考,是有影响力并可以载入史册的。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

景育民作为孙建平的同学和亲密朋友,分享了自己对孙建平的了解和观察。他俩是1978届的同学,关系十分亲近,景育民清楚地见证了孙建平的成长和变化。他认为孙建平从早期对前苏联现实主义的膜拜,到后来改革开放以后对东西方文化的对视与融合,再到身份的转换和自信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孙建平是“文物级”的人物,体现了新中国以后美术的发展和过程。景育民还谈到了孙建平作为艺术家的贡献,特别是在写意性绘画领域。他认为,孙建平一代人在艺术样式和思想观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西方的评价体系来说,我们的写意可以划到新表现的成份当中,但是面临门槛过低的问题,有些人以潦草的方式贯以写意性。孙建平的作品不仅是技法的表现,更多的是学养情怀等,从这个角度理解,他的生长和成果就找到了理由,希望今后的学术界将孙建平研究的学术成果,从绘画的实践成果到学术成果,完整整合出来,为未来的理论探讨奠定基础。他同时提出对当前中国艺术家本土身份等问题的思考,应对当下艺术家的创作和身份认同进行深入研究。景育民对孙建平的更多期待,他说,今天的展览只是孙建平人生和学术经历的阶段性总结,相信孙建平能够超越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学术探索,也将会有更多的新作品出现,展现出他的诗和远方。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郑岱

郑岱教授对展览有着特别深刻的感受,她认为这次展览不同于孙建平老师以往的展览,因为此次展览是对孙老师教学和创作方面的一个整体回顾,可谓意义重大,体现出天津美院对于展览的重视。郑岱表示,“孙建平可能没有感知到自己在天津美院乃至天津美术界的影响力。他从内心流出的写意,使笔触和画面带有一种现代感,会激励每一位看过其作品的人。他的作品既有自然情怀,又关注社会生活,这使得其艺术更加完整。此外,孙建平的学术方面也很突出,他发挥了速写即兴的才能,同时在绘画理论上表现卓著,总是在严谨且深入地思考创作问题。”郑岱还提到自己从年轻时就受到了孙建平的影响,是他的勤奋和用心激励着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学生,孙建平的成就和活力都是值得学习的。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郑金岩

郑金岩教授表示孙建平老师是当代最重要的写意油画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表达了一种生命的悸动,真正体现了写意油画的精神。“孙建平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其代表作品‘民国人物系列’,无论是精神性、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孙老师的性格既倔强又温柔,不仅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实干家,他把自己的理想和精神以民工的干劲落实在画布上。他今年已经76岁了,却一直保持着26岁年青人的工作激情,祝愿孙老师的艺术之树永远常青。”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1935年春天的一次文人雅集》 400cm×250cm  布面油彩  孙建平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油画》杂志执行主编王琨虽因故未能到场,但发来了书面发言稿。他以苏轼的一首竹枝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概括了孙建平在艺术人生上的追求及其在艺术探索中的“酸甜苦辣”。孙建平为人豁达乐观,为艺从容坚定,正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孙建平既是中国写意油画的梳理者也是践行者,始终在探求油画的书写性和东方审美旨趣。难能可贵的是,孙建平在艺术创作之余笔耕不辍,编辑的很多美术专业书籍,不管是对中国美术教育,还是对美术史的梳理,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说《大师的手稿》这套书,光编辑收集资料就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收集大量的中外画册。比如一本大画册里只会用到其中的两个图,但孙建平却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有时候发现了一张比之前更清晰的图,他也会买回来,所以,孙老师家里的画册堆积如山。这不仅是心血的付出,还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所以每一本画集出版的背后所要付出的心血是难以想像的。他痴心不改编辑了《当代艺术中的风景》《当代艺术中的肖像》《当代艺术中的人体》等,每人一组作品,不仅要分类、分年代、分国籍,还要分作品材料、分尺寸、分创作年代,翻译多种文字、换算英寸和厘米,等等。这几个选题既及时又独具慧眼挑选出最能代表当下国际水准的优秀画家。使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同时代、同代人的作品,直接与世界接轨,节省和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可以说对中国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启蒙也好,提高也好,都使我们了解西方绘画时不再误读或少走弯路,这几本画册特别值得一看。

范晓楠说孙老师画画快,这快也有原因,编书耗去了孙老师大量的画画时间。编一本画册,设计体例、版式、改前改后,孙老师会随时带着电脑征求大家意见,可谓呕心沥血,最后把书送朋友、送学生,甚至还要搭进去一些钱财。

王琨了解孙建平老师是一个特别有激情的人。孙老师不太善于表达,是特别内秀的一个人。孙老师画里的那些微妙的审美东西是很细腻的。或许有人能看到,或许有人看不到,但王琨觉得孙老师审美的东西非常微妙、非常细腻。50年前,孙老师是学国画的,后来由国画转攻油画,可以说他的功力、线条是一般人比不了的。所以王琨说他从小就崇拜孙老师,直到现在看到他画的人物还是很膜拜。生活中的孙老师,谦虚低调,没有教授的派头,大家心里对他都充满尊敬,他很多表面背后的东西其实是特别细腻、敏感的,这些都藏在画里。

孙建平有童心,经历千番归来还是少年,这句话用在孙老师身上很恰当。几十年来,孙老师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童心。王琨说孙老师是“四零”后,比40岁的心态还年轻,还有花心,心中始终有激情。如今遇到一些事情时,坚持真理,支持正义,敢与坏事做斗争,这一点,是他们的一个榜样。人应该保有一种童心,保有一种真诚,在非正义面前不低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画家说到底,还是用画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这点儿孙老师的一腔热血都凝聚在其作品中,画家要为自己发声,在真理面前、在艺术面前,要用手中的画笔抒写胸中逸气,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画家。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文心傲骨:自然赋给我明眸 为吴大羽先生造像》孙建平  布面油彩 120X100cm

祁海平教授发来了书面发言稿。他在发言稿中写到,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孙建平老师连续举办了三次个人展览,可见其艺术创作的活力。祁海平的画室在孙建平画室的对面,他们经常串门,对彼此也比较了解。祁海平看了展览表示很有感触,写生色彩明快鲜明、充满生机;文化人物创作篇幅宏大、色调沉着忧郁,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作品数量多、类型丰富,是一次大型的文献展。

结合展览,祁海平还谈了几点认识:

一是创作主题。孙建平老师多年来一直专注表现五四以来的文人、老一辈知识分子这一主题,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谈起作品的背景内容,他能如数家珍讲述出来。过去的文人是很有故事的,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文人比较苍白,没有什么色彩。严格的说,可以称之为文人者,少之又少。孙老师不断地画了大量的文人肖像、群像,体现了他的一种精神追求,他在推崇一种东西——“风骨”(他的系列作品题目《文心傲骨》)。这种风骨也就是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孙老师呼唤这种精神。他请我为他的画室写了几个大字“月下追贤”,这是孙老师在罗浮山黄龙古观抽到的签语,有趣的是他的夫人康弘老师也抽到了同样的签,看来这是一种天意,也暗合了孙老师的艺术追求——星夜兼程,追随先贤们的脚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或在艺术创作中,能不能保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其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往事并不如烟”,孙老师的画所表达的主题,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是艺术特点。孙老师的绘画风格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他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速写画得好,抓形取意准确传神。早期风格写实,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剧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到艺术大师赵无极研修班学习,有了很大的改变,一度追求表现主义画风,色彩浓郁笔触奔放。近几年,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艺术定位,形成了写意油画风格。“写意”是一个中国画的概念,油画传入中国,如何吸收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创造自己的绘画艺术,一直是很多中国艺术家追求的课题。老一辈艺术家如林风眠、赵无极、朱德群、吴大羽、董希文、吴冠中、常玉等人在这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成就。在当今油画界的写意画派中,孙老师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物和风景油画,笔触铿锵有力,随性洒脱,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三是教育和学术。孙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他教学是很认真负责的,有很多独到的经验和点子。他是天津美院油画系的第一任主任,作为创始人为油画系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时没有印刷的大纲,我看过他写的教学计划,满篇密密麻麻的小字,用了很大的心思。

画画的人多不擅长文字,孙老师却乐此不疲,撰写出版了很多书籍画册,他在这方面有很多灵感心得,常常令专业出版界的朋友也深感佩服。孙老师热衷于搜集资料,每次出国都要背一大堆画册回来。他出的专业书知识面开阔、信息量大,很有可读性。祁海平表示,他在中央美院研修班毕业展以后,读到了孙老师写的赵无极讲课记录,这对其后来画风的转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孙老师除了自己创作以外,还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邀请名家交流讲座,策划了很多艺术展览。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鸣社”画会,90年代创立天津现代油画学会,为推动学术氛围和提携青年画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祁海平表示,他来天津的时候,孙建平老师40岁出头,很年轻,忙来忙去很有活力,一晃多年过去,当看见展览里的海报时,孙老师也已成了白胡子老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语),时光荏苒,令人心生感慨。他觉得孙老师性格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那么勤奋,精力充沛,画了很多大的作品,还帮助孙老师拍过一些工作照发在朋友圈,有些外行的朋友也来点赞,表示钦佩。孙老师为人谦虚,经常说一些自己的缺点,其坦率程度显得很可爱。他有时为了破除作画的惯性思维,甚至让学生在画面上作改动,借助不同的方式来启发自己的感觉,这些都是可贵的品质。“有时我感觉从事画画这个行业是一种幸运,作为教师可以退休,但对于画家来说,是没有退休的。画展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很期待孙老师继续‘月下追贤’,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袁文彬

袁文彬教授在发言中谈道,各位嘉宾对孙建平教授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这次的展览与之前他在北京、无锡的展览不同,初衷是希望呈现学者、教育家的孙建平。这是一次非常具有深远意义的,也是具有一种梳理性质的展览,对孙建平教授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方面进行了梳理。孙建平教授作为天津美院油画系首任主任,给学校铺垫了一个很好的油画教学基础。作为现任的油画系主任,激励着我为学校作出更多的贡献,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鞭策。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院教授、油画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刘悦

刘悦教授表示,自己作为孙建平教授的学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在他身边学习,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近距离地看过。将不同时期的作品予以回顾,并呈现此次展览,体现了两个字 “风骨”。孙建平教授对于绘画的追求、对于教学的严谨,展示出他对于知识的高度尊重,是一种人间正道的追求。无论是选择的题材还是绘画的风格,都体现了其艺术创作、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是非常端正的“风骨”体现。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老师的面前,除了学会了一些绘画的技巧,更多的是要学习他为人处事和做人方面的方式。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画家姚铁正

姚铁正则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很少有机会完整地欣赏孙建平教授的原作,此次能在展厅里看到其画作,特别是人像作品让他感到震撼。这些人以一种不太舒适的姿态站在那里,逼视着观者,让他联想到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命运,尤其是知识分子所承受的苦难。孙建平的画作笔触粗糙,充满着一种焦虑和精神上的不安。这些作品让人感到孙建平在进行着反思和追问,而不是试图给出一个完整的看法或结论。他认为,孙建平的作品是一种对历史与艺术家自身心灵的反思,是一条历史长河中的心灵之路。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院造型艺术学院教师于海元

于海元老师也是孙建平教授的学生。他表示,孙建平教授对学生特别关爱,不管是在北京工作还是现在回到天津美院,孙建平教授都给予他很大帮助。孙建平教授在这个年龄的创造力依然非常旺盛,希望他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能创作出更多精品杰作。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建平

孙建平表示,非常感激有这么多朋友们前来参加开幕式和研究会,非常感谢贾广健院长的邀请和策划,促成了这么全面的一个展览。虽然展览准备过程非常忙碌,但心里是快乐的。之前在无锡举办过以写生作品为主的展览、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举办过知识分子专题的展览,有很多跨界的学者、朋友都给了指导意见,感觉非常好,非常感谢他们。这次展览因为涉及了更多的主题和跨界的学术内容,所以更加特殊。展出的作品中有些是从来没有露面的,比如一些素描、速写、草图,只有在母校才可以展示。孙建平自己其实也非常想向母校天津美院以及家乡父老汇报一下自己近年来所做的工作。他说这些年来反复不断地就是做着三件事:一是写生,用“写生、写意”来磨砺、完善自己的语言。多年来他努力遵循着第一代将西洋画带回中国的前辈们的“要把西方绘画融进中国文化而成为我们自己的血液”的文化理想,持久不断地为完善“写意油画”的语言形态付出自己的努力。二是创作自己心中敬仰的文化先贤,努力勾陈历史,梳理他们的脉络,将零零散散的历史碎片经过拼接,完成为一幅幅关系清晰的图像,从而呼唤现在已经缺失的中华先贤们的“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三是不断地写书、编书,梳理文脉,挖掘被埋没或忽略的人才,努力谱写“写意油画”几辈画家的奋斗史。总结担任教师以来自己的诸多课程、教材,通过编书来把自己学习西洋画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年青人,让年青人尽量不走弯路,在这条路上顺顺当当地走好。他还说,他其实没有著书立说的才华和本事,只是笃信自己的老师赵无极先生的教诲“我没有什么方法,我只是把我的心交给学生”。

孙建平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虽然这么多年不怎么在家乡,但无时无刻地在关心家乡以及天津美院的发展。希望通过这次的文献展,大家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学习,心一直往前,想抓紧时间,实现自己更多的理想。

 (来源: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画家简介

“大美之艺——孙建平艺术文献展”在天津举办,学术研究会同期举行

孙建平,1948年12月出生,天津人,1978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8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87年在本院攻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院任绘画系讲师。1985年参加浙江美术学院赵无极绘画讲习班,1993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第七届油画研修班,1994年2月起担任天津美院油画系主任,2002年3月起担任天津美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 责任编辑:孙秀青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