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学者来说,掌握风景写生的要领,再进行大量练习,就能迅速提高写生的水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孙建平从学习构图、注重气韵、选择图像、使用绘画语言、营造意境、讲究品格、敢于创新等方面入手,解读绘画理论,讲述绘画心得,深入浅出地向初学者分享了一些风景写生的“干货”。
理性归纳,删繁就简
面对陌生的对象,或是比较杂乱无章的景物,要通过观察,理性地思考,找出头绪。如何归纳、如何简化、如何取舍,哪里需要概括地画,哪里需要精细地画,有一个大体的安排。
需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脉络动势,首先建立画面的骨架,不被细节所累,这样,画面的大气象才能扑面而来。
繁简对比,抓住视觉中心,有意的强调与弱化,观者的视线很容易被集中起来。
画风景就是要把普通的景物经过画者的”艺术化”,成为艺术品,而艺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删繁就简,不断简化的过程。
以树为例,以树的结构为画面骨架,根据画面需要增减,削弱处理其他景物。
简化不是简单,画面必须要有耐看的东西。这要看画者的兴趣点在哪里。面对陌生的毫无经验的景物,要学会慢慢观察体会,找出你的兴趣点。
兴趣点可以是很具象的东西,也可以是景物之间形成的透视关系,或是富有节奏韵律的色彩关系、黑白灰关系、点线面关系等等。
凝聚感受,忘形得韵
找出景物的韵律节奏:每幅画,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都有自己的生命。聪明的画家,就是能够找到每一块景色的独特生命。有经验的画家来到一个陌生之地,会反复寻找这个地方的“大势”所在。
风景写生有的时候不是画太少,而是画得太多。“大势”被所谓的细节所消解,而导致画面不温不火,没有力量,没有韵味。有些画一遍的笔触需要被保留,笔触的方向构成了画面的“势”,而第一遍的笔触一般都是最为概括提炼的。
中国传统绘画的布局构图,最终要实现画面的气韵美。语言的自由是为了表达,为了更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志。舍形求势,画若布奕,画面有“气”必先有“势”所以,很多画家在作画之先,尤其注意画面构图的经营。
一种是将自然对象简化、归纳、取舍,然后主观构成,主动控制画面,画若布奕,景物都如棋子一样为我所用,舍形求势,画面第一,韵律为上。好的画,就是画面有"呼吸"。松弛有度,疏密有序,气韵畅通。
我喜欢画水或云,可能就因为,水、云可以“制造”画面的韵律,可以有空白。可以“气韵生动”。
寻找图像,与心灵契合
有人爱画山,有人爱画水,也许是人的性格或者不同文化修养所致。画家喜爱寻找与他心灵契合的景物图像去画。
有的画家喜欢画无垠的草原,开阔的天空,奔腾的云朵,有人喜欢画小桥流水,有人乐趣在于安静甜蜜的花草。当然,一个画家不同时期,不同遭遇,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也会有所变化……所以选择图像的“心理需要”也会发生变化。
“为我所用”的语言技法
有的画家喜欢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地刻画,有的画家喜欢大刀阔斧,解衣盘礴地抒发。有的画家喜欢飞舞的线条,有的画家喜欢奔腾的色块。
有些画家借用欧美当代画家的画面趣味,泼洒流淌,有人喜欢或厚涂刀刮,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材料,越来越没有界线,找到符合自己的就好。有人喜欢用流畅飞舞的线条,我则喜欢用”笔断意连”的线条。
景中有人,物我化一
初学阶段,技术语言跟不上表达,当语言技法渐渐成熟后,应该关心画面的情感表达,应该关心你的景物中的人文信息。
也即是你作为一个当代人,对你所生存的社会中景物的情感爱恶的吐露。应该养成习惯。许多画家由于技巧所累,一直关心语言成熟完美而忘了根本。
或者,有一些和人有关的东西引起人们的联想。为了创作,一段时间专门画”风景中的人。
意境至上,画景写心
在东方绘画美学的范畴中,赞赏一个作品高下的最高境界就是看其有无“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的结晶,为了获得意境,我们的古人在画之先“静观默察”,把那“第一自然”通过消化、归纳、烂熟于心,“物我化一”“物中有我”,变为心中的“第二自然”然后再把这已经凝缩的“心象”用画笔呈现出来。
画家只有这时候的所流露的作品,方能把客观物象移情于人的精神之中,才是他真性情的流露。才能做到古人追求的“写心”自由境界。进入写心,不那么容易,心境有多高,画境亦多高,如果不排除尘世的污染和干扰,不达到清静本心,进入无障无碍的心境,不可能使其作品达到幽深玄远、脱俗无媚、空灵超尘的境界。
意境的营造很难,难就难在画面要概括、凝练、单纯,往往需要画家有忍痛割爱之气魄,把影响整体气氛的那些花里胡哨的“细节”都去掉。
格调俗雅,在于修养
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就讲究绘画的品格,画要大气,高雅。当然,并不在于是否写实或写意,也不在于是否具象或抽象,我们看到好多画的似乎比较“写意”其实是花里胡哨,轻飘浮躁,没有节制;抽象不见得就是高雅,有的画抽象也是很俗。这就需要画家多看,看出妙处。现在还有一股“装饰风”画物象都是一种概念的变形,形成一种套路化,也不可取。
敢于突破,不断进步
有不少青年画家不断地学习新东西,新技法,新材料,应该鼓励。
但有些年轻画家的作法值得警惕,就是他们在掌握了一种特殊技法的模式后,乐此不彼,不能自拔,从此,即便面对自然时,本末倒置地让自然对象适应他的套路。这就反过来了。这就违反了借用综合材料来丰富自己的本意、另外。一些画者在现场,不看对象地泼来洒去,也就慢慢地封闭了自己。还存在近亲繁殖之现象,有些还只是热衷模仿眼前的几个名家,舍不得力气潜心探索。写意油画队伍中画家很多,但盲目跟风随潮者有之,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者更多。真正领会“写意精神”的艺术家还是屈指可数。
现在中国油画的技法语言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要想突破,要想让自己的语言达到一个高度,不是画画本身的问题,而是文化修养的问题,甚至也涉及一个画家的立足格局的三观,中国的画家缺的就是综合的东西。如果画家把自己文化横向的幅度拓宽;纵向的高度提升,相信我们将来会有一个很好的前途。
(文/孙建平,图片来源:写生啦)
画家简介
孙建平,1948年12月出生,天津人,1978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8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87年在本院攻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院任绘画系讲师。1985年参加浙江美术学院赵无极绘画讲习班,1993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第七届油画研修班,1994年2月起担任天津美院油画系主任,2002年3月起担任天津美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