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我创作的油画《总司令和士兵们》入选全国美展,定于7月1日前在军博展出。我从兰州赶赴北京看展览,特地住在中央美院附近的校尉胡同总参招待所。一放下行李,就匆匆跑到美院U字楼二楼教室去找老同学梁长林。
总司令和士兵们
我兴冲冲地推开教室门,一眼看到正在上人体课,女模特站在前面左遮右挡,同学惊呼:“哪来的大兵!”平时上人体课教学门都是锁着的,那天却没锁,让我出了洋相。
已经当了讲师的梁长林赶紧迎出来,把我拉到门外问,你怎么来了?也不说一声。他听到我的画入选全国美展,高兴地拍了我一巴掌,连声说,太棒了,太棒了。
被誉为才气冲天的梁长林
转眼40年过去,校尉胡同5号已改换门庭,央美落户望京新址近20年,而长林兄意外罹难也近40年了,他是随团到法国访问时因车祸去世的。时过境迁,物非人非,但是,每每忆起我在央美的日子,心里总是涌起阵阵暖流。我的老师们,我的同学们在那个特殊年代给了我特别的帮助,不但改变了我的生活道路,而且成就了我的艺术人生。使我从一个普通的西北军营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旅画家。
一、幸运入学
我因为有些美术特长,于1969年2月参军入伍,那年我16岁。1973年,我在甘肃省军区电影队当放映员,因为酷爱画画,对电影放映业务钻研不够,领导觉得有必要安排我到基层部队参加施工劳动一段时间。
顾国建
我下到甘肃景泰独立师某团三机连。会画画机关兵下连队,指导员觉得来了人才,很高兴。班长却对我不以为然。我们当时主要是打土坯盖营房,天天累得够呛,坐下就打盹。一天晚上读报,一个新兵打瞌睡,班长生气了,把他叫起来提问,我刚才读得啥?重复一遍。新兵张口结舌,脸红到脖子根。我看不惯,说他欺负人,然后把报纸拿过来念了一段,让班长复述。班长觉得我这个机关兵伤了他的面子,吊着脸不高兴。
我在西北的边远连队为新兵打抱不平时,国家的教育改革试验也开始了。1973年,文化部(现文旅部)将在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校、中央戏曲学院等学校合并为一所“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面向全国招收工农兵学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美院)给军队分配了6个名额,总政给兰州军区拨了一个名额。兰州军区从区内美术骨干人员中选三名战士参加考试,我是其中之一。考试地点设在兰州,考试内容是速写、素描和色彩,还有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体会文章。考完后,监考的干部告诉我:回去好好工作,三选一,别报太大希望。
1974年2月的一天,我正在劳动,通信员忽然跑来叫我:你被中央美院录取啦!马上去报道。入学通知书抵达连队的时间已超过了学校报到的时间,部队要求我马上回兰州办理相关手续。指导员得知消息后,专门安排炊事班做了清汤牛肉面欢送我,我的班长也大度地连夜将我的军装外套洗干净,挂在壁炉上烤干。第二天,连队官兵敲锣打鼓,列队夹道欢送我上大学。
这个机会幸运地落在我身上,有两个原因:一是战士党员的身份;二是我的版画《一路行军一路歌》《给哥哥报喜》等作品给招生的老师留下了印象。这是我入学后,刘勃舒老师告诉我的。
作者在中央美院门前留影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我赶到北京校尉胡同5号中央美院报到后,我发现宿舍走廊的墙上,贴着一张七四级同学的名单,我的名字排在第一行:一班长,顾国建。
我们这届新生是美院自“文革”后停止招生以来的首次,共招收36人,分成三个混合班。第二天晚上,同室的姜国芳、张雄与我漫步天安门广场,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做梦也没想到能来北京在中央美院上大学。我暗下决心,我要当画家!
二、开门办学到乡村
中央美院七四级普通班,共有学员36名,都是来自工厂、农村和部队的基层单位,程度不一,画得较好的,有辽宁的梁长林、上海的陈文冀、黑龙江的李延州、江西的姜国芳和北京的张虹等,部队学员共有五人:北京军区的刘沐雷、成都军区的秦建华、昆明军区的谭平、南京军区的李之久和我。当时的教学思想是要求学生到基层去,用画笔为工农兵服务,在实践中学习美术知识。
我们那一届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古元先生
伍必端老师
伍必端老师的作品
第一学期,由古元先生及有关人员带队,赴陕西户县开门办学。队伍不但配有工宣队,各科的任课老师,还带上了做饭的大师傅。我们一班分到户县秦渡镇公社秦三大队,是农民画家刘志德的所在地。带队负责老师是伍必端,协助的老师有刘勃舒、苏高礼和薄松年,国油版加理论配备齐全。我是学生班长。虽然身处特殊的年代,但是,我们这些学生充满了学习美术的渴望。
姜国芳是一个思考型的学生,他的素描速写善于用明暗去表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之久学习美术比较早,当时的速写已画得相当好,尤其是画农村姑娘在江边的姿态,十分动人。
湖南湘潭来的许仁龙同学,学习很刻苦,速写本、画夹从不离身,有空就不停地画,可能是因为太拼了,有一天,他在绘画过程中虚脱昏倒,被我们送进了户县医院。
班上有几个女生基础较差,半夜常说梦话:“素描怎么办?”“速写怎么办?”
我当时也常为基本功的学习而发愁,急得午休时觉都睡不着,引起神经衰弱。苏高礼老师就主动地陪伴我,要我什么都不要想,数数100下,就会慢慢睡着。苏老师像老大哥一样的关心,让我十分感动。
苏老师指导我的素描头像写生,引导我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对象,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入手整体着眼去画。梁长林基本功扎实,素描速写画得十分精彩,是我崇拜的对象。我常常愿意同他一起画写生,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为解决造型基础问题,同学们轮流当模特,画肖像写生。有一次,轮到梁长林作模特,我在处理眼窝时怎么也不得法,中途休息他过来看我的作业,直接在画纸上就眉弓与眼轮匝肌的关系做了示范,使我很快掌握了刻画眼睛和眉弓的方法。
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看到我总跟着梁长林学画速写,工宣队很不高兴,说我不问政治,一心走“白专”道路,不像一个军人。还专门召开班会批评我,我倔劲上来了,不服气地争辩:“工人生产,农民种粮,学生画画,有什么错?”
伍必端老师慈祥得像父亲,他的为人与他的作品一样朴实真诚。他常告诫我,做人要善于思考,尤其是遇到教学与其他问题发生矛盾时,他能提醒并帮助我,我在内心对他充满感激。刘勃舒老师思维活跃,发现班里的学习问题,他能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在教学上常有出人意料的点子,在协助伍老师教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在秦三大队经常需要结合教学任务在村里开展一些美术宣传工作,比如配合形势画宣传画、壁画,给先进人物画头像,画劳动场面的生活速写等。伍老师分配任务时,我作为班长总是征求梁长林的意见,许多要求高、不好完成的任务,都请他挑大梁。
长林从不端架子找理由,他总是认真做事,迎刃而解地高标准完成创作任务。他还乐于帮助同学,比如,遇到李淑英、邹爱茹完成作业有困难时,他会给予真诚帮助和辅导。爱钻研的许仁龙也喜欢跟着长林一起画画,在他的影响下,班里的同学进步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长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户县学习期间,我们还专程到延安毛泽东主席旧居去参观学习,到山西风陵渡考察永乐宫壁画并学习线描……也经常与当时全国知名的农民画家刘志德、刘知贵、李凤兰等人座谈交流,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美院厨师李富带着一名雇来的当地农民给大家做饭,解决了大家“食”的“头等大事”,贡献也不小。
我们在户县一待就是七八个月。学习临近结束,姜国芳同我商量,想利用寒假在户县农村画写生。我也正想多做一些素描速写的练习,俩人一拍即合,决定假期不回家,留在村里继续画画。记得当年我和姜国芳随着村里的老乡送别美院师生离开秦三大队村口时,农民画家刘志德和同学们都眼含热泪互相拥抱,依依不舍相互告别……
在陕北延安参观学习,有古元,伍必端,刘勃舒等老师,后排右四为顾国建
当刘志德回头看到我和姜国芳还留在村子里时,动情地说:“你们把美院的根留下了。”
三、先生们的教诲
回北京后,我们进行课堂教学。开始没分专业,国油版都要求学习了解。因此,为我们授业的老师面比较宽,使我们有幸接触认识了许多名师大家。
“文革”后期,一些老一辈先生还没有“解放”或被“控制使用”,比如,叶浅予先生仍然被“发配”在校园里扫厕所。能够担任教学任务的老师似乎代表了组织的肯定和认可。因此,很多先前在绘画学子心目中如雷贯耳的先生,都给我们上过课。老师多、学生少的现状,也使我们获得许多近距离接触绘画大师的机会。
记得上国画课时,周思聪老师为我们示范人物写生。她面对雪白的宣纸,一上手就从画眼睛画起,而且十分肯定和具体。我奇怪地问:“画画不是应从整体到局部吗?怎么能一下子就先画眼睛呢?”周老师回答:“我的全局在我心中,画左眼时想到右眼,再做比较后画鼻子,再陆续进行下一步。这样就能做到从局部入手,从整体着眼。”我当时既惊讶又十分敬佩她扎实的写实造形能力与笔墨功夫。
周思聪老师
吴作人老师
那时候,画家一般没有专门的工作室,学校也没有条件给教师提供专门的画室。央美的老师除去完成教学任务外,大多是在家里画画、搞创作。这期间,学校组织学生拜访了吴作人、李可染、卢沉、詹建俊、靳尚谊、李天祥、赵友萍等老师,到他们的家里观摩学习,提升了我的审美境界。
后来开始分专业,学校批准了我由版画专业改为油画专业的请求。那时,油画班在南口开门办学。我整天背着油画箱和画架,穿着一件脏兮兮的工作服和工人们混在一起,寻找所有机会为工人师傅画头像。油画写生也不知画了多少张,脸上、手上和身上全是颜料,但就是不开窍。突然有一天,带队老师宣布,今天教员集体为学生示范油画头像写生。
那天现场示范的老师有赵友萍、闻立鹏、杜健、尹戎生、李俊、韦启美等,我们十分投入地看着老师的写生步骤和过程,并默默地记在心里。这次示范对我触动很大,也非常解决问题,对我以后的创作写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紧接着,罗工柳老师又为我们上课。当讲到怎样在短时间内,在一到二个小时内完成一幅油画肖像时,他用略带广东腔的普通话简洁地说道:“要稳、准、狠”。他指出要形神兼备,一下子就把形象捕捉下来;要有激情,脑子全部集中在对象身上,在熟悉对象之后,是形象打动了你,你就能够很快画完、画成功。罗老师讲话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还到罗工柳老师家看画学习。罗老师十分慷慨,他打开存放作品的库房门,让我们进去自主翻看。满满一屋子的画,大部分是罗老师在苏联的写生,真是琳琅满目、精彩至极。不少作品我以前在印刷品上见过,今天面对原作,更有另一番的兴奋与感受。尤其是《紫裙姑娘》全身像,那位穿紫罗兰上衣着深蓝色裙子的苏联姑娘,在灰调子的衬托下,脸部形象十分动人,色彩的层次变化,丰富而微妙,让我久久舍不得离开。
罗工柳老师
那天晚上,我激动得无法入睡。人躺在床上,眼前却像放电影一样,反复出现罗老师作品的精彩画面和生动细节……我一咕噜爬起来,提着油画箱悄悄离开宿舍,来到教室。乘着夜深人静,我支起画架,面对着大镜子画起了自画像,并一鼓作气画到深夜。然后,我把这幅还未干透的纸质自画像贴在宿舍双人床的床框上,才悄然入睡。第二天一早,有位同学发现了这张画,居然问我:“顾国建,是谁画的你?是靳尚谊老师吗?”我默不作声并暗自得意。从此我对油画头像写生有了信心,并像着了魔似的一发不可收。我画了几百幅油画头像,逐步掌握了从素描头像到油画头像的转换过程。在画油画头像的实践中,我还发现了自己素描头像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用油画的艺术语言去表现人物肖像,不断的练习和体悟,让我受益终生。
画家闻立鹏先生是著名诗人闻一多的儿子
闻立鹏先生是我们油画班的班主任,他是一位有建树、善思考的学者型画家。他在油画写生的施色与用笔等技巧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尤其是如何观察对象、把握色彩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在画《北京姑娘》油画半身像时,闻老师有关手的颜色与脸的颜色如何区分的讲解非常透彻。他指出:要找到人物色彩的具体性,具体到“擦”都擦不掉的地步,就是对象本身的了。我画女工头像时,李俊老师帮我改画,他用生动透明的冷颜色来表现脸部,比如偏紫、偏蓝的颜色,这些都是我以前不敢用的颜色。我还记得在马常利老师身边画风景写生时,他把风景的几块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摆得十分舒服,既是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又有非常主观的提炼和归纳。
詹建俊先生
詹建俊先生曾教过我们素描长期作业,我的作业在末期整体调整黑白灰关系的阶段,詹先生给了我大胆的建议和指导,使作业得以较好的完成。杜健先生给我们上构图课,讲构图的节奏,构图的主次关系,构图在创作中的作用。他为人正直,讲话极有逻辑性,善于尖锐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大家十分敬重他。靳尚谊先生的素描头像型与结构的关系处理得准确恰当,抓型敏锐传神,我非常喜欢他素描肖像中蕴含的优雅宁静之气……
当然,身处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也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记得有一次,大家正在画石膏像作业,已经接近尾声了。突然,孙滋溪先生走进教室,非常严肃地叫大家马上停下来。说王曼恬发话了,不许画石膏像,画石膏像就是崇洋媚外,就是画“洋鬼子”!大家只得悻悻地停下手中的画笔。
当时,我喜欢与几位进修班的同学往靳尚谊、詹建俊等老师家跑,因为能看到东西、学到东西,有些不便在课堂上交流的问题,私下里也可以聊一聊。工宣队发现后,就找我谈话,提醒我作为解放军要站稳立场,不要和“反动学术权威”走得太近……当然,这些短暂的不愉快经历,既是历史的真实存在,也映衬了时代步伐的不可阻挡。与先生们的教诲相比,它们将在时间的长河中飘散的无影无踪。
四、多事之秋
1976年,我们接到了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完成《地道战》油画的任务。当时流行“下生活”的创作方式,为了深刻理解和诠释《地道战》的主题,学校选派部队学员我和李之久、李沐雷等同学跟随尹戎生、韦启美老师赴抗战时期地道战开展的比较活跃的河北保定深入生活。
当年顾国建画的《地道战》的素描草图
当时,韦启美先生在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呈英豪》,同我们一起住在村里的知青点,每天早出晚归地采风写生。当时,负责联络工作的军博创作室秘书李凌云同志对韦先生不太了解,看我是部队学员,还悄悄向我打听:“韦画得行不行?”这则趣闻也反映了韦先生不事张扬、为人低调的性格特征。
韦启美先生
韦启美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呈英豪》
尹戎生先生对学生既关爱又严格。有时同去的个别学员犯懒,早上不起床。尹先生发现后,就严肃地叫我回去催叫。我往往碍于同学情面,显得十分为难。他就不由分说地赶回宿舍,揪着学员耳朵,拎他起来去上课。
从保定回来之后,为了抓紧时间,决定赶往唐山再搜集相关资料和素材。记得那天是1976年7月27日,正准备出发,却接到美院的电话,由于学校放影员有事请假,要求顾国建留下放电影。为此,我们不得不推迟一天去唐山。就在那天晚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地震波及到北京,我们住的学生楼也被震得摇摇晃晃,大家纷纷跑出宿室。
第二天下大雨,美院操场挤满了避难的家属和附近的群众,学校派我和尚丁两人一组,穿着军装、带着巡逻字样的袖标,在操场和学校周边巡逻。紧张严峻的气氛,让我们的心情格外沉重。庆幸那天由于学校的挽留才没有去唐山,如果按原计划不变,我们一行可能就没有今天了。一个月之后,文化部艺术司组织我们赴唐山采访,我专程去了原来准备入住的唐山军分区招待所,看到瓦砾里的钢丝床都拧成了麻花。
记得当年10月,我们在闻立鹏老师的带领下,与浙江美院全山石、王德威先生领队的一帮学生一起,到刘胡兰的故乡山西文水县教学实习,并为“刘胡兰纪念馆”的展陈内容每人完成一幅素描创作。我们访问了刘胡兰的继母胡文秀,并将当地能够找到的十六七岁的姑娘几乎画了个遍。“四人帮”被抓的“小道”消息就是这个时候传到文水的,几位领队的老师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尤其是闻老师,显得更为激动。他们高兴地把酒欢庆,每个人的脸上都喜形于色,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大家预感到:中国将翻开新的一页。
五、学习琐记
美院的生活是简朴的。我们的宿舍和教室都在U自楼上,因房间紧张,学员大多是六至八个人共居一室,睡得是上下铺。吃饭有食堂,食物也比较单调。梁长林在学校总觉得吃不饱,常约我溜出校门,拐进王府井大街去吃炒面。我还发现卖饭票的女职工有些面熟,忽然想起在某位先生的画中见过,好像还是裸体。
梁长林同学的国画作品
当年对学员的作息管理严,要求出早操。由于校园面积有限,体育老师就领着大家围着王府井大街跑一圈,稀稀拉拉的队伍成为早起市民关注的一景。政治学习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记得有一次,中央五七艺术大学要在虎坊桥剧场召开全校学生的批林批孔大会,这是汇多所艺术院校于一起的一次大型会议。与别的艺术院校相比,中央美院的学生在形象上显然显得不够自信,彼此自黑是“歪瓜裂枣”。美院推荐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本来就长得比较单薄,也没有面对众人上台讲话的经验,心里不免紧张。一位搞理论的老师给我出主意:演员上台讲究目中无人,你上台以后,就当下面全是土豆就不紧张了。
那个年代,能够看到正宗的、质量好的外国画册十分不易,我们就从老师家里借来私藏的画册,用照相机翻拍后,自己在宿舍里搭建简易的暗室冲洗,然后全班同学每人洗一套,费用大家一起凑。虽然是“滤”去颜色的黑白照片,但大家也如获至宝,反复观看研究。后来经特批,校图书馆封存的部分图书资料可以向学生开放。我们就将一些大幅的世界名画印刷品借出来临摹,从中学习揣摩油画的表现技法。当时,街上买不到像样的速写本。我们就从外文书店买来便宜的旧画册,拆下精装封壳,再买来绘画纸,自己裁切装订,制作写生用的速写本。为了节省画布,学校发给我们练习用的油画纸,是把白漆刷在硬纸板上自制的。我学会了这个方法,用印版画的油墨滚子自制油画纸,解决了油画材料短缺的问题。
“四人帮”垮台之后,学校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调整,根据我们这一届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诉求,在学习的最后一年,学校加强了基本功训练的课程。白天正课时间,安排画长期人物素描物作业。为了解决人物造型结构上存在的问题,还专门请雕塑系的钱绍武先生给大家讲授结构素描。
钱绍武先生
钱绍武先生作品
钱先生很幽默,他说:“你们回去在被窝里自己摸摸身上各部位的骨骼肌肉,再对着镜子看看找找,就一定会有收获。”他希望大家结合课堂上画的长期作业,业余时间也相互画一些短期写生,尽快攻克造型上的难题。我作为班长,就组织大家利用晚上时间,采取自愿参加的原则,排名轮流当模特。谁当模特谁生炉子,每人半小时,画着衣或全裸的全身写生。这种短期的素描,大家戏称为“民间组织”的“慢写”。这种长短结合画素描的办法,对大家掌握人体结构,解决人物造型问题,成效明显,提高很快。
记得每当画完一段时间之后,就去煤渣胡同请韦启美老师来给我们看作业。大家在教室里,每人将画挂成一溜或一面,韦老师挨个看得特别认真,对每一位同学的优缺点都讲的到位、实在、解渴。记得他在讲如何画着衣全身人物写生时,特别强调画衣纹要结合人物的结构,结合明暗关系如何勾缝,这个方法我至今还在用。韦启美老师平易近人,不仅画得好,而且特别随和好说话。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速写习作。
我的毕业创作选择了工业题材,通过到大庆油田去体验生活,画了《饭后》的色彩草图。画面表现三位女工在正午的阳光下徜徉在油田的土路上,情绪欢欣明朗,色调也比较抒情。但是,指导老师靳尚谊、詹建俊、闻立鹏等先生觉得内容有些“空”,受俄罗斯某些作品影响的痕迹较重,没有揭示出生活中深刻感人的东西,给否掉了。我只好又去离京近一些的河北长庆油田去深入生活,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与观察,最后确定了一个情节更具体明确的创作草图。
顾国建的毕业创作油画《饭后》的素描稿
我还记得,有次在王府井大街上遇到潘世勋先生,就不管不顾地拉着他看随身带的草图小稿,潘先生不但看的仔细,还给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画面表现几位工人在工地午餐后,正围着图纸研究问题,废寝忘食的场景设置与当时主题性绘画的内容要求和审美习惯是合拍的,因此,变体后的草图顺理通过了。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先生
我临近毕业将要离开北京时,鼓起勇气对路上遇到的靳尚谊先生说,靳先生,你能为我画一幅素描肖像吗?靳尚谊爽快地答应了。我如约去了他的家里,整个画像时间大约个把小时。画完后,靳先生笑眯眯地看着我说:“挺喜欢你的形象!”我以军人回复首长的语调答道:“你喜欢,我随时为你当模特。”他听后哈哈大笑。
靳尚谊先生素描作品:顾国建
毕业后我回原部队工作,并由战士提拔为干部,担任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美术编辑,这一干就是17年。1995年,43岁的我如愿以偿地调入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室,成为一名专职的美术创作员。
当我一觉醒来,发现正课时间也能画画了,那种幸福感无以言表。感谢美院的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感谢先生们的言传身教使我领悟了艺术的真谛,我将在生活的海洋中,历史的景深处,用真诚、真实、挚爱、勤勉,不断提升自身的绘画能力,把大西北的长河大漠、皇天后土、铁血边关、民风民俗用画笔和心灵表现出来,走出属于自己的油画创作之路。
(文/顾国建)
顾国建作品欣赏
1998·夏
天边的云
藏女
阳光香巴拉
阿卜拉和他的乡亲们
姐妹情
驰骋的心
卓玛
母亲
军士长的婚礼
陕北岁月
战斗间隙
西进
海拔5042
边境线
司马义·买买提
危难时刻(局部)
卓玛获救
霞光
素描作品
(来源:五色之翼)
画家简介
顾国建,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师从靳尚谊、闻立鹏先生。解放军美术创作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美协顾问,西安市美协油画艺委会顾问。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军区文艺创作室副主任。第八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作品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全军美展银奖,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银奖,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铜奖,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美展金奖。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油画展,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世纪伟业中国绘画艺术特展,纪念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国际艺术大展等全国全军美展60余次。油画《1998夏》被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成功拍出。油画《父老乡亲》获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军委大楼、中国邮电博物馆收藏。中央电视台曾以《追逐天边的彩云-军旅画家顾国建》为题做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