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芃芃:
茶,一片带给世界美好的叶子
几千年前,在中国云南的热土上,从几棵粗大的茶树上散落下来的树叶,飘飘洒洒,飞向了四面八方。不料想,这种树叶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蕴藉出了一种文化——茶文化,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成就了无数个文人雅士所向往的生活,而饮茶则成为了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的生活习俗。茶,也如同一位文化使者,流布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茶,在中国一贯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饮品。据统计,世界上最有益健康的饮料首先是茶。史书上记载,茶最早是一种苦菜,后来成为了一味中药。《神农百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唐中叶以后,茶发展成较为普遍的饮品,于是“茶”字也就从“荼”中独立出来,成为了“茶”的专属代名词。由唐朝重要的瓷器产地长沙窑出土的青釉茶碗,在其碗心内还写着“荼埦”两字。在唐朝,茶的代名词有很多,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荈”“槚”“蔎”“茗”,而陆羽坚持用“茶”统一了所有的称呼,流传至今。
骆芃芃江山多娇(附边款)
经过几千年人们对茶的钟爱,茶在制茶工艺和饮茶方式上有了百转千回的变革。由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明代的沏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这个过程从粗到细,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步步讲究,道道精深。讲究,文化即产生。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的思想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由单纯的感官享受升华到带有哲学理念精神层面的综合文化。“精行俭德”是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朱权的《茶谱》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日本派往中国大批的遣唐使,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中国的文化。其中,茶文化在日本文化地位的奠定就是从唐朝开始的。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等人从中国的天台山带回了茶籽,至此,日本有了种茶的历史。之后,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日本发扬光大,成就了16世纪末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茶道先师千利休的草庵茶道。
骆芃芃大寒(附边款)
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国商船于17世纪中叶抵达广州,运走了112磅中国茶叶,开启了中英茶叶贸易的历史,乃至于造就了风靡全球的“英国下午茶”。
19世纪,印度开始大量建立茶叶种植园,成为世界主要茶叶产地之一,才有了后来全球茶叶消费的突变。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都有饮茶的习惯。
茶,让世界安静下来;
茶,让生活有了品味;
茶,让心灵纯净和安宁;
茶,让心身得到修炼,让意志更加坚定。
李琳:
走进色彩斑斓的女书家世界
近些年,由于工作机缘,我有幸与当今书坛的女性书法名家有了比较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更是结识了一大批女性书法家朋友。她们浸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深潜书艺、磨练心性、完善自我,在笔墨流转中养成平和无为的开阔心境,练就不俗的审美与才情,懂生活、讲品味,崇尚高雅自然,尽显独立自信。
首要当数书坛名家孙晓云、张改琴。她们从小接受家庭的悉心启蒙和严格教育,在刻苦坚毅中释放着艺术才华、书写着精彩的艺术人生。孙晓云作为中国书协主席,工作的劳碌繁忙可想而知,可每次见到她都是笑容可掬,散淡逸情,她似乎把书法中的避让、错落、收放、开合等艺术哲学完美地融会贯通于工作生活之中。她说,艺术的过程,是生理的过程。艺术的一生,是人从少到老的真实记录。张改琴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的她一直致力于农村孩童的书法培育,不辞辛劳地奔波在陇原大地上。她从书法教师抓起,亲力亲为,10余年来由张改琴筹资成立的基金会共培训基层书法教师3000余人,让书法艺术的种子在农村大地播撒、生根发芽,不知有多少孩子从中受益,甚至由此改变了命运。
李琳李白诗《赠崔侍郎》
以杨杰、骆芃芃、安文丽为代表的女书家身居或曾经身居要职,她们视野开阔、包容豁达,组织协同能力强,让书法从书斋、展厅中走出来,努力寻求书法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契合点,始终专注于此并有所作为。新年伊始,杨杰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黄河颂——首届国际女书法家作品展暨国际女性书法家作品邀请展研讨会”;骆芃芃正在策划女性书法家游大运河,看新变化,以笔墨记录大运河,书写新时代;安文丽正在策联女性书家走进临夏州,为家乡的文化宣传献计出力。
以胡秋萍、张红春、解小青为代表的女书家在深研书法艺术的同时,更注重人文修为的涵育提升。她们游于艺,以诗书为伴,笔墨相随,静心笃志,通今博古,知书达理,举手投足间尽显温和优雅,从内而外散发着智慧和才情。
再有就是以方放、韦斯琴、林玉梅为代表的书法娇女宠儿了,她们艺术天分高、专注力强,在长期临池苦学中洞察和把握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将艺术创作推向更高境界,在全国大展中摘金折桂。她们既有成功者的自信从容,又有常人难及的平和谦逊,在她们身上让人深深感受到书法艺术对心性的滋养与启迪。
李琳“东庐·南山”联
我身边还有一大批这样的女性书友,她们把书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身体力行去探索发掘书法艺术在家庭中的神奇功效。她们把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把自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在家习字作为对家人最好的陪伴,精心营造翰墨清香风雅的家庭氛围,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审美教育和艺术追求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庭生活,转化为家人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此外,我身边还活跃着这样一群女书法爱好者,她们是众多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一员,在繁忙琐碎的工作、家务之余,十几年、几十年笔耕不辍,持之以恒地追求着挚爱的书法艺术,她们把书法作为崇德尚艺、修行历练的道场。她们的技艺也许没有那么精湛,可写下的每一笔都是“心正则笔正”的信仰和追求,挂在家里,是对岁月静好、和和美美的祈愿。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今热爱书法的女性群体日益庞大,身为其中一员并成为见证者使我深感欣慰。女性书家秉承家国情怀,耕耘书法艺术,以女性特有的胸襟慎独、自省、坚守,她们不仅自身在学养和技艺之路上奋力求索,而且对家庭和谐、子女培育也是静水深流般的滋养。每位女性书家的成长,都将影响家庭文明的脚步;每个家庭的进步,都将叠加成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最终必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叶梅:
女性书法创作现状及多元化探究
当今社会女性书法人才不断涌现,从组织书法交流、进行书法创作及开展书法教育等各方面,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就书法创作来说,女性书家呈现出参与度高、作品精良等特征。但与其他艺术如戏曲、歌舞、音乐等门类相比,女性占比数量还是相对较少,女性书家力量整体较为薄弱,以笔者所见,其原因有三:第一,与女性承担的家庭社会重任有关;第二,与对女性的生理特征和审美指向的刻板印象有关;第三,与当下书法展示方式有关。第一点是常态,毋庸多言;从第二点来说,有部分女性在审美追求上偏向娟秀、阴柔等书风,在书体上也多以隽永的小字示人,这一点本无可指摘,但这种常被冠以性别特征的书风,与当代书法展示方式相碰撞时,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形式上的不适宜。
叶梅《颜氏家训选》
当代书法的展示主要以展厅张挂的方式呈现,上述书法在面对这样的展示方式时,为了不被湮没在众多大尺寸作品中,不得不在形式上加以夸张,这势必会造成此类书法出现裁剪、拼接等方式,而为了适应这样的方式,此类书风的书写量也是其他以往作品的几倍甚至更多。对此,女性书艺能大能小、能文能舞当然更为全面;但除“性别”之外,“性格”与后天的“修为”“学养”“才情”等因素则更为重要。让部分女性书艺不求大制作,着眼于小而精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示自身特质又何尝不可。只不过这需要社会评论的多元化和展示方式的多样化。从社会评论来说,一方面坦然接受“小字不能写大”现象,另一方面追求“写至至精”的极致,让女性书家能写得坦然、让喜好精巧书风的女性书家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一味求大、求全;从展示方式来说,将小作品从一锅端的展览中抽离出来,专门进行小品展,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展陈方式。
叶梅作品
古语言“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古代女性受制于条件,恐怕只能唱晓风残月,但当代的女性在书法创作上则完全有可能“既能、又能”。
(文章系两位作者书写,第二作者为王菁华)
孙瑞芝:
探索中前行创新中发展
揽笔作字,首要法度,法度既得,不囿与法,随意所适,风神自备,不经数年、数十年,乃至几十年磨砺,苦修书法之妙,不可言之。工作生活之余,留给我写字和研究书法的时间很少,近几年,在不知不觉中我也开始为书法忙碌,开始思考。习字需要研修古典,需要修德养性,更加需要掌握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规律和形成内因,需真正体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的博大情怀。
书法其用笔、结体、章法、墨法传递出来的气息,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书法是综合性的学问,它包括儒家、道家、文学及史学等,可研习万事万物原理,无不彰显着万事万物规律。“字如其人”“身正笔正”正是传统中国人所努力追求的方向,国人能正心、修身,不就可以“家齐、国治、天下平”了吗。
孙瑞芝节录《文心雕龙·养气》
近几年来,中国书协提出以“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理念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更为广阔、更为平等的参赛空间,一些创作能力强、热爱书法事业的优秀书家更明确努力方向,更加积极投身于书法创作事业,推动当代书家对当代书法艺术的深度领悟和创新性引领。充分贯彻中央关于文艺评奖制度的改革精神,把创作水平作为重要的评奖标尺,坚持人书合一、艺文兼备的综合考量标准,体现深入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书法艺术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门类,通过书写汉字时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气章法等表现书法艺术魅力,熊秉明先生曾说过“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诸多名胜古迹里保存流传下来的碑文铭记、墨迹手札、摩崖石刻等资源不仅是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更是我们去传承和发展的方向,所以“守古、入古、研古”已是我们书法人遵循的一条不言而喻习书规律。“植根传统”的理念已在每次展览评委的实际打分中体现出来,不临帖、不研古就可以入展的时代早已过去,只临习一种帖,不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入展的作品也少之又少,现已更加回归传统与经典,不仅从形质上继承和学习前贤作品风貌,而且更加通晓作品的风格和神韵,了解作者的学养、人品、经历、社会背景、人情交际等。甚至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影像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剖析原作的成因,深入临摹。书家们倾尽全力,跋山涉水,不遗余力,师承名师,走访书友,口传手授,深得传统书法精髓,还到专业学校或机构学习书法,为传承古典、根植传承书法文化提供了学习路径和创作审美导向。从目前看到各项展览的获奖入展优秀作品中,不难领略到其作品以古为师,深入经典,这些作品有法可依、有源可塑,不难看出作者在临习经典碑帖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传统书法经典的认知和解析。这些对于坚持正确艺术追求、丰富书法创作的笔墨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孙瑞芝作品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新时代的展览和评审机制应该给书法发展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导向,书法艺术的复兴正在向我们迈进,我们相信在兼容并蓄、去伪存真之后,定能风清气正、百花争艳。书法艺术道路上,怀揣一颗真挚的心,希望在书法的人生道路上执着求索,也能为书法文化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陈一梅:
女性书家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孔子那个时代开始,书法在中国教育中就已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书法教育与识字教育紧密相连,一般起始于童蒙教育时期,且伴随文化人的一生。
随着历史的演进,书法被进一步重视与强调,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是“以书取仕”,即书法的好坏决定生活在这些朝代读书人的政治前途、人生出路。
陈一梅“耕读·诗书”联
我们可以说,中国书画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能够最好地阐释中国人的情怀、审美与修养。由于书法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留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尤其是古人,当然也包括很多现当代人,一个人书法的好坏,代表了文化、修养以及审美的层次与高度。
古语有言:“子不教父之过。”这应该是受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当代中国情形已与古代大相径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多样化,女性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男女越来越趋于平等。
陈一梅扇面作品
在目前中国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当代女书家的地位也逐渐被关注。在家庭教育中,女性发挥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尽管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女性与男性的责任几乎相当,但中国人心目中由来已久的“贤妻良母”的观念与模式似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自然而然地为大部分当代人,甚至包括女性本身所认同。因此,常被认为是“女性特质”的耐心、细致、包容与慈爱在一切社会角色之外,比男性更好地扮演了家庭教育中的主角作用。
当下从国家层面来讲,持续不断地努力推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女性书家在这一点上就比书家群体外的女性更有条件。一直以来,“言传身教”是极佳的教育方式,女性书家的日常修为,恰好在无声无息中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女性书家个人越成功、修为越高深,给予孩子的信心与自豪感越强,也就能够更好地推动他们主动学习,永攀高峰。有一副对联曰:“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祝愿当代女书家们不断追求自己进步与成长,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书家典范,培养下一代作出贡献。真正做到“以艺育人,福泽后世”,家国之运绵长久远。
修丹:
笔墨心痕写人生
书法不是写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每一种书体都蕴含着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书法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通过学习书法,能让人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平静内心,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比,书法的门槛并不高,这是书法之所以能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入门之后,能够临创相融,入古出新,得到创作格调的提升、艺文兼备、寻得一番境界却非易事,这就对书写者的文化修养、品格修养提出了要求。尤其作为女书家,能够创作出精品固然重要,但人品高洁,蕙质纨心更为可贵。
修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现代社会环境下,女性书家群体人数超越了任何一个时期,一批有智慧有才情的女性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施展。做为女性书法工作者及组织者,我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繁复的责任义务,深感责任的重大。
在书法的世界里,我学会了如何与笔墨共舞,如何在纸上留下美丽的痕迹,也学会了如何自处以及与人相处。每一次挥毫泼墨,都是一次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同时,我也意识到女书家在书法界所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努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书法上,我喜欢刚柔相济、巧拙并出、婉约生动、意态万端。在生活中,我爱好广泛,比如烹饪煮茶、种菜养花、唱歌舞蹈、读书鉴赏、小酌闲话、电影绘画,等等,这些爱好滋养了我的心灵,拓宽了我的眼界,荡涤了我的心胸。我既能热爱万物又能淡泊清雅,既可细入纤毫又可磅礴从容。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可神游九天,可与山川比肩,可与鱼虫同眠,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世界的自由是书法艺术带给我的丰厚宝藏。
在家庭生活中,我和爱人一起种菜养花,一起把酒话桑麻,也可以陪小孙女一起看动画,在人间烟火处共享天伦乐。让生活与书法一样有节奏,有留白,进退有致,取法有度,共生共长。女书家要面对更多的生活琐事,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要付出更多的艰辛,需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女书家的意义与作用不仅体现在她们在艺术上的成就,还在于她们对文化的传承、社会影响和发展的贡献,要有饱满的社会责任感。
修丹王维《终南山》
女性本身具有较敏锐的洞察力,较高的耐心和悟性,对于事物的敏感度较高,接受能力也较强,古有蔡文姬、卫夫人、管道昇,她们摆脱了旧时代封建思想中对女性的束缚,用她们勤劳智慧的力量,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默默地奉献着。做为新时代的女书家要见贤思齐,时刻提醒自己,潜心读书、低调做人,带动和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到书法艺术中来,通过书写来洗涤心灵的浮躁,与古为徒,记录历史的变迁,了解先贤的思想和做人的风骨、处世的哲学。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艺术,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多大的困难,要从不放弃,持之以恒。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风格为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同时也为女性书家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尊重。
修者,炼也;丹者,朱也,也可谓之精品。修丹,就是想修成精品。从我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我的志向和追求,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执着多年修成果,笔墨心痕写人生。
顾琴:
关于女性书法的几点思考
清末至1949年,以海派文化、京派文化为主导,充盈着女性自觉意识的书画艺术创作始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近代美育兴起,女性独立意识日益觉醒且增强,女子走出闺阁,以书画诗文彰显艺术自觉。早在90年前的1934年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女子书画会”,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女性自发组织的女性艺术家团体,成员有李秋君、吴青霞、潘玉良、何香凝、陆小曼等,她们书画并臻,在近代书法、绘画史上的影响不容忽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书法发展,以1980年、1995年为界,当代女书家可以分成三期:1949年至1980年为初兴期,这一时期秉承民国遗风,代表书家有萧娴、游寿、谈月色、张充和、陈佩秋等。诗词书画、文字学功底丰厚,富有民国余绪的历史底蕴。他们青年时历经社会的变迁与动荡,前半生境遇曲折,后半生多归复平静,寓书寄情,书如其人。1980年至1995年为发展期,改革开放社会思潮活跃,书法创作呈复兴态势,涌现出一批实力派女书家,是当代女书家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的代表女书家有:周慧珺、林岫、孙晓云等,她们注重书法外因(文化语境、社会习俗)和书法内因(自我情感、书写观念)双层思考和修为,书作内容与形式走向多元,她们为书协组织者、领导者,是当代女性书法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她们将强烈使命感注入书法艺术创作、组织、教育、公益等领域内,其影响力正日益深远。1995年至今为新盛期,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学制构建初步完善,女书家大多已接受系统书法篆刻专业教育,年龄层次及专业背景呈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
顾琴《孟子语录》
诚然,近年来女性书法虽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女书家在创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创作跟风雷同倾向明显,“国展”中动辄上千字密密麻麻的小篆与小楷常被认为出自女书家之手,女书家应当要有自信,书法的雅俗好坏高低,不靠数量,更要看质量。比如,经常提到的“国展”中书家过分强调形式感,拼贴渲染。我们知道,形式是作品的外壳,内涵才是艺术的灵魂,书法应当文质兼美、文华墨妙,无需花拳绣腿。再比如,书写风格的过早固化,很多女书家年轻时才思敏锐、悟性极高,成绩斐然,但很快就故步自封,不进而退,这与女性在社会与家庭中承担的角色、承受的压力有关,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来呵护这种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持续增强的能力,如何不将笔墨纸砚逐渐蜕变成柴米油盐。社会及学界有关女性书法生态状况的关注和系统研究亟需跟上步调。
顾琴《楚简文儒理名言》
总之,当代女书家书写的独特性和原创力有待提升;女书家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交互融合度有待强化;女书家科研所涉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优化。需厘清目标、进行自我规划,拔升文史素养和文化修养,拓展思维效能和艺术视野,增强社会担当和使命感,淬炼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女书精品。
黄鸿琼:
家庭与事业
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一直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家庭与事业两不误是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极具挑战性。特别是女书法家要兼顾家庭与事业,还要持续保持书法创作的激情,更是难上加难。所幸自己是一位高校书法教育工作者,工作和自己的爱好是一致的,这就能够让自己在照顾家庭之外,事业和创作同步进展。
黄鸿琼“退笔·读书”联
我很庆幸自己在高校教书,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宽裕和自由。对于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家庭算是一个很大的解放。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事业上。但是想要把教育、学术、创作,甚至还要创办福建省至今唯一的书法本科专业和创办之后的管理,发展硕博点,那实在是太不容易啦。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更像导师,给孩子一个大的方向,指引他怎么走。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着走,最后再检查他的结果是否正确并帮他分析如何做得更好。当然,这样也养成了他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做事的好习惯。小学时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理念。中学时期注意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指导他研究、提炼如何事半功倍的方法,如何有计划地学习、做事。大学培养他如何在教科书之外,多读文史哲,让自己的知识面广阔。留学时不忘吩咐:中华文化是根,毕业后要回国报效祖国,报恩父母。
黄鸿琼“与贤·集古”联
至于自己的事业,想要做到教育、学术、创作、管理工作齐头并进也是有不小的难度。相对来说,教学和学术是互相的。可以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把它融为一体,这样就能事半功倍。近几年,我在全国各地开展近百场讲座,这些讲座的大部分内容是我的教学研究、学术文章和著作的整合,这样就是一举多得。作为高校的教师,教学和管理是每周都要进行,而学术和创作就得腾出课外的时间,所以我采取5年侧重创作、5年侧重学术的计划,让学术和创作也能齐头并进。
光阴如梭,到了孙子辈出生,孩子在北京工作,为了家庭与事业两不误,我也来到了北京教学。人这一辈子很短。如何不负光阴,不负家庭,不负事业,那就要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并有计划有方法地执行,使之事半功倍,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包括保持好的睡眠质量这样的细节也是需要方法养成的,唯有如此,才有充沛的精力完成家庭与事业两不误的重任。
靳慧慧:
当代女性书家的历史担当
在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书坛,女性书家所处在的位置十分为难,书法的社会活动也总以男性书家为主流,小到一个小型的书法展,男性书家群体总比女性书家群体要大。在性别上归属性格的差异,给女性书法的社会化发展带来了较多限制。即便是在高校同一个书法专业班里,男生的习书兴趣、热情也远远高于女生。在书体的选择上,大多女性书家还是以小楷为主,虽然也涉及到其他书体,但一般不作为主攻的方向。
靳慧慧作品
女性书家也是书坛一个极具创造活力、不可忽视的一支强大队伍。西方美术史也把女性艺术流派作为史学研究的一个对象,这说明不论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存在怎样的差异性,对女性群体的研究是东西方文明共同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性并不仅仅出于对女性地位的尊重,而是出于对女性创造力实现的肯定,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再实现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靳慧慧赵嘏《入半塘》
继承是对传统观念、经典作品、表现手法正确理解基础上的吸收;创新是对前人理念、观念、表现手法的重大变革。越是传统的艺术越讲究继承,传统的艺术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承载了历史的智慧和一个民族共性的审美。因此,它的美学范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实现了血液传承。而创新也是有条件的,要把握好尺度,就要看眼力、思想境界,一个艺术家一辈子都在修炼把握尺度的眼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新旧不是衡量艺术高下的主要标准,中国艺术讲究的是品味、雅俗。就像孙晓云主席讲的:作为书法家,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传播先进文化,德艺双馨,潜心静气,既因袭传统又当随时代,这才无愧于文化人的责任。
蔡梦霞:
艺术创作要做真实的自己
对于艺术创作的风格来说,我不太喜欢贴标签。女性要柔美,男性要雄强,这是历史的限制,对人的制约。艺术无关性别、无关形式,是人的精神追求,艺术创作更是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擅长哪个领域做哪个,在哪个领域有感觉就表现哪个,没有既定、固化的藩篱,才能做到真实的自己,完善的表达。
蔡梦霞王之焕《登鹳雀楼》
孔子有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非常明显,40左右是能感受到一种悟、一种清明、一种指向,以前的各种不解、疑惑顿时知道应该怎么解决、怎么去做,明白自己要些什么,需要一步一步做些什么。走进50岁,更清晰自己的方向,能够与古代历史经典所追求的相一致,是幸福的,这是超越时空的能量,不因表面形式变化而变化,而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彼岸则是毕生的追求。
蔡梦霞“积善”
(来源:中国书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