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邱志杰“日常书写计划”的一部分,2021年,邱志杰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进行的“民以食为天”,让书法与坊间烟火气相遇,引爆朋友圈之余,也进一步激发了外界对于书法艺术日常性的讨论与更多想象空间,也因此被媒体评为2021年年度文化事件。而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元宵节,艺术家携其新造合体字书法展“世说新语:邱志杰造字”,在他的家乡福建漳州的古城亮相。这样两次同是围绕日常书写展开,同样意在激发在地性的展览,论其差异,就像艺术家所表达的那样,“民以食为天”更像是他无意识点燃了某种互联网热情,来到本次“世说新语”展,邱志杰有意为之,成为了一次精心安排且具有强烈主动性的文化事件策划。
▲2021年“民以食为天”书写计划展览现场
▲2024年“世说新语:邱志杰造字”展览现场
龙年春节期间,一位策展人找到邱志杰,筹划为他举办一场书法展览,邱志杰对于展览的核心要求是,“只要不在美术馆做,找个庙,找个菜市场,或者自行车车棚都行。”其背后考虑,暗含着邱志杰近年来所持有的艺术观念。加之从小系统性地学习书法,邱志杰越来越意识到,书法艺术应当回归于人们的生活场景,并从中寻找使其真正能够扎根于当下的书写活力。
在上次激发了人们打卡晒照热情的“民以食为天”展览中,艺术家尽可能巧妙地利用菜场空间,展出幽默生动且极具网感的流行语为内容的书法,将菜场的卫生管理条例,如“垃圾不落地”、“宠物不得入内”等宣传语,各家商业店牌、商品标签等等文字进行了改写。让书法艺术与人间烟火气迎头相遇,引领公众重新感受中文与书法的魅力,激活艺术带动社会美育的重要功能。
▲2021年“民以食为天”书写计划展览现场
“书法走进美术馆展厅其实是从20世纪起才发生的事情,本来书法是写在扇子、药方、公文簿、奏折等等日常载体上的,这些都是书法。”邱志杰如此说道,本着此种书法艺术理念,他接连策划2022年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上元灯会,2023年8月与深圳南头古城合作的艺术项目“等待一场雨”,再到本次邱志杰回到家乡漳州,与当地文旅局合作的“世说新语”展,邱志杰表示,经历过数次经验累积,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将艺术项目进一步事件化,而“世说新语”有别于以往之处也在于此,从“不小心”到有意为之,“世说新语”不仅目标更加清晰,动机也更为强烈。
▲“世说新语:邱志杰造字”展览现场
漳州古城是邱志杰的家乡,从小学习书法篆刻,他少年时代的师长们仍然生活在这片古城中,古城承载着艺术家最初学习艺术的鲜活记忆,现今留存的拥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碑刻、匾额不仅是艺术家最初得到的艺术滋养与童年记忆的一环,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组成了艺术家多年来所有实践的某种归处。而今,“世说新语”的动机也更为明晰起来,即为家乡的文旅事业再添薪火,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内心愿景。
▲展览开幕现场
在本次展览“世说新语”中,艺术家创造合体字使用了大量互联网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来自2014年至今每年份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以及由各社交媒体平台中汇集而来的网络热门词汇。“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脆皮大学生”......这些原本也可以是极佳的“社会学研究素材”,以幽默调侃的方式传递出实时的社会情感,它们被艺术家组合之后,出现在富有吉祥意味的红色斗方之上,一如展览题目“世说新语”所指向汇编着魏晋名士“王子猷雪夜访戴”、“王羲之坦腹东床”、“曹植七步成诗”等千古名“梗”的《世说新语》,新“梗”与传统字体的结合,制造出一系列属于我们时代的新“世说新语”,同样传递出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现场状态与文化氛围。
▲部分新合体字作品
邱志杰笑称,如果讨论几次日常书写展览的共同点,也许在于它们基本都是“急就章”,从龙年的大年初九,首次提出展览概念,到元宵节展览正式亮相漳州古城,“世说新语”的诞生不乏各种因地制宜的技巧与智慧——在学校春节值班期间,邱志杰囿于条件所限,无法创作大字,他便动手在速写本上逐字逐句推敲揣摩,开始发明他受传统中国合体字启发,结合网络流行语的新合体字。随着邱志杰逐渐掌握造字规律,目前已创作累积近400字,部分字体来自他在古城布展现场的即兴创造,诞生于艺术家与当地百姓的互动交流之中,却也带给他不少意料之外的创作活力。
▲艺术家进行现场创作
创造合体字的内在规律,是建立在汉字特殊的堆栈结构特征之上。绝大多数汉字基本都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合体字,但最为传统的“合体字”,一般出现在篆刻、钱币、道教符箓与部分实用场合中,也包括如今年广泛流行在龙年拜年信息里的“龙行龘龘,飞黄腾达。前程朤朤,光彩照人。生活䲜䲜,年年有余。身体壵壵”等等,合体字往往作为祝福语,应用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在编撰合体字过程中,艺术家获得了在以往书写类型难以体会的创作经验——合体字并非简单的将多个字符拼凑而成,也需要巧妙地进行字体拆解、借形、重组以及参考繁简与不同书法类型等等复杂的设计考量。合体字与作为依托语言文字建立的中华文化具有着天然的内在连接,也因此为观者在穿行于古城的回廊之间,在街头巷尾与建筑墙面之上寻找、辨识这些字体的过程里,注入了如游戏般的乐趣和倍感亲切的文化体验。
▲艺术家手稿中所示的合体字构造过程
作为漳州人,成长于斯,艺术家不仅对漳州古城的一草一木无比熟悉,也怀抱着一份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世说新语”之于在地性的考虑上,也与漳州古城里特殊的风貌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结合。漳州城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亦是本次展览与本地结合的重头戏,“一个是漳州著名的孔庙,过去这里是一家小学,孔庙的大殿就是老师的办公室,我小时学习书法,曾在这里拓过康有为先生撰并书的碑文。”因地制宜地,艺术家选择在孔庙展示的内容中,特地选择了如“逢考必过”、“上岸”、“脆皮大学生”等等激发空间与建筑文化内涵互文性的内容。
▲部分作品
艺术家也特意选择了大量闽南语方言、流行文化以及地方美食等内容,“爱拼才会赢”、“世界第一等”、“望春风”等闽南语流行歌曲,“片仔癀”、“甘蔗汁”、“锅边糊”、“麻糍”等等漳州著名小吃,被转换成如同古体字一般的合体字,艺术家希望以这种令当地人感到惊喜而熟悉,又同样能引发更多人好奇与解字愿望,接地气又不失人文精神的方式,激发更多人了解漳州古城的历史流长与风土人情的好奇心。
▲部分新合体字作品
挑战或许在于,如何抓住文化事件的背后逻辑,从而将传播力量辐射到更大范围的公众领域?邱志杰已经通过日常书写计划的数次落地推进,形成独特的文化事件策划经验,看似简单,却集中了诸多难以平衡拿捏的要素——“首先,要‘怪’,怪并非怪诞,意味着不按套路出牌,不同凡响,是指拥有富有创造力的内容,来形成展览的核心吸引力,当然,光‘怪’也不行,更要走心、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气,‘怪’却不接地气,就会曲高和寡,只接地气,就容易流俗。只有创新与接地气兼具,才有可能将类似的艺术项目拔高到更富有文化的层次上。”就像接下来即将举办的东山岛国际儿童诗歌海滩的展览项目,艺术家期待这些刻在石头上由孩子们写下的诗,在与观众的实质可感的交流与分享中,再次带来虽“怪”却“走心”,又不失人间烟火气的感动。
▲“世说新语:邱志杰造字”展览现场
而从创作者视角出发,邱志杰也愈发意识到某种判断文化事件是否能够成功生效的规律。在一个能够与人们形成真正互动的文化事件,在创作和执行的过程中,似乎总是遍布着与人群富有情感要素的互动,创作过程也总是格外愉悦。与西方当代艺术史塑造的孤绝痛苦,总是寻找批判与对立的艺术家形象不同,似乎一种更为贴合中国老百姓文化根性的中国式当代艺术正在慢慢成熟起来。
其中既包容无伤大雅的俏皮与调侃,也有着因地制宜的智慧,与无处不在的由人情冷暖激发出的各种偶然性,在艺术家与更多人的相互走心、相互激发、相互成就的过程中,每每迎来温情脉脉、放松、幸福与满足的时刻,艺术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事件的某种预测指标,也许是因为这种做事的特点、方式与特殊性,触碰到了扎根于中国文化基因深处的某种核心要素?总之,邱志杰开始感到自己,“做了这么多年当代艺术,好像终于开始慢慢触摸到,所谓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真正深度融合的可能。”
(文/孟希)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艺术家简介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是当代最具影响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九十年代颇具声望的前卫艺术领袖。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