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理念,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指出了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今天的教学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这一理念的重要性,也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创造性的加以使用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一直有着良好的教学规范与传承。今天就杨立奇老师的工笔花鸟画教学,展开了一场关于教学和创作的师生一席谈,不仅是对教学的回顾,更期望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批评,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拓展。
本期内容接上期讨论继续展开,参加讨论的主要是杨立奇老师及他的研究生们。
杨立奇(师):通过同学们前期的发言,作为老师我感受到了大家的阶段性成长与收获,同时我也更希望看到你们通过讨论,一方面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在同学间拉近距离彼此吸收经验与教训,共同进步。
费婷芳(研二):杨老师的工笔花鸟画透露着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新气象”,一方面有传统宋人花鸟画的工致纤美,另一方面转译山水画中的笔墨与场景运用,营造出一种野旷开阔的意境,正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蔡怡昕(研一):我认为在选择绘画工具材料上也可以别出新意,如杨老师多选择生宣纸创作工笔画,利用生宣纸晕散性,将工笔花鸟与微妙的墨色变化和纸帛的特性有机地融合,使工笔画呈现出淡雅氤氲的特别效果。
何丹(研三):对此我同样深受感触,创作时应抛开固有思维,将已有的内容、技法、材料等交互组合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的效果,工笔画在生宣上同样渲染出水墨意境,给我一种如冰雪消融般的感动。
刘玥煊(研二):大家所提到的“新气象”“新效果”以及“创新”中所说的“新”一直是我想追寻探索的东西,以往我把“新”单纯的理解为“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欣赏优秀作品,实际现在才明白“新”“从有到有”的真正内涵。
张薇(研三):杨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颇深,他说“画面中的事物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但你是无法找到如画面中一样的花、鸟、树等等。”我想老师一方面强调创作需扎根于真实,另一方面更鼓励我们要充分发挥作为绘画者本身的主体能动性。
王崇月(研二):我从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中亦读到了此意,凡优秀的创作其内容选取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现实对象”落实在画面上却变成了生动的艺术化形象,呈现出“象外之象”,这与艺术家个性的自由化表达是分不开的。
杨立奇(师):两位同学的感悟实际上谈到的是从写生到创作的问题,有这样的思考是很好的,写生是花鸟画的重要抓手和创作依托,如何写生,如何利用写生的创作跳板,是你们在创作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蒋若晨(研一):杨老师很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同时具有很高包容度,他支持我们实验以及尝试自己感兴趣的绘画方向,并善于发现学生的特质和擅长的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创作。
张旭(女,研二):与我本身而言杨老师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作为非全日制的研究生,除去工作时间留给画画的时间较少,让我很苦恼。是老师建议我平时可以多画小品、册页等小幅作品,之后可以通过拼贴、组合的方式,组成富有形式且有趣味性和学术性的作品,并鼓励我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多参加自己工作单位(文化馆)的展览,由此开拓了我的创作思路,并不断提高创作水平。
高子轩(研一):杨老师坚持定期给我们评画,每次都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我画面中不足的地方。“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正是在老师严格的要求中,作品在各方面有所进步。
杨立奇(师):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发言,是你们的热情和努力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并进而思考自己的创作。看到你们的成长,我作为老师深感欣慰,并再次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意。
(文稿整理:研二刘玥煊,文中不妥之处,请见谅)
横屏欣赏效果最佳
画家简介
杨立奇(杨晓奇)
1979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现在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市政协委员;
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主席;
江苏梓鋆书画院副院长;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