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 宜归乡
2024年度主题系列作品邀请展
策划
马刚
特邀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为序)
陈 铎 陈 航 方向军 高海军
孔戈野 李福岩 李 俊 刘 坚
莫晓松 宁 强 任惠中 孙 剑
王 兵 王尔义 王辅民 王 见
邢庆仁 薛从伦 由旭声 张万凌
张文平 赵 星 邹晓萍 周一新
主办
兰州财经大学西北中国画研究院
新禧将近 乡情渐浓
锦时筑梦 顺颂时宜
向西北走去,眼见山间明月,耳听原上风啸。大漠沙如雪,唤游子忆乡土;好景同春至,引世人思乡情。
如果说艺术家的创作里总会有一种基因,家乡永远是成长经历中最深刻的篇章。时代的艺术标记和共有的文化记忆,维系着游子的乡愁与敬意。西北本相,伴着马踏飞燕的风骨,在祁连山脉乘势信步,于山河之中游走记录。对话西北,仰观山涧明月,俯闻塬上风啸,唤游子忆乡土归故里。乡土、乡音、乡情无限包容着“出走”的游子,寻访艺术精神,觅渡生命华彩,这是对故土及其星日流转的时光映射。
据此,西北中国画研究院特别策划,邀请30位“离乡”的甘肃籍艺术家举办“春来,宜归乡”云上艺展。他们在多年和多维的探索后,形成各自的艺术理念和语言方式。再次相约,他们将记忆与现实,化为真实又遥远的情愫,在西北的大地上循环与回响。
——编者按
黑白木刻论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从诞生之日起,就被鲁迅先生赋予“革命之用”的目的性,尽管鲁迅清醒地认识到版画艺术在本体方面的审美性与民族性建构问题,但20世纪的文化处境与社会现实决定了新兴木刻的精神向度。所以中国黑白木刻版画的思想性从来都比其审美性显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作为纯粹的黑白艺术,受限于刀木媒介、色彩表现等因素,黑白木刻自身也显现出极为本质、极为本源的造型特质。黑白木刻的刀木划痕揭示了人类童年时代发现并认识世界的原初方式,它的语言本质、单纯,同时朴素有力。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的媒介变革,伴随新媒介的革新,新的技术支撑不断获得新的图像创造,展现出令人迷乱的视觉图像景观。而黑白木刻总是在幻化多变的新媒体视觉图像系统中显现出卓然独立的品格,直击人的心灵,它似乎有一种回归人类造型本源的向心力。
黑白木刻所显现的当代生命力还在于,尽管受制于复数性的局限,但它自身的媒介特性展现出一种直接性。这种直接性的产生来自于刀木语汇的相互作用,它与油彩及水墨等媒介材料所形成的物质性视觉特性相对应。无需过多的技术支持,刀痕与木板的碰撞,就显现出一种相互对抗的张力,产生极为丰富的造型语汇。黑白木刻版画的直接性同时也揭示了绘画原境的在场,它意味着艺术家的亲笔书写,通过刀对木的切削、刻划,艺术家以富含生命质感的创作行为完成了对思想的视觉呈现。
在由模仿性艺术转向表现性艺术的过程中,黑白木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因为其表现性张力,它在数字复制时代也具有无可替代的媒介意义,在当代语境中不断焕发活力。甚至于它在模仿现实、模拟现实物象方面的短板,也成为其进入当代性的一个优势。拒绝被动的描摹,积极主动地凸显媒介方面的表现性,是黑白木刻的重要特征。从而,它带给观众的审美共情,不是表面的视觉感官体验。也就是说它无法提供激发人情绪变化的迷人色彩,无法通过精妙的技巧制造惟妙惟肖的现实幻境。黑白木刻的立场拒绝了激发视觉官能愉悦的审美诉求,因此它的立场与观念艺术的去物质性相统一。
黑白木刻这一具充溢艺术原境的媒介形式,一直将物的本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思想性是黑白木刻与生俱来的特质。随着刀痕的递增变化,收缩的黑色与扩张的白色在印痕的作用下,将绘画的时间性展现于我们的面前,同时也将源于世界的思考呈现于平面造型系统之中。非模仿性的线条与块面将绘画的空间变得更浅,造型结构在黑白木刻中占据着主导的作用。由刀木刻痕组成的视觉肌理摧毁了色彩的多变与悦目,也让它展现出雄心勃勃的造型野心——意图用理念来控制绘画的精神,让思想凌驾于绘画性之上。革命之需的中国新兴木刻正印证了这一企图,艺术以促进社会变革为使命,展现了其改变现实的视觉力量。
(文/刘坚)
刘坚作品赏析
大菠萝
120X45cm
2021年
花
90X120cm
2016年
遥远的抒情
60X90cm
2021年
一梦
50X60cm
2021年
天际
60x180cm
2010年
弥漫
45x60cm
2010年
阳台上的风景
40x70cm
2011年
远望
60X120cm
2019年
无题
120x450cm
2011年
一个人的史记之一
120x240cm
2011年
一个人的史记之二
120X240cm
2011年
(来源:兰州财经大学西北中国画研究院)
艺术家简介
刘坚,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理事、高等美术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品曾获第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奖等奖项;作品被浙江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安徽省美术馆、贵州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