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景之向晚 纸本设色 34×68cm 2016年
《品文读画》语屑
1. 读《知堂序跋》。知堂推重明清小品文,行文如说话,娓娓道来,甚是轻松,有的话题,绕一大圈,看似离题,实则借题发挥,欲左先右,左右逢源,此时,愈远愈广,愈广愈深,愈深愈妙,最后到妙不可言。通篇并无宣讲道理,却处处有理,句句关情,理少才生意趣,有意趣才耐回味。
2. 孙犁先生说得好: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谨记,谨记。
大风景之3 纸本水墨 68×136cm 2009年
3. 读董桥《故事》,行文直入直出,不作铺陈总结,自然前后贯通,内外呼应,笔锋干净利落,笔触轻盈自在,平常事情被写得熠熠生辉,董桥佳处在此,其不够醇厚也在此,轻盈过了就飘,利落过了易滑——此文之大忌,画亦然。
4. 我毕竟是缺少细节的人,读书也是望气派。读的是气韵流转、节奏变化,想来读诗最合适。又抽出一本蔡天新主编的《现代汉诗100首》,三联出版,不知这是第几遍读了,里面很多好诗,虽风格各异,却大多写得醇厚别致,味道足,百读不厌。
山水日记之56 纸本设色 34×136cm 2009年
山水日记之79 纸本设色 34×136cm 2011年
5. 文不宜晦涩艰深,画也是,要让人懂。这一点,白石老人做得最好,雅俗咸宜,老幼皆知。而对美术史的贡献,黄宾虹和林风眠二先生,在我看,是最大的。
6. 写文章无须太炼,太炼,便写不出,因为推敲太多,会把一些鲜活丰富的东西排挤掉,徒然在字句上下功夫,却不得字句之妙,唯在平常养得腹中诗书,顺其势态,自然落笔有所生发,天工假手,不炼而大炼,是为化境。作画亦然。
山水日记之68 纸本设色 34×136cm 2011年
山水日记之87 纸本设色 34×136cm 2011年
山水日记之旷野 纸本设色 34×136cm 2011年
7. 大概2003年与韩羽先生聊起作文事,他对文言兴趣浓,用“以助其哀”四字概括某故事,用白话可能得数十字才可描述,这对我颇多启发。文白相间、雅俗相混、书面语与口语相参,亦是余光中先生之文风,其中用意不浅。而文字之美,亦在句章间,观之如观画。
8. 我推重黄宾虹先生所提倡的“意临”,临其大意,寻其结构脉络和气息韵致,感受形而上之意味,临画如此,读画也如此,读书也不例外,我是读文章的起承转合、气韵流化,读其节奏、韵致、气象和境界,而不太关注其故事和情节……画与文,原自一体,中国画受文学影响之大,在世界为最。以文对山水,是我画山水的秘笈。
山水日记之晨曦 纸本水墨 34×136cm 2012年
山水日记之暮色 纸本设色 34×137cm 2014年
9. 所谓文艺的中国化,是情大于理的,是“我”之介入的,是带有一种婉转迂回的风致的,如周作人、汪曾祺的文字,八大山人、黄宾虹的画。结构语言都没有西方那样硬性、直白,而是散而有序,柔中见力,有些多义,有些若即若离。
10. 传统中国画鉴定行业有“望气派”之说,如同观人之气息便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看似凭感觉做事,其实有内在的深层的逻辑支撑。气是表,亦是其里,当厚养。
山水日记之落晖 纸本设色 34×136cm 2013年
山水日记之峥嵘 纸本设色 34×136cm 2013年
11.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画风亦然,故当在刚柔张弛间寻其妙处,文而不孱弱,野而不粗鄙,不单是刚、张,不单是柔、驰,而是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松而不散,紧而不板,在其间自有回味,有回味处方可称艺术。
12. 在当下,完美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套、一种累,人一旦自我塑造或被塑造到完美程度,则同时近于机械和模具了,随之而来的是生长活力的丧失。
山水日记之空境 纸本设色 34×137cm 2014年
山水日记之望秋 纸本设色 34×136cm 2014年
13. 艺术创作既要封闭起来,涵泳沉潜;也要面对各种声音,兼听则明。
14. 中国画难搞,难就难在枷锁太多,而一旦突破,又存在命名的问题,中国人对名看的太重。
15. 批评家多着眼于新,画家多着眼于好。新即有别于他,好即讲究到家。
山水日记之远黛 纸本水墨 34×136cm 2012年
山水日记之近春 纸本水墨 34×136cm 2014年
16. 搞文学艺术创作的适宜动,搞文艺研究的适宜静。动能生发、迁想;静能深入、洞察,当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最佳。
17. 我在努力寻求一种既与当代审美文化相一致,又不失传统文人画之超越精神的形式语言。换言之,既不失传统笔墨之精粹,又涵容当代艺术之大义,算作建树。
山水日记之无风 纸本设色 68×45cm 2014年
18. 审美判断太重要,看旧画,有问题,当时没有发现,过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问题怎么出来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董其昌说的更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后眼界自长,气韵自生。归根到底,还是修养和学识起作用。中国画画的是修养,修养上不去,都是白搭。
19. 凡画者,必须存在一个核心,一条线,由核心汲取统摄其他,沿着那条线延展,才能越画越好。有些人画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少核心和线索,就无法提升,由渐修到顿悟,心与线必不可少。并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极为可观。
山水日记之西坡 纸本设色 68×45cm 2014年
20. 画画凭藉敏锐的感觉,不以知识系统为主导,知识系统只是帮助确立方向(比如美术史意识)和提高审美判断(比如取法资源),只有把理性判断转化为“艺术感”时,绝圣去智,自由随机,才能画得鲜活生动而富于张力。
21. 聊写胸中意气,意足不求颜色似——是文人画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以文主导画,以书法入画法,以文人身份自居,文人画的后来居上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生存观念密不可分。
山水日记之空境 纸本设色 68×45cm 2014年
22.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画亦然,画到一定程度,忽地发现了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看似顿悟,其实是渐悟,又,顿、渐何曾分着?
23. 画之精髓在有诗,诗,无论现代诗还是古典诗,只要深醇隽永就好,画亦如此。
山水日记之绿水 纸本设色 68×45cm 2014年
24. 寻求古今相通处乃最佳选择,古今问题一解决,便可雅俗共赏,视觉张力和精神诉求则并行不悖。我越来越能够见到这种可能性,越来越清晰了。
25. 中国画的形式张力往往通过夸张变形获取,比如陈老莲、任伯年的人物画,八大山人的花鸟画,经作者注入个人情感而凸显物之意趣意味,这个情建基于法理之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型。造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山水日记之幽潭 纸本水墨 68×45cm 2014年
26. 为艺之法,在中国人看来,是一花一世界,以点衍生出线与面,通过一景引发出宇宙,所以这一花就须极为集中、典型,精之又精,简之愈简。中国画之关枢亦在一笔一墨中灌注足够丰富深刻的文化信息。形态简约,而意味深远,乃上品。
27. 董其昌对南宋绘画多有不屑,其实南宋绘画是一反五代北宋山水的全景构图,消解宏大叙事,同时也渐使画趋于简约,简不易得,简中有禅、有玄、有深思。没有这个环节,恐怕董其昌的笔墨自觉还须往后推。
大风景之幽潭 纸本设色 68×45cm 2014年
28. 明清绘画与明清小品文有相似的取向和内涵。文人画到了明清时期,多了些入世的东西,尽管有些作品仍追寻五代两宋的寂寥之美,在骨子里却失去了两宋的精谨肃穆,寂寥还是有些寂寥,常在闲适天真处添加俗世之乐,笔墨亦趋荒率,真的是聊些胸中意气了。
(文/韩朝)
韩朝作品欣赏
山水日记之拂晓 纸本水墨 68×45cm 2014年
山水日记之雨来 纸本水墨 68×45cm 2014年
山水日记之冬至 纸本水墨 68×45cm 2014年
夜山之王平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5年
夜山之立冬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5年
夜山系列之高坡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6年
夜山系列之月白 纸本水墨 136×68cm 2016年
(来源:澍雨画馆)
画家简介
韩朝(本名韩立朝),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农工党中央文化体育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书画院常务理事;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常务理事。作品数十次参加国家级美展和学术邀请展。出版有《在场的现实:20世纪20至60年代山水画写生研究》《新水墨大系•韩朝卷》《吴冠中艺术形态论》等学术著作及个人作品集近二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