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为人类带来二十世纪知识革命的约·凯恩斯阐释了从思想到习惯的演化路径。的确,这是一个逐步积累、渐次丰满的过程。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决定和改变了个人的人生道路。同样,对于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比如艺术创作,习惯会变得更加细分,比如观察习惯、创作习惯、科研习惯等,或者统称为学术习惯。注重学术习惯培养,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自我优化,善于开拓创造的良好的学术习惯,对于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郑光旭《坊茨小镇美术馆》布面油画60cmx50cm 2011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一、 培养良好的学术习惯,是成为优秀艺术家的前提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无数事实证明,大部分在自己所从事行业做出非凡成就的人,都有良好的学术习惯。比如俄罗斯当代油画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奥列格·叶列梅耶夫就保持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写生习惯,他曾说“我崇尚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直接写生的表现手法,我会带着这个观点走进坟墓。”他秉持在生活中发掘美、找到美的理念,真正探索到了用心观察世界的艺术本质。“扬州八怪”郑板桥,堪称一代宗师,他的诗书画作对后世有着非凡的影响,他在《板桥题画》中曾清楚的论到:“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对于笔下事物本质思考与钻研的习惯,入木三分,从观察,到落笔,再到成艺,令板桥之竹堪称绝唱。我们不难看到,其实最具共性的好习惯就是在专业领域有着异乎寻常的刻苦,这种刻苦,通过长久的积累,会变成如影随形的个人学术习惯;有很多成就非凡的研究人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观察习惯、创作习惯、科研习惯……这些良好的学术习惯,决定了其在专业方面的出类拔萃,甚至他们个人的某些习惯带动了本专业学术习惯的巨大转变,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巨大发展。
郑光旭《春天的白桦》布面油画 60x80cm 202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所有出类拔萃都并非天生,需要时间的持久沉淀,才会逐渐厚重,逐渐有所体现,并持续保持。这种积累,其实是更加典型的良好学术习惯养成。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强烈的驱动力,更需要巨大的热爱与信心,并终将跳脱出原本生活的窠臼,缔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
此刻的学术习惯,就像一样有求必应的法宝,准确,直接,一步到位,成为了人在事业中持续追求进步的不二法门。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习惯,其实更是我们改变生活、重构生活最直接有效的根本途径。
郑光旭《冬日白桦》布面油画 90cmx120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但良好的习惯,一定是需要在原有习惯上去培养,甚至去改变的。马克·吐温说:“每天务必做一点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一条最宝贵的准则,它可以使你养成认真尽责而不以为苦的习惯。”这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我们追求好的习惯,也同样意味着要去改变那些不好的习惯,要知道,越是习以为常的不起眼的习惯,越是深深地浸透在我们的基因与血液中,极难改变,有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历史上与我们的生活中,那些与改变习惯有关的故事,无不伴之以极大的代价与超出寻常的勇气。1698年9月5日,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推行了一项令人匪夷所思的“胡须税”,此举以及后来推行的服装分体政令,实打实地改变了俄国人落后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俄罗斯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改变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要动用税法政令的力量,可见改变人们的习惯,无论是在观念里,还是行为中,都是极难的。
郑光旭 《雪乡晨曦》布面油画 60cmx80cm 2021年 中国美术馆藏
说到艺术创作,则更是如此。就以很多初涉艺坛的青年艺术家为例,由于现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形式和快餐文化的盛行,人们创作常常依赖于二手视觉经验,追求表面速成而耽于思考。那些套路化的创作方式,逐渐强化了一种并不科学的学术习惯。这种方式有可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画面效果,但省却了艺术的整体观察和对天地物实际的主次关系判断等众多原理性训练,是一种积弊深重的绘画陋习。在培养良好学术习惯的道路上,这或许是很多人踏上捷径的起点,但绝不该是艺术创作的终点。
郑光旭《白洋淀》布面油画 50cmx60cm 2010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从事艺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首先要花时间与精力去改变学术陋习。但在改变陋习的过程里,因其发心与追求不同,其结果往往也大相径庭,归结起来可分为三层,每层渐次递进。
首先,第一层群体,是为了基础的生存,将艺术当成单纯的工具与垫脚石,换取最基本的物质利益,换取最直接的生活需求,这种类型,对艺术本身没有明确追求,更没有研究理想,更多的是生存习惯,也就不成其为学术习惯了。
第二层,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艺术有基本的探索与热情,并且伴随一定目的性,通过不断更新和探研,获得专业领域学位证书,有着学术习惯的初步认知,可以做到基础的习惯掌握。但良莠不齐,能够出类拔萃者甚少,究其原因,是无法通过非凡的努力达成更多个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艺术只是其生活的一部分,仅能维持爱好而已,但再无更多纯粹的学术追求与创见。
郑光旭《远望》布面油画 30×40cm 2019年 中国美术馆藏
第三层,对艺术有矢志不渝的追求,甚至并不在乎前两层所能达成的基本世俗成果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类型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前路无所畏惧,可以用长达一生的足够耐心与定力深深钻研学术,为了艺术可以完全改造自我生活状态,不畏人言,不惧看法,是值得我们发自内心尊敬与期待的人。他们的案例,对于养成和改变学术习惯的课题研究而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放眼看去,真正优秀的艺术家,都会把艺术当做自己的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会尽全力探究、钻研、培养习惯——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郑光旭《老房》布面油画 75cmx60cm 2012年 中国美术馆藏
二、 良好的学术习惯蕴藏于热爱和坚持
艺术家在艺术世界里探索成为更好的自己,其根源在于无比诚挚的热爱。热爱是最原生的力量,优秀的艺术家会将对艺术的爱倾注到所有与艺术相关的一切,对生活热爱,对自然热爱,对生命热爱,这是发自内心的,甚至会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无处不在的爱,是通达良好学术习惯的必经之路。
郑光旭《珠江大风景》布面油画 40x99.5cm 2010年 广东美术馆藏
这些爱的倾注,哪些最有意义?这或许就隐藏在生活的角落与最不起眼的日常里,越是微小,越见功夫。早在十八年前,我的恩师俄罗斯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叶列梅耶夫先生就曾告诫我:“要像吃饭喝水一样热爱绘画。”多年来我深感受益,因此,我在自己所培养的博士生专业课计划中,曾拿出整个章节来强调关于良好学术习惯的生成基础,以此为例分享如下:
1、日记与写作——针对艺术研究生往往写作能力偏弱的特点,我要求学生通过写日记来养成好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写日记虽然看似最普通不过,但是可以锻炼日常写作能力,培养写作习惯。了解写作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获得用规范的书面文字报告呈现研究结果的能力,这是研究可以持续下去的根本保障。其中包括:拟定题目;资料收集、整理和恰当利用;按照规范要求撰写和编辑日记研究文章,以此能够适应未来所从事的艺术研究的要求。通过日记的坚持与练习,培养撰写论文的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最终系统了解写作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写作的语言、结构、切入展开方法,通过日常写作的训练,提高对已有研究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郑光旭《小河边的白桦》布面油画 60cmx80cm 2009年 国家博物馆藏
2、经典临摹——临摹是艺术研究者的必修课,也是绘画学习的必要手段,通过临摹,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更能体会大师的创作意境。临摹,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史发展,掌握审美变化,体会美学规律,进一步体悟大师作品,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理论和技巧中去认识、学习,并全面认知和了解艺术的表现方法,为未来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3、搜集素材——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真善美的素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创作技能来表现生活,以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将专业理论学习与户外写生实践相结合。在外出实践过程中,了解当地风情、民俗、人文特色,开阔文化视野,通过考察提升自我艺术感知力。
郑光旭《拉网(一)》布面油画 25cmx30cm 2006年 中国美术馆藏
4、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科研成功的前提。好的习惯可以省时省力,事半功倍,而坏的习惯会画地为牢,事倍功半。在科研道路上,多养成一些好习惯,能够提升工作效率。主要包括: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强健身体素质;调整心态,积极投入科研学习;培养兴趣,提高娱乐休闲品味;规划未来,提升择业竞争力。生活习惯是一种持久的行为模式,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复合表达。因此健康、科学、积极的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构建,需要全社会、行业圈层、专业学校以及艺术从业者自身长期有效的共同努力,为其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
郑光旭《雪山之下》布面油画 20cmx37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
5、读书与笔记——养成读书与笔记的习惯,掌握阅读书籍和文献、整理研究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一般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认识到阅读是研究人员训练(或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部分。通过强调阅读经典论著的重要性,同时挖掘其他学科领域中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方法来避免思维受限。另外除了读文献,更应该系统地读一些本学科的原著。不能只注重技术培训和论文发表,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是艺术之路上的明灯。读书要做笔记,读书笔记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通过读书笔记,积累阅读成果,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论文观点与素材。
6、艺术基本功培养——逐步理解和掌握艺术基本功(如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加强对构图、色彩、结构、关系、节奏等,以及对客观对象形体规律的理解与表现能力,一般写生方法步骤的理解与练习,能够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作品,通过严谨的基础练习,体会每个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提高审美能力和品位。
郑光旭《大树下小稿》纸本素描 26.3cmx36.8cm 2010年 中国美术馆藏
7、日常作业练习——日常作业训练,是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掌握基础概念与要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绘画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创作作品的整体观念。
郑光旭《双人体素描写生》纸本素描 130cmx110.5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总而言之,一旦进入学术领域,主动性思维和艺术选择方向对于未来艺术发展的重要性要占百分之五十,这决定了一位艺术从业者将会养成何种习惯。譬如,有很多人说国画已经不需要素描、透视的训练习惯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从审美习惯来看,一旦构图中心失去了,那画面就会失去聚焦;写文章、画画皆同此理。再如,要养成抵制住诱惑的习惯,画面的花、乱,都是影响整体、干扰整体的恶习。其实一旦将学术习惯当成生活习惯一样去养成,像每天早晚刷牙这种雷打不动的习惯一样去培养,任何难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我强调这种长期的坚持,就是为了要大家养成向最高标准看齐的习惯。多年来我也一直坚持这些习惯,这使我在艺术生涯中深受裨益。其实坚持,就是对热爱的全方位转化;要想尽一切办法坚持,把爱好转变为习惯;当爱好成为了习惯,一切就都不再是负担。
郑光旭《查干湖冬捕》布面油画 30cmx40cm 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热爱像一个庞大的基础,而坚持则是对热爱这种庞大力量的持续递进和收放自如。要坚持对真善美的热爱与发掘,因为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都会对这个世界有细致入微的坚持观察与独到见解。鲁迅在坚持观察后描绘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篇章,老舍坚持打磨剧本丰盈了茶馆里千丝万缕的生活况味,怀斯坚持描绘身边日常,在干草和破旧的鞋子上发现了恒久的美感,他们是伟大的艺术家与文学家,用画笔、文字把对世界的热爱经由坚持转化成经典的画面与文章,将这独到的美一丝一缕的剖析明白,以飨众人。坚持是一种杰出的能力,搞科研是为了养成坚持独立思考实践的能力,艺术创作则是为了养成坚持审美与实现美的能力,这都是成为优秀艺术家的必备素质。
大师们最杰出的地方在于,在热爱与坚持的基础上,又再次赋予了思考与联想,从而诞生了经典的不朽之作。这是从热爱审美,到坚持审美,最后飞跃到创造审美的根本原因。
郑光旭《秋日野趣》布面油画 50cm×60cm 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三、运用正确方法培养良好的学术习惯
一个人的认知不改变,想要持续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怎么样才能探求到和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要从观念,到理念;即从通识能力,到特殊的专业能力。通识能力是基本方法,特殊专业能力是学术方法。
1、在基本方法论层面
(1)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会影响人的专注力和记忆的能力,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实现:比如选择舒适安静的学习场所,消除干扰因素,制定并坚持遵照学习时间表,保证适当的照明,保持学习区域井然有序,调整合适的温度,选择正确的姿势等。通过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地提高自我专注力。
(2)遵循积极的阅读策略
阅读是一项基本技能,可以帮助我们保存信息、识别关键概念和分析复杂观点。比如阅读前预览材料,圈划重点,高效做笔记,总结中心思想,提出问题,建立联系,视觉化构建材料模型,与文本互动。利用这些主动阅读策略,我们可以加强对文献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这些策略还有利于我们构建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阅读与反思。
郑光旭《涅瓦河畔》布面油画 50×60cm 2011年 中国美术馆藏
(3)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
高效的学习技巧对于取得学习成功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创建提纲,使用视觉辅助工具;自我测试,适时地教授他人;为不同阶段设定目标,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变换不同的学习方法,必要时寻求帮助;有团队的时候分派任务,限定时间以保持聚精会神,避免浪费时间的活动;分解大型任务,优先进行自我反思等。
只要全身心投入,坚持不懈去做,好的习惯自然会形成,所有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郑光旭《新年歌声(二)》布面油画 40cmx50cm 2007-2014年 中国美术馆藏
2、在学术专业方向层面:
(1)研究问题要有学术标准和学术高度,任何研究都要有根有源。比如在学习艺术史的时候,把控核心的根本线索,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琐碎的细节条线上,要把握住所研究的时代学术标准。
(2)要养成刨根问底的好习惯,对于主线上的线索,每个细节都值得深究,这是学术研究的根脉,是最应该打好的基础,否则在未来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3)好的学术研究还要有正确的学术方向和学术价值观。首先应该秉持哲学与美学的立场,这是严肃科学地认知生活和艺术,进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研究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一件优秀艺术品的诞生,往往还来自艺术家对艺术的原理、规矩、灵感的有效利用;比如构图,就是贯穿艺术品诞生过程的核心手段要素。正确的构图研究经由思维、灵感、直觉、感觉、观察、记忆、想象等方面,为艺术家逐渐培养了美好的世界观、美学追求和艺术品位;让艺术家通过艺术全面认知客观现实,培养创作技能,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真实、典型的东西并将其反映在艺术中。这种全面认知过程,是形成正确学术方向与学术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郑光旭《通往朱家屯的路》布面油画 40cmx50cm 2013年 国家博物馆藏
(4)在养成学术习惯的过程中,还需要有学术创作目的,由方法,到过程,一步一步精准的去实现学术目的,这是一条从零到一,从点到面的必经之路。
(5)从事艺术实践的人,还要逐渐训练良好的创作习惯,变成身体记忆;比如油画写生,我们从最暗的地方开始画就会比较顺利,否则,画面关系来回反复,就会很难修改。
郑光旭《新年的祭拜》布面油画 40cmx81.5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当然,以上所有的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基于人品,加以实力,成以格局。这是一种系统的能力提升,随着每一种能力的增长,整体能力都会螺旋式上升。要学会利用良性的反馈机制,辅助头脑来实现优秀习惯的养成。而超强的意志力,则从头到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要成为习惯的主人,化被动为主动,方能从学习习惯,进化到掌控习惯。
大凡从艺之人,都会时刻面临两个抉择——是为了谋生,还是谋道?道理不言自明,谋道当然更加长远更有持续价值。道理不难,但实践很难,能够发心纯粹的将技术、学术理论和艺术理想相结合的,不为世俗诱惑所束缚的,才是真正践行艺术之道的追梦人。
郑光旭《雪中牧歌》布面油画 60cmx70cm 2015-2016年 中国美术馆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所明确要求的“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每一位遵循艺术之道的人通过秉持良好学术习惯都该树立的理想与应当承担的责任。学科体系为基底,学术体系为构架,话语体系为出口;三大体系的最终形成,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对艺术之道的践行,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郑光旭《天堂之门》布面油画 50cmx60cm 2013年 中国美术馆藏
习惯造就的性格以及对命运的影响,是会在人生道路上被无限放大的。因此作为艺术从业者,对艺术之道的终生追求,其实也就是对人生之道的慢慢习得。
所以,习得艺术之道,也就是习得了人生之道!
(文/郑光旭)
注:原文刊于《山东艺术》第47期
郑光旭更多作品欣赏
郑光旭《阳光下的帆船》布面油画 50cmx60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郑光旭《晒佛》布面油画 30cmx40cm2015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郑光旭《雪山之下二》布面油画 20cmx20cm 2008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郑光旭《新年歌声》纸本素描 11.3cmx14.5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郑光旭《新年歌声2》纸本素描 11.5cmx16.2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郑光旭《新年歌声创作稿》布面油画 22.6cmx29.5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郑光旭《新年歌声创作稿》布面油画 30cmx40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郑光旭《新年歌声创作稿》 纸本铅笔 118cmx90cm 2007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来源:AW艺术世界)
画家简介
郑光旭,1970年12月出生于吉林。2008年硕士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叶列梅耶夫教授,主要从事油画创作及理论研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副主任,第十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美术馆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教师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