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16 10:37:52
听新闻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在深圳市美术馆(新馆)展出,展览时间为2024年1月24日—2月25日。本文为专家评论节选。

——编者按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

刘万鸣(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潘鲁生的彩墨作品是一种富含情感的、诗意的表达,是情与艺的交织。他以当代人的视觉、当代人的观物之法和观象之法表达当代艺术观念,以民艺学观照万物,寻找真情实感,同时以理论家的思考加入自己的真挚之情。潘鲁生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这次展览中作品画面的构图笔法,表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各个阶段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表达都不同。在绘画语言方面,他善于将民间艺术元素巧妙融入绘画,善于对民艺进行整体把握和转化利用,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多样性显示出他绘画风格的包容性。他的主题创作,引发美术界对艺术与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创造性、艺术创作的本元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展览表现了一种包容,一种情怀,一种格局,而这正是潘鲁生艺术精神的宏大性之所在。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粤·上岳古镇》 潘鲁生 2022 年 245cmx124cm 纸本·彩墨 

林蓝(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笔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是繁华繁忙的,焕发出澎湃都市活力。旧与新,古老与摩登,乡村与城市,多视角、多维度呈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新景观。每一幅作品,着眼点不在对象实体,更在关系与韵律。以充满情感的有意味的形象,以现代笔墨语言,表达艺术家内心最深层的所思所悟,透过这一幅幅充满深挚乡土情结的湾区画面,我们能深入感受其在上下求索中持续寻求突破、在尝试创新中不断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而深蕴其中那一股浓浓的“情”,是其画作的精髓所在——题材选择是寻常的,内容是写实的,记录是认真的,但视觉呈现形式却是写意的——对乡土风物的挚爱,在岭南现实生活里汲取养分,对湾区新象的敏知,从湾区改革实践中捕捉灵感,形成一种其独有的艺术情感印记,这种印记是有弹性的、饱满健康的,更因其诚挚而动人!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粤·汕尾人家》潘鲁生  2022 年 245cmx124cm 纸本·彩墨 

闫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潘鲁生的作品非常通达,他的艺术之源、绘画母题充沛、鲜活,源远流长。潘鲁生“到民间去”的口号非常响亮、火辣、野生,显示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在绘画语言方面,他从宏观、客观和微观的视角看世界,以充沛的感情和朴素的表达,分割画面的布局,展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他以民俗民艺获取方向方法,作为从生活走向个人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用一生的生活的积淀展现寂静而又迅速生长发展的绘画世界,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他从民间元素中探索绘画艺术的语言,同时综合多种艺术门类,强调观念和新技术的运用,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征,展现出艺术领域域创新和复古接通的可能性。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粤·大万世居》 潘鲁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纸本·彩墨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故乡是一种任务。作品中凝聚他在田野调查中滋生的对乡愁的思考,对祖国、对文化,对传统民艺的情感。大湾区快速发展的喧嚣与繁荣,与寂静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很典型地反映出时代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表达一种独特的乡愁,对于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有独特价值;彩墨艺术的传承。从艺术表现、色彩、线条等角度看,潘鲁生的彩墨作品是对杜大恺风格的追求,都使用照片进行创作。潘鲁生不依赖于写生,画作中的情感更多要追溯到他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于大湾区快速发展的思考,以及他从民艺的角度对传统和现代关系发展感受的一种表达;装饰性。潘鲁生作品里面具有装饰的因素,是一种情感的强调,在艺术精神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写生是方法也是目的,充当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在当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中介物。潘鲁生的艺术生活有非常强烈的系统性,作品饱含对当代社会的沉思。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港·大澳渔港》潘鲁生 2022年124x245cm 纸本·彩墨

陈湘波(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潘鲁生的绘画是大地的艺术,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变,《寄情大湾区》系列作品是他在粤港澳大湾区鲜活的民间生活和实地写生的体验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文化思考。在心灵与自然、人文与社会对话所创造的内涵丰富的审美场域,表现了潘鲁生对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协同发展融合共生之路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记录与洞察。《寄情大湾区》系列作品巧妙地将东西方不同的用笔和着色方式相结合,使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审美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作品将绘画艺术创作的灵性与感悟与艺术创作实践和体验相结合,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的个人化艺术图式,并在建构中国式现代文明过程中的当代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粤·惠东民居》潘鲁生 2022年 124x245cm 纸本·彩墨

顾黎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潘鲁生首先从鲁班线的抽象语言中,抽离出对现实和空间的直线切割。他看到的大湾区,大部分都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大结构,是直线的东西有平延性、现代性。潘鲁生在大湾区调研中因为看到了旧与新的变化与发展,他在创作中抓住了触觉,把笔墨当成触觉的在场性,抓住了人的情感,突破了中国画触觉性不够的瓶颈。大湾区系列作品中大量直线的透视增加了空间的张力,他抓住了空间的大格局,再抓住了具体的触觉的感受,以两者的结合营造了具有当代大湾区时代特征的美学意义。潘鲁生经过创作、研究、理论、收藏等探索,把民俗文化的理论和创作合二为一,显示出强大的综合性。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澳·葡国餐厅》 潘鲁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纸本·彩墨

唐辉(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荣宝斋画院院长)

“寄情大湾区”创作展现艺术的情怀和历史的责任感。潘鲁生以高的学术站位和学术视野,开展艺术实践,他所呈现的历史图谱,作品表现现实生活,以传统写意画方式,进行意象的表达,表现艺术家内心的真实。在大湾区建设朝着现代发展的趋势下,以写实创作,激发社会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留存文化的底蕴;这批画表达方式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能体现潘鲁生的个人修养、艺术修为。潘鲁生水墨语言,有一些装饰性因素,也有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又有抽象的、点线面的世界语言;潘鲁生的创作是笔墨当代阐释与纵深发展的结果,经由艺术性处理的物象本体以彩墨模式呈现是展览的新创造。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澳·大榕树》潘鲁生 2023年 124x245cm  纸本·彩墨 

汪大伟(上海大学伟长学者,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

此次展览中的作品,绘画题材从民间乡土转到了城市民间,绘画风格也突破性地从民间的纯朴画风转变为讲究有规制、有章法、有技巧的学院派绘画体系中来;他的绘画语言越来越向着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方向发展,独具创新性,可见其实践、思考与探索。小景大画。小景重在以小见大,以小景,见大意境,见大格局,见大情怀,让人产生丰富想象的意境,满怀乡愁,引发共鸣;作品表达艺术家画画时静谧的心境。画中以“静”见“本真”。“本真”即为真正的情感流露,不仅体现了潘鲁生对大湾区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更以艺术留给了观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价值。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港·避风塘》 潘鲁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纸本·彩墨 

乔晓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潘鲁生在画中倾注了自己对乡土的深情,将调研与观察后的感受与印象呈现在画中,如同画自己久慕的故知。大湾区的主题绘画创作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也是他用本土艺术风格的绘画方式,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现实服务,为时代的蓝图写照。潘鲁生在自己热爱的民艺土壤和生活的土地上,寻找自己艺术创作的生长点。潘鲁生的民艺学有实践民俗学的特点,大湾区创作叙事提出了中国乡土现代化的命题,于他而言,“故乡是一个事实”。潘鲁生用他的画笔,把大湾区乡土与现代性的事实描绘了出来,讲述故乡这一最生动的事实,讲好了中国故事。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澳·官也街市》潘鲁生 2022年 124x124cm 纸本·彩墨 

郑培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潘鲁生认为民间文化也是一种生态环境,在现代工业化过程中,受到严重的破坏,需要急切的保护,否则很快就会从世上消失。提起画笔,记录正在消失的民间文化与风光,就如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至少在天壤之间还能留存一些宝贵的记忆,让后代保有可兹纪念的历史痕迹。潘鲁生的“寄情大湾区”艺术作品展,是他在大湾区写生作品的巡回展,在山东、深圳、澳门、香港四地展出,展示他对大湾区民间文化与山山水水的深情关注。我们预祝展览的成功,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唤起大湾区朋友对自己乡土的深切关怀。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港·大澳渔村》 潘鲁生 2022年124x124cm 纸本·彩墨

张志庆(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寄情大湾区创作作品展展现出潘鲁生本人的两个特点。一是勤奋。他多次到澳门调研讲学,大量时间和经历的投入,才能在一年时间内创作出几十幅作品。二是情深。潘鲁生在调研中目睹当地传统工艺、民间习俗变迁、消失,触发了他对大湾区的爱,在大湾区开展民艺调研的所观所感,激发了他创造的激情。《老船厂》表现的正是他调研澳门造船工艺时见到的手工木船,以绘画传递感情,记录下要消失的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潘鲁生扎根民间,不是理论意义的扎根,而是他将身体紧贴在泥土中,将生命融入到大地,身体力行地扎根在中华,铸魂于传统。

春节好眼福丨“寄情大湾区——潘鲁生艺术作品巡回展”名家谈《澳·老船厂》潘鲁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纸本·彩墨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