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琢磨,一个人的青春经历对其日后的发展究竟着多大的影响。1970年左右出生的人,他们青春经历是蓬勃的八九十年代,忧郁、浪漫、理想、坚定……刘明波出生、成长、经历于这个时期,80年代中期他考入临沂艺术学校,毕业后回到莒南县文化馆工作。其间,从事过人口普查、城乡建设、公路修筑等多种事务性的工作,之余,便浅尝辄止地进行绘画学习。
刘明波写生 《蒙蒙润衣雨》
65cm×45cm 绢本设色 2023年
1994年,中国美院的王犁到沂蒙山写生,见到刘明波临摹的王翚作品,遂建议他到中国美术学院深造。这对于他人生和创作经历或许是一个重要转折点。1995年刘明波只身来到中国美院,进行了专业的深度学习。这段时期,他对经典作品进行了更加系统精到的研习,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郭熙的《早春图》,从石涛到髡残,从王渊到陈淳……还有“浙派”的笔墨传习和滋养以及缴妙手感的涵养,与他日后的笔墨语言体系的构建息息相关。特别是对郭熙、髡残以及傅抱石、陆俨少等诸家的融合,为其日后绘画创作奠定了基本骨骼。笔墨的“探微”沉浸与体验赋予他以新的能量,这正如他曾说:“越是接近古人,就越是兴奋,越兴奋,就越想去逼近古人。”
刘明波写生 《寺院看花日》
42cm×60cm 绢本设色 2023年
一次偶然的机缘,刘明波来到南宁在广西艺术学院随黄格胜教授读研究生,并留在广西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时任广西美术出版社主编苏旅曾评价他当时的画作,认为刘明波的笔墨已经走出了“浙派”的纤弱和精致,而呈现出一种朴拙和木讷的力度。他总在试图继承一些东西,反抗一些东西,无论古典前卫东方西方。从他不断变化的笔墨风格中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这一阶段,他的画作无论是在形式构造上,还是笔墨表现上,或是内容意蕴传达上都越趋成熟,并显现出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
刘明波写生 《坦腹睨岩石》
28cm×38cm 绢本水墨 2023年
后来回到故乡后,刘明波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工作至今。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所绘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就在泉城济南刘明波工作室的视域之内,因此他遂将其室取名为“鹊华间”。如果你去他的工作室,就会发现这里的陈设是那样地符合古代文人的标准,朴素雅致,不染纤尘,使人由然想起元代倪高士的洁癖。他常教导学生“绘画环境需要干净整洁。生活和艺术是一体化的”。桌头画案,井然摆放着书籍、画册、法帖,并有文玩奇石和石刻造像陈设。他指出,中国文人对奇石的钟爱,就见出了山水观。山水观决定了心境,从山水到风景,任何一个命题的对面,都存在另一个命题。在“清四僧”之一的石涛与印象派代表莫奈的画作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石涛别开生面重变化又重谱系,在松灵的笔性中画出了一派虚幻的天籁之境。莫奈致力于自然规律、自然光影探索的变化,在绚烂的色彩叙述里追求和声。他的这些心得已然积淀为他的内在经验。后来刘明波常用的“淡彩浅绛”在画作中慢慢变得更加轻柔,对平面二维空间的探索有了诗意的拓展。
刘明波南下北上的求艺经历,始终坚持的独立探索精神,促成了他绘画面貌的多元形态。可以看到,他的绘画创作往往不受地域题材的限制,也不拘于绘画工具的性能,当然更不会执念于某一画法。毛笔、圆珠笔、铅笔、中性笔的笔迹在他的腕底皆可共存同构,因此绘画技法的表现轻活多变,因此每次展出的作品在视觉上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视觉呈现的背后,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既往画法的不断突破。“无止境”在他画风的形成和蜕变中得到很好的印证。
(文/刘佳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博士)
刘明波2023年写生作品
金堂写生
68cm×43cm
绢本设色
2023年
观水通禅意
36cm×58cm
绢本水墨
2023年
地耸苍龙势抱云
66cm×42cm
纸本设色
2023年
蒙蒙润衣雨
65cm×45cm
绢本设色
2023年
欲洗禅衣未有尘
45cm×65cm
绢本设色
2023年
2023年
绢本水墨
2023年
(来源:研山会)
画家简介
刘明波
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文联主席团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