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创作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思考,但创作规律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将自然物象的生机和生气以及生命状态结合中国画理法与笔墨精神,融入作者性情与审美取向,融情化古,裁出新象。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是自然状态,文化状态与心灵状态化合之后的审美品味和表现结果。
我近些年来的创作多为现场写生创作,无论大小都在现场完成,我个人选择这种现场创作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是现场的形象和姿态非常丰富,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和布局随意取舍。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步步看,面面观,仰观俯察,远取其势,近求其质,在现场就可以把各角度最美的形象和姿态第一时间抓住,同时感受对象的生机和生气以及生命壮态之美。第二是可以很准确的将自然物象,转换成笔墨之象。
在画室创作虽然主观的因素会加强,但是也容易形成概念和套路。现场的好处是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对物象的综合理解及时的进行笔墨转换,这样表现出来的笔墨,就会更加鲜活灵动,充满生机。同时又能把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审美追求与精神状态与中国画的理法规律相化合。
"造化于外,心源于内,内外相融,发之于心,行之于笔,立之于象"这样的笔墨与意境与古人与今人都自然无法相同。第三是创作状态与画室完全不同。在大自然里,人在面对打动自己的物象和生机活力时,现场微妙而敏锐的感受与内心欲表现对象所产生的情感和情绪上的冲动,跟胸中所形成的笔墨语言,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表现和抒发。正如恽寿平所说:“作画须有解衣盤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画家创作时的情绪和状态至关重要,现场创作对我而言,可以更好的放松心情,更自由的表达胸中之意,泻胸中块垒,从而达到寄情与畅神的目的。
现场创作的前提,首先是要明确和理解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并非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其次是要深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要知道在现场我们不仅要画眼中所见,也要画心中所想,更要画我的审美理想。现场创作还需要作者具备三种能力,第一是与主题和画面相适应的笔墨表现能力,即准确的表现出物理,画理和情理。第二是掌握章法构图规律和统帅全局的能力。第三是要有观点鲜明,行为果断,充满激情和冲动的控制能力。
我的写生创作多数都是以大写意表现方式为主的,吴昌硕强调“画气不画形”就是对中国写意精神的最好解释。画好大写意,必须要对书画同源有深刻的理解,对书法,篆刻的审美高度,决定了一个写意画家的审美高度,写意画的高度在于笔法,墨法,布空白,经营位置等关系上的审美高度,而非物象的准确性。写意画的审美判断是从笔墨进入的,一个画家的品位,功夫,修养,性情,艺术感觉,个人风格等,都是通过笔墨呈现的。中国的笔墨精神和写意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国画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产物。
(文/岳黔山)
观摩与聆听
幸福时光
(来源:黔山书画院)
画家简介
岳黔山,1963年2月出生于贵阳市,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与书法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先后出版个人画集十余册。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学术性展览,多次在全国重要学术专业刊物上发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内十几家媒体做专题报导。1996年至1997年间受邀请赴俄罗斯、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韩国等国进行艺术考察讲学,举办画展等活动。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香港行政区大楼、新华社、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