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2-02 10:29:53
听新闻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孙博文《月走云飞》纸本设色

372cmX145cm

2001年作

款识:

         悬水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

        烟云万象白练出,引逗诗翁持杖来。

孙博文先生的画作,那种苍莽厚重、生涩有力的画面气息,总能使人的内心可以短暂逃避现实的困扰,重新寻找一片精神的绿洲,就像庄子所说的,游心于万物之初,静观于天地之间,逍遥自在。

他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并不是以描绘自然之美为旨归,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景写生,而进入了一种以意构象、以山川言志的创作状态。

他的这些画,造型随意自然,墨色浓淡相宜,花鸟、树木、山石、茅亭等点线结合,皴擦互用,力求线与面、干与湿、动与静、逆与顺、急与缓、轻与重、拙与巧、方与圆、开与合、提与顿之间的强烈对比,以攫取笔墨构成的最佳效果。

他用笔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涵骨气于墨色之中,藏而不露,并多以圆笔中锋出之,略兼方折,厚重中无板滞之迹,秀逸中无浮滑之病,表现出一种抑扬顿挫之妙,无拗戾矜张之气。

他的画,轻轻松松,不以形耀人眼目,而以意动人心弦,有一种“万趣融其神思,万物为我所有”的感觉。每一点墨的干、湿、浓、淡,和用笔的正、侧、刚、柔,都能契合古人,但在意境的塑造上却有浓浓的自然山川和现实生活的气息,画中有着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孙先生笔下所流淌的线条空间、氤氲笔墨、绚烂色彩,无不渗透着他内在的生命气质。

孙先生的画表现出的多是笔墨彰显的氤氲之气,他作品中的崇岭峻石,密林山道,滩流涧水、茅舍跨桥以及鸟语花香等物象,呈现出宏富、繁复而饱满的图景。

孙先生多喜用高远的构图,即使一些横幅的作品,也多表现出高远的势态,既充满了激情,又具有理性的统摄之力;既有对山水之美的洞见,又有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既有北方画家的壮阔心胸,又有诗人一般隽秀的情致。

他作品中的墨色,分为浓、淡、灰三个层次,且层次之间更有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层次上的变化,因不同时空中的物象而生成,浑朴而润泽,绵厚而爽利。或以浓衬淡,或因淡显浓,自然万象由此而得到一一映现。

孙先生作品涵纳自然之灵气精华,且有法度而能自出新意,确实代表了中国画坛上的一种富有勃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文/任君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辑)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孙博文《万象生辉》纸本设色

145cmX716cm

2001年

款识: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孙博文《山水四屏》纸本设色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的氤氲笔墨渗透着富有蓬勃生机的正大气象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 责任编辑:王南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