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的彩墨作品风格突出,他的画试图将泼墨、破墨与泼彩法相融合。
因对山川河流、阴晴雨雪、晦暗风雨谙熟于胸,探讨精微,思虑穷尽,其用笔、用墨与用彩形成了自己的方式与法则,也就是个人风格。
孙博文创作时必是“解衣盘礴”般酣畅淋漓的状态。
孙博文的泼彩山水不以润泽为追求,而是以浓烈的、厚重的纯色叠加于墨色之上,带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孙博文《朱辉青霞》纸本设色
372cmX144cm
2002年
款识:
悬水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
烟云万象白练出,引逗诗翁持(杖)来。
泼彩时,孙博文喜用晶莹纯粹的青绿、温暖活泼的黄橙、深邃浓烈的朱紫。深沉的墨色与单纯的色彩,形成黑白与色彩、浓厚与艳丽的多重对比。山峰笔墨放纵恣肆,而人物则谨慎工细,两者相映成趣。
孙博文笔绘不辍,遗留下数量巨大的作品,其中又以山水为多数。这是因为创作者拥有一颗“林泉之心”。不论铺舒为宏图还是消缩为小景,其强烈的个人风格都能让观者过目不忘。
▲孙博文《袖卷红云水上生》纸本设色
143cmX360cm
2001年作
孙博文的巨制尺寸巨大,形制狭长。“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超长的巨幅画作,吸引着观者的视线随着景物的铺陈而游走于画面,若上瞰若临观,山峦盎晬相背,水流潺汩飞激,还很多半抽象半具象的线条,似光、似云、亦或只是画家眼中天地间喷薄流淌的“气”,画作远观气势雄浑,近看笔触森然。
世人只知画家作画,孰不知作画并非易事。古人根据名山大川创作出种种技法,去表现自然,后人承继前人的优良传统,但不能为技法所囿。
画以天趣为上,所有的技法都是塑造作品的手段,孙博文的泼墨、破墨与泼彩,完全是师造化、师其心的自发结果。画家宜养胸中宽广畅快之意,下笔才会如有神助,握管潜万象,挥毫扫千里。
(文/倪葭,清华大学艺术典藏部主任《纸上彩墨任纵横——读孙博文的彩墨作品》节选)
▲孙博文《山水四屏》纸本设色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