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翻开这本画集,由我自己介绍我的来历以及从艺的经历,使您更多更真实地了解生活中的古棕,他在各个人生阶段的所思所感!
山里人家
我是1958年12月7日出生在南京军事学院大院里,父母都是江南人,父亲很小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他学习过书法和篆刻,有不少能写会画的朋友。“文革”期间他到旧家具店里买了很多有样式的旧家具放在家里,我想这些对我是有影响的。1975年我母亲在北京大学工作,她通过熟人介绍我去北京市景山少年宫学习美术,当时班里有不少有才气的学生:像王明明、李鸣鸣、任建国等。在北京市景山少年宫让我开始了比较系统的学习绘画艺术。在那里通过张文新,庄言老先生的讲座,接触到了俄罗斯油画艺术,了解有关列宾、苏里科夫、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使当时的我立下决心,一定要做学院派画家,要为艺术献身。1985年7月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进修班,这是为部队培养美术创作人才的培训班,期限两年,在这两年里我们得到了靳尚谊、潘世勋、张欣若、崔开玺、扬林贵、刘天呈等名家大师的点拨,使我更加坚定走学院派画家的路子,所谓学院派画家,就是要有很好的基本功修养和有很强的学术理论研究精神。
阳光下的风景
1992年1月,我登上了北去的列车,驶入漫天大雪银装素裹的俄罗斯。在莫斯科小歇了两天之后,继续北上,终于来到了日盼夜想的艺术圣城——圣彼得堡。那里的水,那里的建筑物和艺术融为一体,真是美妙极了。
奥利洪岛上的别墅
我在那里先是8个月的语言学习,后经中央美院邵大箴先生夫妇推荐进入了列宾美术学院,在梅尼尔科夫壁画工作室学习,能进入这所学院学习是我所梦寐以求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宾美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现在都是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资深专家和顾问,因而列宾美术学院在我国美术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的导师梅尼尔科夫先生曾两度来中国讲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次、九十年代一次,他对中国艺术十分喜爱,对中国人民十分有好,近年来,在中国出版了不少介绍他作品的画册和文章,因而他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有增无减,许多人喜爱并且正在研究他的艺术作品,我作为他的学生应该为他增光,更加努力地融贯中西艺术,取长补短,既要谦虚学习别人的好东西,又要自信的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北师大红楼
经过五年的努力学习,我以优秀的成绩于1996年夏天毕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我的毕业创作《中国的风景》收藏于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宴会大厅。1996年10月我马上就要回国结束了5年的留学生活,这时我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惆怅,也许是对圣彼得堡美景的依恋吧!在这种心情的唆使下画了一组圣彼得堡风景系列《夏园》、《依萨基耶夫教堂》、《列宾美院画室》、《涅瓦河畔》等,我要把这美景带回国。1998年画了一批对俄罗斯留学生活的记忆画《印象中的涅瓦河》、《秋天里的教堂》、《夏天里的教堂》、《林中的教堂》等。2001年我和清华美院程向君老师去甘肃南部的拉布楞寺写生,又找回到象俄罗斯阳光明媚的感觉!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拉布楞寺广场》《拉布楞寺草坪》《远眺拉布楞寺》、《辩经台》、《集市》《牧马姑娘》等。
隆安景色
2002年的初夏,我开车回江苏泰兴老家,偶见长江边上的运河中有几条普通的运输船。下车来到运河边上,我逆着阳光往前看,对于40岁的我来说,有了一种莫名的感慨,多像人生的旅途啊!我们从每个落脚点驶向远方,都希望有个美好的将来,而人生的三岔口常会摆在我们的面前,向左?还是向右?需要我们去判断。我们不能因为过多的患得患失而停滞不前,我们需要一种责任和自信的精神,“选择了这样,就不能顾及那样”这是我的人生体验,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了这种人生体验,我对这个有几条“纯朴”的运输船的运河题材,产生了别样的冲动,在一个月当中画出了《向远方》系列三幅油画。
这是我回国后第一次把学到的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画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我的老师,俄罗斯人民功勋艺术家列宾美术学院教授梅尔尼科夫经常讲:“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作为中国的油画艺术家,责无旁贷地要做这项中西艺术融会贯通的实践工作。
箭镇的下午
在《向远方》油画的创作中,我力图在笔法上讲究写意,用笔洒脱自如;在意境上,讲究空灵、深远、晴雨不测,把一种朦胧的情绪带到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去选择去面对。另外,在画面的近处又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些堤岸和小草,使用了时代性语言,以区别于传统。
这种起自当今现实生活,借助于传统山水画中的空灵,朦胧的情绪,对未来生活的揣测心理,是我这组油画创作中所要表达的中心。当然每幅作品都会被读者读出属于自己的体会和共鸣来,油画的创作者不能勉强每位观众读出他的心声。
向远方(又名:故乡)
屏山人家
院中有白塔
回国已多年,我总是时时提醒自己:要多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流苏前辈们学习!多画一点!多体会一点!把这些年来在创作和教学中的努力与大众、同行们进行交流!邵大箴先生说的好:“艺术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它是出自于艺术家心灵对客观自然的回应,而不是无动于衷的复制与描摹。”回应的态度与方法则决定着他们创造的格调与品味。每个艺术家的天赋无法自我选择,但后天的努力却可以改变艺术的品格与品质,所以艺术家需要丰富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
(文/古棕)
山水之间有人家
南湖书院
石塘林的景色
广西龙江渔舟
拉卜楞寺白塔
芦村桥头
南国风光
眼前的密云水库
兴安镇车站
眼前的徽派建筑
学生时期的古棕在列宾美术学院
学生时期的古棕
与邵大箴先生、奚静之先生重游俄罗斯
与画友在甘南
(来源:美篇“北师大王鹏国画”)
艺术家简介
古棕,1958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美术与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俄罗斯研究中心成员。欧美同学会美术家联谊会副会长,留苏分会副秘书长,中俄友协理事,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油画学会理事。
1992年至1996年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艺术家称号。2006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作。2009年10月被母校列宾美术学院授予荣誉教授和俄罗斯艺术家创作联盟名誉会员。2010年7月被乌兹别克斯坦艺术科学院授予创作金质奖章。2014年6月在法国圣爱美隆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郝平主席颁发“东方骑士勋章”。2015年出版第三本个人作品集《21世纪艺术家个案研究——古棕》。2016年11月在塔吉克共和国杜尚别总统拉赫蒙颁发丝绸之路和平艺术家银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