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艺术的感染力来自画面释放出来的强大生命力。在他的画作前,每一位观者都情不自禁地被那样一种无处不在的宏大力量所震撼。
画作中的自然物象风光、传统图式和笔墨、甚或现代形色语言和手法,都不过是他借以施展生命活力的载体。由于这样一种生命灌注,他的山水、林泉、形色、笔墨才浑然一体,活脱脱充满生机。
▲孙博文《烟云生万象》纸本设色496cmX143cm2001年作
款识:
悬水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
烟云万象白练出,引逗诗翁持杖来。
孙博文的艺术不是学院的艺术,也不是文人的艺术,而是根植并超越了学院和文人传统的“为人生”的艺术。
观看孙博文先生的画作,我们无时无刻不被一种狂风巨浪般的力量所震撼。每个人都能在他的画作中体会到一种恣意奔放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原生的生命力。
他在画面中表达出自己内在的呼声、内在的生命力,他所有的线条和色彩、山水和树木,都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栩栩如生的生命图像。
孙先生的这种状态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状态。真正的艺术状态,就是要让人的原生的生命力自由涌动、喷发、释放。从本质上来说,艺术的表现力就来自人的生命力。
艺术应当是一种自由。没有心灵的自由,就不可能有伟大的艺术创造。
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提醒我们,我们要重新审视齐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单纯从儒家文化或礼仪文化的角度来看齐鲁文化是片面的。齐鲁文化既有经典性,又有原生性。既有保守性,又有开放性。既彬彬有礼,又充满力量。
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具有十分浓烈的当代性。
他的艺术跟他自己的生命状态息息相关,在他的画面中,我们能读出跟这个时代的脉搏共鸣的气质。
他的宏大、热烈、狂飙突进的感觉,让我们似乎感受到世纪之交的中国的巨大变动。这不正是当代艺术的特征吗?
什么是当代性?我们发现,当代性正是对原生性的承接和超越,它的本质就是将最真实、最内在、最坦诚的心灵向世界开放。
他的心灵中有大境界,他是在用画笔来表述自己的世界感和时代感。
他不仅充实了我们对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普遍理解,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山东艺术的发展脉络和规律,特别是齐鲁艺术所具有的原创力和活力。
(文/孟宪平,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
▲孙博文《山水四屏》纸本设色500cmX144cm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