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1-24 09:04:36
听新闻

丁再献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正宗沂蒙人,大名:丁再献,小名:北海,字:章甫。公元1952年2月出生于古东夷地区沂南县张庄镇辉山村。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土生土长沂蒙人

丁再献介绍,父亲丁义陶酷爱书法绘画,尤喜松竹梅兰,被誉为著名乡村书画家。绘画广受乡里褒扬,书法荣获地区表彰,有求必应,从不索取钱财,因此方圆近百里不少乡民都有他的作品。

儿时好玩,这是天性。丁再献介绍,父亲丁义陶每年进入腊月就开始为乡亲们写春联,最初安排丁再献按对联,10岁时就按捺不住了,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开始写,父亲发现像那么一点样子,就开始要求模仿书写,要求只要有空就得写。父亲的认真好学和人品德行深深影响了丁再献。

丁再献说,母亲教育子女严格,要求孩子们首先要行善事,做好人,干好本职工作,他也始终遵循母亲的教导。父亲很有耐心,从不声色俱厉的批评,大部分是用讲故事和讲典故的方式教育子女。常讲的是王羲之批评教育儿子王献之:“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凿壁偷光”即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故事;王羲之学书法废寝忘食,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的故事。

崇文重教溯商周

据沂南县志记载,临沂市和沂南县联合组织过文物考古调查,发现辉山村西头有一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商周遗存地,遂将此处定为“商周遗址”,由此证明后辉山村自3600年前后就曾有人类居住。

综合周边十几公里文化圈的分析,辉山地处这个文化圈的中心,也处于太极图的中心,地理条件优越,当年应该是一处文化和经济发达地区。所以,辉山的文化教育基础好是有历史条件的。

辉山村人虽然没有出过举人进土等很高的功名,但重视人才培养,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辉山村地属古东夷地区的阳都国,历史文化深厚,沂南县志记载位于西汪口的商周遗址,古村落面积达30000万多平方米,现在折合40多亩地,从面积分析,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聚落了。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考古发现,聚落选择在辉山脚下,汶河之畔,依山傍水,完全符合古人类选址标准。从上世纪50年代在西汪口雨后冲刷出的很多陶器,大部分为当时在本区域内烧制的,这就说明辉山在商朝时期的文化、农业、手工业已经高度发达。丁氏全族文化素质亦有显著提高,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丁氏世族的学习风尚影响了全村的文化教育,辉山村始终坚持重视教育,被誉为张庄镇学霸村。

丁再献介绍,村后有一片丁氏古墓群,墓地中有一宽1.2米、高2米、厚0.35米的青石巨碑,为丁氏谱碑,碑文载:清嘉庆十九年辉山丁氏祖林所立谱碑刻记,丁氏世辈顺序为六世大明祖丁世虎(五世以上暂缺),七世丁蘭、丁鳯......。清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说明从公元1814年时,当时只从大明祖第六世记起,至2015年为止,丁氏家族已经传承到了23世。另据日照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北徙日照、沂南诸地。沂南丁氏,一支铜井,一支辉山。到目前为止,考古部门发现的商周遗址,丁氏谱碑和日照族谱,是仅有的记载辉山人类生活发展的文献。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文化旅游伴人生

丁再献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前,有交际处是旅游的前身,旅游工作是省委办公厅主管,办公地点是济南饭店,从那时候,就是山东旅游工作的一员了。1977年成为山东省委农业学大寨工作团齐河分团南潘大队工作组成员,197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齐鲁宾馆,丁再献被调齐鲁宾馆筹建处先任管理员后担任秘书工作。1978年10月省委决定成立“山东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79年初将齐鲁宾馆筹建处整体移交给山东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83年初,更名为山东省旅游局,此时局里拟选拔一位局长秘书,丁再献有幸被选中,成为山东省旅游局的第一任秘书,从此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对丁再献先生,大众日报记者这样表述:他,三十五年如一日奋战在旅游工作战线上,足迹遍至山东17地市140多个县区的山林泉谷、乡村海滨,为打造“好客山东”、“美丽山东”旅游品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虽然不是大学教授,更不是考古专家,但工作之余,却致力于对东夷文化的研究,从2010年到2013年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破译出300多个东夷骨刻文,并独创了骨刻文书法艺术,被誉为“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他,自幼酷爱诗词、文学、书法、写作,沐先贤智慧之灵光,吮民间艺术之精华,墨融情系山与水,人格书作两相宜,运用手中的相机、笔墨,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词、书法、摄影作品,讴歌了热情好客的山东人和风韵流淌的齐鲁大地;他就是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山东素有"孔孟之乡"和"齐鲁之邦"之美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山东旅游独特的风格。

自1978年调入省旅游局后,为了使山东旅游业“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丁再献凭着对山东山山水水的痴迷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在旅游战线上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四十五年来,他和山东省旅游部门同仁一道,针对旅游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大胆创新理念,整合特色旅游产业,打造品牌旅游,为山东旅游业的品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丁再献参与打造的“好客山东”“美丽山东”已经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齐国古都”“天下泉城”“儒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华夏龙城”等文化旅游也已获得了游客们的青睐。“温泉旅游”“乡村旅游”等休闲运动,田园生活的“金字招牌”更被广大市民所热爱。

当谈到对旅游的看法时,在省旅游局工作三十多年的丁再献深有感触的说:“旅游不只是简单的出去玩玩,更要让游客在看山看水看风景的旅游过程中能够增长见闻,结交朋友,体验当地的文化,探寻文化发展历史,增长知识;更能亲身感受和发现伟大祖国的发展变化。”在谈及旅游的梦想时,丁再献说:“山东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加强创意、包装和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好客山东’、‘美丽山东’品牌,把山东的旅游产业打造成现代化的、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幸福指数高的文旅产业,吸引更多各地游客到山东旅游,圆老百姓的美好旅游梦。”

丁再献是位地地道道的山东沂蒙山人,对齐鲁大地的壮丽山水、风土人情倾注了浓浓的爱和深厚的意。他沐先贤智慧之灵光,吮民间艺术之精华。在工作之余,运用手中的相机、笔墨,讴歌热情好客的山东人及风韵流淌的齐鲁大地,墨融情系山与水,人格书作两相宜。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2006年,他将格律诗词、书法、摄影等作品融为一体,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以旅游为题材兼具山东导游性质的书籍——《山水平仄》。书本收录了他从事旅游工作近30年中所吟咏山东大地的山水诗词396首、书法作品60幅、摄影佳作460幅。地域范围则涵盖了山东省17市地;外加特别篇,共计18篇,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同年,又与王志东合作出版了《泱泱山东旅游大省》一书,全面介绍了山东旅游,受到省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2009年与女儿丁蕾合著的《旅游礼仪》,这是一部全方位论述旅游礼仪的力作,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部旅游礼仪实战大全,对旅游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10年出版的《旅游小百科》囊括了旅游方方面面,不仅是我国旅游行业第一部旅游科学普及专著,也是第一部旅游百科全书。2012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90多万字的《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全面论述了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源头,对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追溯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有着重要的学术贡献。

丁再献用脚步丈量齐鲁大地的锦绣,用智慧接续中华文明的血脉。勤奋,奉献于不朽的事业;执着,成就别样的精彩。

改写了中国文字史

在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地,有一支勇敢、坚韧而睿智的东方部落,他们被称作“东夷人”。山东是东夷民族的发源地,是东夷文化的中心,东夷人创造的骨刻文是中国汉文字的主要源头,也是山东省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2005年,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考古学家刘凤君教授在济南发现(昌乐、寿光等地最为集中,赤峰、关中等地也相继发现)东夷“骨刻文”,年代距今4600~3300年,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2010年年底,丁再献登门造访了刘凤君教授,对骨刻文中一组组的形象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为中华始祖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一份贡献。从此,便在刘教授研究和破译的基础上开始了骨刻文的破译工作,一发而不可收。

破译工作是一门相当专业的学问,它不仅需要渊博的考古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字知识,还要有矢志不移的毅力、甘于枯燥与寂寞的定力。丁再献正是这样的人。他说:“破译的过程很枯燥,但发现之旅却很迷人。”在其他人眼中,骨刻文是一堆乱麻,而在他眼中骨刻文不仅是一个个文字,更是古人与今人的心灵对话。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他就系统地破译出300多个东夷骨刻文。将中国的文字史前推了1000多年,改写了中国文字史。

骨刻文的破译,不仅对山东文化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也将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众多的中外客人到山东亲身体验那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

丁再献先生首先对东夷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2013年3月20日,主管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副省长到省旅游部门调研,最后听取了丁再献东夷骨刻文字研究成果汇报。6月,以丁再献为课题组负责人的“东夷骨刻文研发和利用”通过了山东省重大课题立项并正式结项,标志着省级政府的正式认定,因此山东省决定实施东夷文化溯源工程。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东夷文化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七届,由临沂市政府和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中国(临沂)东夷文化节已举办了两届,就东夷文化和骨刻文字对中华文明源头考证贡献达成了共识。到目前为止,丁再献与其兄、古代汉语文字学家丁再斌已共同破译出900多骨刻文字。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丁再献先生始创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其高古、典雅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东夷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领先地位。先后创作了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数千件,不少作品被收藏,在中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展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1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及山东沂南先后举办,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正如著名作家张期鹏先生文章中所说:2010年,对东夷文化情有独钟的丁再献先生,凭着一种热情与直感,一头扎了进去。兴趣与热爱,会让一个人百折不回,无怨无悔,甚至会让一个人对除此之外的一切都“逆来顺受”。至此,终于明白蕴藏在再献先生身上的力量之源了。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辛苦,让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日积月累之中,在古汉语专家丁再斌大哥的帮助下,他逐渐摸到了辨认这种文字的规律和方法,并和大哥一起成功识出了930多字。他还在“识字”的过程中,不断尝试“骨刻文”书法创作,一步一步形成了既科学规范又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书写方式,他也由此成了“骨刻文”的重要破译者和首屈一指的书法家。

始创骨刻文字书法艺术

丁再献这一枯燥无味研究一干就是十几年年。人们常用“十年磨一剑”,来比喻多年刻苦磨练,今天用在丁再献先生东夷骨刻文研究破译和骨刻文书法上是恰如其分了。

由中共沂南县委宣传部、沂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丁再献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展暨艺术馆揭牌仪式,于2021年11月10日在沂南县文化中心举行。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丁再献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座以丁再献东夷文化研究成果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为主题的展馆,共收丁再献先生作品160幅,内容诗词、楹联、百家姓等为丁再献先生从目前破译出仅900多骨刻文中集字创作而成,作品全部无偿捐赠给家乡沂南县,大部分由县档案馆永久收藏,一部分不定期展陈于骨刻文书法艺术馆供人们参观研究。

丁再献东夷骨刻文生肖文化广场落户济南金刚纂,这在中国还是第一座,骨刻文书法艺术摩崖工程也正在进行中,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东夷骨刻文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落地项目。

沂南县张庄镇薛家埠“中华属相文化源”丁再献东夷骨刻文文旅项目工程已基本完成;青州市雀山景区“中华氏族文化源”和“中国雀山文化源”文旅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预计2023年五一节前竣工。

2022年10月,辉山村两委决定在丁再献先生的出生地辉山村设立“丁再献骨刻文书法艺术馆”,新建的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馆规模虽小,但由村级筹建这在全国尚属第一座。馆名由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羲之第48代孙、著名书法家王宗廉亲笔题写。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来源:鲁网)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艺术家简介

他,改写了中国文字史——记中国骨刻文字破译、骨刻文书法艺术第一人丁再献

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1952年2月出生,山东沂南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书法,后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2010年开始接触“骨刻文”,很快沉迷其中,并与其擅长的东夷文化、书法创作相结合,开始了艰辛的学习与破译工作,终成大观。

现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山水平仄》等,与女儿丁蕾合著有《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