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技道双修 卓尔不群——于明诠浅谈梁万里和他的书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4-01-20 10:50:07
听新闻

梁万里先生长我三岁,我们因书法而结缘,偶有小聚,于书法的看法多有同感。记得我们初次相见,他就告诉我早年在硬笔书法方面下过很大功夫,并取得过一些的成绩,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这让我多少有些惊愕,据我了解,当今有很多朋友爱上书法也是从研先习硬笔开始的,但其中很多人有些成就之后又会对这个经历讳莫如深,大概觉得硬笔书法过于简单浅薄,远不如“家学渊源、名师指授、唐楷入手、上追魏晋”之类的说辞来得体面吧,因此,梁先生这样坦率地自报家门,让我了解了他是个真诚的人,这让我心生钦敬。

技道双修 卓尔不群——于明诠浅谈梁万里和他的书法

他早年习硬笔书法,参考古人的小楷字帖,下过很大的功夫。后来学毛笔书法,间架结构方面就非常容易地把握准了,对于一般学书者来说十分头疼的结体难题,在他这里似乎就不用太费力气。学习书法,人们往往要强调童子功,而说到童子功又往往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上小学时没学过毛笔字而只是写硬笔字,岂不知这个书法的童子功也是可以从学习硬笔字开始的,关键是看你会不会学,梁万里先生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毛笔的奇妙处在于笔豪之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嘛。因此,学习毛笔书法从技法来说,有两个基本问题必须要解决好,一是使转,二是提按。由于性能所限,硬笔有使转却无提按,但这又不是绝对的,真若写好硬笔字,其实也必须要找到并接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用硬笔临摹毛笔小楷,使转自不必说,要写出字的精妙和风采,还就得有些提按(当然材料所限远非毛笔那样丰富),否则,点、撇、捺的细妙之处就没有了。因此,梁先生真正在毛笔书法方面用功虽然不算早,但有了这个硬笔字的间架结构能力,且能通过硬笔有限的使转和提按努力模仿出毛笔书法用笔的丰富性,又熟悉了书法艺术的许多道理,再加上他性格里的执着勤奋虚心好学,进步就特别快。最近几年,在许多全国书法展览上入选获奖,取得了很大成绩。

技道双修 卓尔不群——于明诠浅谈梁万里和他的书法

先生目前书法的总体面貌,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精于小楷。二是长于行草。在小楷方面,他于钟繇情有独钟,结体雍容朴茂,点画腴润华滋。近年所作小楷,在钟繇小楷面貌基础上,又加进了王献之、赵孟頫、文征明等不同的小楷味道,更加丰富,更加自由,也更加耐人寻味。在行草方面,他以二王为基,融汇宋四家的烂漫多姿,尤其于黄山谷借鉴最多,注重用笔的高蹈空灵,长枪大戟,沉着痛快,又盘旋缭绕,意态飞扬。除小楷与行草外,他的楷书功夫也非常了得,以欧阳询楷书最为擅长,同时又对魏碑的跳宕、严整、险峻、凌厉多有取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楷书特点。

技道双修 卓尔不群——于明诠浅谈梁万里和他的书法

梁先生除书法外还有两个爱好,一是摄影,二是唱歌。他不是一般的爱好,而是既专业又痴迷。摄影作品曾获过专业大奖,是山东省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唱歌则是美声民歌皆能,也堪称专业水准。某次席间清唱了几句,音色醇厚,发声共鸣十分讲究,可谓满座皆惊。最近几年,年逾五旬的他又报名参加山东大学书法与传统文化专业研究生班,听课、读书、做作业,甘当小学生。由此可知,他在生活中既是一个趣味广泛、认真执着的人,又是一个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人。这自然对他的书法成就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说,勤能补拙,技道双修,功夫在诗外,学习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梁万里先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于明诠)

技道双修 卓尔不群——于明诠浅谈梁万里和他的书法

(来源:东原草堂)

书法家简介

技道双修 卓尔不群——于明诠浅谈梁万里和他的书法

梁万里,生于山东东平,清华大学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结业,山东大学书法与传统文化专业研究生班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展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袁崇焕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山杯”全国书画大展

“古海州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贞元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第二届“羊欣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首届“青州书法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作品获奖

第九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

“琅琊刻石”山东省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

“正山堂杯”全国第三届茶文化书画大赛金骏奖(最高奖)

技道双修 卓尔不群——于明诠浅谈梁万里和他的书法

于明诠,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系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著有《是与不是之间》《我在乎书法里边有意思的那点意思》《书在哪,法是个啥》《闭上眼睛看》《中国书法全集·黄宾虹林散之陶博吾卷》《书法篆刻教程》《单衣试酒》《中国陶瓷印·于明诠卷》等二十余部。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