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先生的花鸟画艺术很典型的代表了齐鲁画坛的花鸟画风。
他找到了在齐鲁文脉滋养之下中国当代花鸟画创新的路径,从而形成了既不舍笔墨而又形象厚重的艺术特征。
▲孙博文《墨山千嶂秋》纸本设色
360cm X144cm
1999年作
款识:夜学先贤泼写山,秃笔淡花下手难。
三更明月五更鸡,用尽墨汁不拒寒。
他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无论是荷塘翠鸟还是案头清供,都投射出北方平原地区日常生活的醇厚意味。
这种充满生活情趣的世俗气息正是新时期花鸟画的一种时代趣味和审美品格。
孙博文先生的花鸟画艺术不啻为齐鲁之一家,亦不啻为海内之一家。
▲孙博文《花鸟四条屏》纸本设色
179cmX48cm
2000年作
孙博文先生在晚年以浓色重彩替代水墨基调,把画作拓为大幅并且在形式上又略微向抽象化延伸。这真是一种极其大胆的尝试,是他对自己的勇敢超越和否定,表现出一种令人钦佩的创新和求变精神。
这种大胆迈越是孙博文先生长期蓄积和思考之后的绚烂绽放,它构成了孙博文先生晚年艺术求索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阶段,孙博文先生又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工笔重彩的写意重彩面貌。
▲孙博文《凝霞流绮》纸本设色
368cmX144cm
2002年作
款识: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在对色彩的追求之中,孙博文先生笔下的形象逐渐产生了某种抽象性。尤其是孙博文先生晚年的重彩作品,更是追求一种色彩构成的感性效果,已经不再是具象的表现树石等山水形象了,吞吐更加宏大的艺术传统文化借鉴,来成就自己的艺术探索。
孙博文先生晚年的艺术变法实践和他留给我们的这一批重彩山水画作,提出了也触碰了许多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大问题,这些比回答问题更重要、更具现实实践意义,都是我们中国画和中国美术创新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长期的品读和借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孙博文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他笔下的壮丽河山,还需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层面更深更细的品读,孙博文先生的求新求变精神和他的中国画色彩变革方向,给我们带来诸多的精神激励和方向性启迪。
(文/马明宸,北京画院研究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作品巡展评论员、《中国艺术博览》杂志副主编)
▲孙博文《山水四屏》纸本设色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 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