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孙博文的绘画艺术,特别后期巨幅尺寸的绘画体现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自动书写性,绘画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打破逻辑与现实观念,将本能、潜意识和梦经验相糅合达到超现实的情境,不受理性和道德观念束缚的美学观念,艺术家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原始冲动和自由意象的释放,强调偶然性和无意识,手法具写实、象征和抽象性。
▲孙博文《雾隐千峰》纸本设色
502cmX148cm
2002年作
款识:
烟波缥缈隐险峰,上下左右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崂山中。
二是“醉与梦”和诗性意境。哲学家尼采(Nietzsche)将酒神文化和日神观念的精彩呈现在孙博文的画中找到答案。那是艺术个体生存美学的张扬,一种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的畅神,一种波德莱尔式都市“怀乡情怀”的集体经验的凝视回望。
三是青绿山水视觉修辞的现代转换。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国画家,在笔墨、图式中突破传统图像的语式、语汇和语境(即上下文)的叙事逻辑,推演出一套生命个体在观看世界与传递情感与思想信息的格式塔精神结构。
四是表达一种绘画哲学观,在其艺术思想中体现出一种“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类似西方印象派画家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用绘画来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孙博文的绘画体现出眼睛所看到的万事万物的宇宙生物在不断生长的能量物质的“变量”,这是肉眼观察不到的一种不可见的生命运动的存在。
五是蒙太奇的手法和艺术家的绘画中世界图景中传递新知识信息的意义。人们看到他的巨大画面中多层次空间关系,巨大的尺幅从上至下,从图像的中心至底部周边均存在着巨大信息链,形成上帝天国、尘世俗世等社会知识结构,图像阐释可激发读者丰富想象、补充、质疑和解读绘画产生出的“空间生产”知识场域。
孙博文的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对读者或观者新的课题,即当下图像阅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文本记录、图像绘制和解读、以及语境延伸之间联系的困难。
近些年来,孙博文的画作从山东走在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的聚光灯下,画作承载着民族情怀和人文精神,表达人格情操与文人意境,画家将点点滴滴的生活经历汇聚为交织繁复的视觉元素,每幅画无不渗透着对于中华民族的浓浓情感。
观赏孙博文的绘画如同一种跨时空的旅行,在历史与当代的文本中彰显“人诗意地栖居”,栖息于东方大地上,他又怎么不会赢得整个世界!
(文/顾跃,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博文《山水四屏》纸本设色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孙博文的心象绘画哲学观》节选)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