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也不仅仅是对景写生,画出一方山水的精神魂魄并不那么简单,这里有着更为复杂的艺术密码和形成机制。不经意间读骆少军的文化考察笔记,被其中一段话深深吸引:“去高原的朋友要有两条‘硬杠杠’来评判你是否和这里有缘——一个自然是有没有高原反应,另一个就是闻酥油的反应,这涉及到你与高原是全身心拥抱,还是半推半就。因为酥油的气息就是雪域高原的气息,那气息犹如高原上的阳光弥漫浸淫,挥之不去。……从心灵到画纸都浸透了酥油味时,再像‘打’酥油那样,千百次锤炼,奶中的水和油才会分离,才能有金灿灿的酥油,才能有酥油带给你那种甘之如饴的气息。”正如“干将”的无敌源自“莫邪”之忠贞,在骆少军的眼中,山就是山,山也不是山,人与自然在千百次的“锤炼”中构成了生死相依的关系,艺术何尝不是这种关系的升华呢?
骆少军写生68x45cm
骆少军写生68x45cm
骆少军写生68x45cm
艺术最终离不开人性的考量,我相信艺术是人品的显现。“有位捡拾牛粪的藏女深深地吸引了我,”骆少军的告白有点出人意表:“只见她弯腰将一坨坨牛粪捧入竹篓,举手投足间充满了由劳动带来的肢体美,原来劳动是如此美丽,我欣赏她沾满牛粪的双手,欣赏她背起竹篓时的身板,欣赏她负重时的步履,欣赏她回眸一笑的神态……我惊叹大自然的美一起倾倒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最后只能远远地、远远地再看一眼——我心中的卓玛!”这一刻,艺术赐予他坦荡的勇气,尽可能打开心灵的触角,去感受瞬间的美带给他的震撼。人的行为(劳动)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除了本色之美,其动人之处还在于人性的柔美和温度。骆少军当然明白,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的,在对生活的体察和把握中,骆少军逐渐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审美完整性。
骆少军写生68x45cm
骆少军写生68x45cm
骆少军写生68x45cm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也是哲学家,哲学就是爱智慧。相对于书本中的抽象概念,哲学更注重实践性,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能力。骆少军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新意。说起格桑花人们并不陌生,到底是哪种花则无确指,在藏民族信仰中,草原上凡盛开的花都是格桑花,象征着纯洁、洁白、清净,相信花开的地方一定有佛法,骆少军由此感慨“愿每个人心中的格桑花永远盛开。”只要处处留心,不断反省,“我们不用刻意去寻找信仰,信仰会悄悄地来找我们!”在南疆重镇喀什采风时,骆少军坐驴车代步,在他看来这是祖先坐过的车,“跑起来平稳而有节奏”,身处现代社会,更有必要“在心理上保留一个完整的过去。”由此可见,在骆少军的意识中,审美的积淀是多层次的,秉承中国哲学中“圆融无碍”思想,在精神蕴涵上交互融摄,才能为提升山水境界夯实根底。
骆少军写生68x45cm
骆少军写生68x45cm
探寻骆少军的心灵轨迹,面对一个成熟画家付出真诚的作品,摒弃居高临下的盲目自信才会持论公允,才有可能发现作品的出彩之处,分享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也可以避免被假大空的作品蒙蔽双眼或吓倒。传统山水画向来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决定了其审美机制的圆融性,最大特点无非是破除执念,化矛盾和冲突于无形。《圣途系列》堪称骆少军的代表作,在画中,铁打的江山千古不易,巍然寥廓的气势至今诉说着汉帝国的天下胸怀,曾经逶迤而去的漫漫征程开辟为今天一带一路的接天通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里都留下了英雄喋血的印痕,高僧布道的远征,使者传递的福音,驼铃催归的歌谣。“通衢”见证了时代变迁,但文明的曙光必将抹去历史的苦难,就像草原上的花,这一切都生死相依、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统摄在契合无间的造型笔墨之中。
(文/北辰)
(来源: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画家简介
骆少军,男,1966年10月生于甘肃兰州,甘肃画院专业画家,甘肃画院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