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泺源大街旁一家酒店大堂里一本精美的油画挂历吸引了我。这是本双月历,加封面一共七张,画的尽是济南老街陋巷、老建筑,老城昨日时光似一股暖流涌上心间,我居然愣住了。
原津浦铁路济南站
当时正值省城提出“五年大变样”,老城内街巷、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改造与建设加快了进度。随之而来的则是历史信息大量消亡,历史文脉发生断裂,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变得焦虑与不安。我甚至不得不将自己用相机和文字记录和叙述老城的计划提速。而这组油画构图严谨,色彩厚重,手法写实,充分再现了济南城市历史风貌,我内心感到震撼,也敬佩这位画作者的先见之明。当很多人还都在为新建设新面貌而欢呼雀跃时,他却用炽热的情感和冷峻细腻的表达来定格老济南的历史瞬间,让人留恋与回味。挂历上没有作者署名,我多方打听,得知他叫郭健,当时资讯显然没有如今发达,他的联系方式一直未能找到。
数年后的一个偶然机缘,我终于与他取得联系。一个冬日中午,我俩相约,在历山路南首一间粥铺二楼,我们对面而坐,清粥小菜,一酒一茶,把盏对饮,甚是惬意与温暖。那时方知,他与我一样,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他也属牛,与我同龄,只是小我几个月。我喜欢他的画,他喜欢我的书。一对同龄人,又都对家乡如此眷恋,我和他一下拉近了距离。
剪子巷
小板桥
郭健平易和蔼,不善言辞,见人总是平静的微笑,更绝少肢体语言。他常常孤形单影,享受独处时光,聚众合群的娱乐更是找不到他。但他内心有一种执着,一种追求,那就是他所钟爱的绘画和他的家乡,一旦聊起绘画,聊起济南,他便打开话匣,用缓慢语速讲述他的故事。
郭健祖籍泰山脚下大汶口镇,一个依山傍水的考古圣地。其父早年来省城求学、供事与定居,郭健便出生在济南。起初家居十二马路父亲单位宿舍,属百年商埠最西端。母亲是“老济南”,祖居东关东仓街一个四合院里。那时父母工作忙,郭健上小学之前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姥姥家度过。旧时东关一带,人口稠密,民宅错列,巷陌纵横,没有什么大商号,整个街区很是宁静。郭健姥姥家所在的东仓,附近还有西仓和南仓街,顾名思义都是过去粮仓所在地。姥姥家的院子原先是家殷实富户,有着精致的门楼和影壁,两进院落,青砖小瓦,木门花窗棂。院子里种着石榴、海棠和无花果,枝繁叶茂。
后来院子里其他房子都充了公,分配给几家人居住,但后院北屋住着当年院子主人家的大小姐。郭健见到的她已是一位老人,但一直没结婚,一天到晚板着脸,和谁也不打招呼不说话,院里人背地后里都叫她“老姑娘”。郭健姥姥住东厢房。给他印象最深的便是“老姑娘”屋里散发出的气息,陈腐、奇怪,与众不同。那时生活困难,他跟随舅舅到街上吃油条、喝豆浆,便算“开洋荤”,高兴地不得了。他家还经常去街上打回一种稀粥类的东西回家喝,当地人称之为“油粉”, 是用做粉条、粉皮时剩下的绿豆水加麦粉、香菜、豆腐和粉条煮成,颜色黑乎乎,略带酸味,喝着感觉还不错。上小学时,郭健回到十二马路随父母生活。后来又搬到商埠的核心地带,位于经二纬二路父亲单位的另一个宿舍,前院便是颇具欧陆风情的洋楼德华银行旧址。
德华银行旧址
郭健自幼爱好不多,除喜欢听音乐唱歌外就喜欢画画。上初中后,父亲便请单位一位颇具美术功底的同事司学义给郭健辅导美术。正是这位司先生,告诉他什么是国画,教他如何临摹《十八描》,如何画连环画,带他骑着自行车到黄河岸边写生,还教他如何做人。司先生便成为郭健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1970年代末,高中毕业下乡返城后,郭健入职南门大街的济南工艺美术总厂。这家位于“七十二名泉”之一的鉴泉畔的艺术工厂,当时令人很多人羡慕,因为这里生产的不是一般工业产品,而是国画、油画、羽毛画、面塑等,都是“养眼”的东西。这里还与刺绣厂、瓷用花纸厂、铅笔厂等一道成为济南最早一批“开放单位”。当时尚属改开初期,相关部门对外宾、“四种人”(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旅行团接待高度重视,都会事先制定周密接待计划。那时我刚到省旅游局工作,就负责到相关单位送达接待计划,这家工厂我自然去过无数回,对该厂用羽毛制作而成的老虎、金鱼等觉得很神奇,也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一律用白油漆木框装裱的风景油画,其中还有不少成为出口商品,为国家创汇。
郭健的工种便是油画制作,也正是这一时期,他开始大量接触油画技艺。因厂里画种齐全,师傅经验丰富,他便虚心向老师请教,与同事切磋,当然更多时间靠自己苦学、感悟,多看、多练。1982年3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美国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件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国外艺术精品大展。激动不已的郭健专门请了假,自掏腰包,坐八小时绿皮火车进京,排着长队观展。当他看到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野兽派,从达芬奇、拉斐尔到梵高、毕加索,横跨五百年历史的百余件旷世之作后,更坚定了他从事艺术创作的信念与恒心。
城顶街
王府池子张家大院
郭健在绘画上悟性好,造型能力强,经过几年历练,其绘画技艺长足进步。但六、七十年代中学阶段的学业荒废,没能进入大学深造一直是他心中的缺憾,他励志坚持,寻求改变与突破。1986年,他以专业课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被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录取,不仅圆了“大学梦”,也使他有机会系统攻读艺术理论。
作为风景油画创作,他笔下既有桂林山水奇观,也有黔东南苗寨风情,还有江南秀丽水乡,也不乏沂蒙乡野田园。也许他在人生启蒙阶段受老城气息浸染,抑或商埠洋楼的精巧雅致耳濡目染,他对济南的爱说不清道不明,爱得深沉与执着。在自己诸多作品中他最钟爱的,也是被社会最认可的还是老济南系列作品。从1980年代末,他开始背着画架画板走街穿巷写生,至今有一百多幅老济南风情系列油画问世。虽说近年他画过一些如泉城广场、“东荷西柳”、“三馆一院”、黄河楼等济南新建筑、新地标,他总感觉不及画老济南那样得心应手,那样自然、洒脱与厚重。
按察司街民居
1960年代初,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皮埃尔·雷斯塔尼写下了《新现实主义宪章宣言》,拒绝抽象的艺术表达,认为城市和工厂展示出来的是一种现代天然美,力倡艺术必须回到现实世界里,以表现人与生活环境为要务,投身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洪流之中,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方式,来把视觉感知传达出来。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新现实主义运动诞生。
可他并没想那么多,他并不囿于那些文艺运动、艺术流派和艺术主张,而是发挥自己的强项,用写实手段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不管是细如发丝的写实,还是刀劈斧砍的大笔触,在其画作里,老火车站钟楼的伟岸与经典,德华银行的精致与变化,学院街长着蒿草的门楼,小板桥街枕着泉溪的民居,王府池子畔随风摇曳的杨柳,剪子巷里雪中临街石楼,芙蓉街深处的小杂货店┉┉无不是那样淡泊,宁静,深沉,随遇而安,像这座老城固有的品格一样。
昔日芙蓉街
诚然,老济南系列油画成就了郭健,成为其油画特有的标志。同样,郭健也成就了老济南的旧时光,为老城的历史瞬间定格。当人们为一条条老街消失而伤感,看到他的画或许能得到一丝抚慰时,郭健也会很满足。
(文/牛国栋)
画家简介
郭健,山东省济南市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理事、油画艺委会委员,济南市美术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工商银行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写实油画院院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