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作品完成和文字成文一样,就是一个没有头绪随性发生的过程,有时候觉得自己才思泉涌,有时觉得语塞难言,待到作品完成时所表达的主题与最初的意向也许已经偏差了。主题思路不明确的好处是,随时更新的方式可以长出新枝节,有了更为广茂的可能。这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过程当中的有意“迷失”,在熟悉的老路上得意,不如在陌生的路上困惑,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件事情完成,又觉得本该做得更好,很想翻过这一页又觉得难以摆脱创作的情境压迫,这其实更像我一段时间的样子。
上岸
纸本设色
50cm×135cm
2019
有没有必要以所谓新的形式替代曾经熟悉的方式,成了新的疑问。那是在作品完成的一刹那间出现的挫败感,紧张兴奋之后的倦意袭来,觉得所有的结束都是一样的,继而有了逃离的念头儿。我的骨子里还是害怕重复,也生怕别人以为自己在享受重复。最近以来的状态似乎是时间整了,少了外部的困扰,但是思索连贯起来,也没有比此前的支离破碎效率提高多少,我甚至怀念那种让人厌烦的压力,这些无以言明的郁结起因,给画画这件事儿变得多了些许的理由。
我的状态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说着说着就忘了刚刚是怎么想的,好像做个展览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思考的线索上面加注标记,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提供某些参照和继续工作的理由。展览无外乎是把思路里零散的碎片捏合起来,呈显了某一时期,某种心性的感受,原本轻慢犹豫的心态逐渐坚定起来,内心也熟热了,可能我要的就是这种自以为是的样子。
石舫
纸本设色
160cm×368cm
2023
给创作定义本身就是个难题,就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说,在其生成的同时带出来的力量和产生的影响,就已经说明了作品本身,好坏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也就没有对错可言,毕竟,解读作品和留给别人看是两回事。凡是带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创作意图,本身就可能在强调自我意识当中,流失了创造的可能和偶获机缘的悬念。把创作过程的每一步都圈画在意义追求之中,过程就成了求得答案的例行公事,想到这些,其实更是生怕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之中,少了偶然发生的惊喜和思考延展的力量。
(文/刘庆和 2023年10月写于北京T3国际艺术区)
格式
纸本设色
49cm×49cm
2023
拜石
纸本设色
49cm×49cm
2023
受气球
纸本设色
45cm×51cm
2016
望水
纸本设色
138cm×70cm
2010
向日娃娃
65×55cm
纸本水墨
2013
舟横
150×360cm
纸本水墨
2020
我们站在高高地谷堆上面
198×236cm
纸本水墨
2019
(来源:020艺术观察)
艺术家简介
刘庆和,1961年出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在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学美术学院访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曾经获得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当代青年艺术家奖、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水墨艺术家大奖、上海证券报年度“金”艺术家奖、《艺术财经》年度水墨艺术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