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王 锐 林 峰
学术主持:吴 波
主办单位:广西书画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开幕时间:2023.12.15 a.m. 9:30
展览时间:2023.12.15 — 12.26(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广西书画院美术馆(南宁市良庆区明月西路10号)
研讨会学术主持:张 园
研讨会时间:2023.12.15 a.m. 10:30
研讨会地点:广西书画院7楼学术报告厅
西北——关于时间的维度
当他登上山脊的高处时,另一边的大海浩浩地展现在他的面前:他停下来,沉默良久。可是这高处的夜晚,非常寒冷,天空晴明,充满星光。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一
血脉,这个词语隐然包含了一层关于时间的意思。它引起我们心灵悸动:在生命的延续与传承中,使有限的存在获得不朽。它告知我们从哪里来,身后不是寂寂旷野;给予我们勇气,坦然面向未来。血脉,揭示了时间维度中关于生命存在的一些真相——它用特定的面目相貌和价值观念,串联起生命个体与群体,共同抵御时光长河侵蚀漫漶,为我们提供生命展开的坐标。
近十余年来,艺术家段正渠不断深入西北的角角落落。白银、靖边、神泉、绥德、魏塌、葭州、双州、神木、米脂、泾川……他从各地的名胜古迹、酬神赛会、故事演义中寻找历史文化传统的脉络,记下有趣的人、事儿或意味深长的瞬间。
在他关于西北的纸本作品中,几乎摒弃了所有叙事性因素。《绥德》(2018)《魏塌》(2018)《葭州》(2018),我们确信其中的形象都与西北有着深刻关联。由或深或浅的色调、或疾或缓的线条和生动流畅的剪纸塑造的各类形象、场景,无不诉说着他关于西北的多维体认:明净的灰白色仿佛关于银装素裹的冬日黄土高原的记忆;热烈的红色带来活泼乐观的气息,使人联想起在艰苦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展露的生命激情和张力;用暗色画成的天空大地与虚空浮现的人物,以超现实的方式揭示了隐藏在时光长河中的历史过往。
这些画面,一幅连接另外一幅,一个场景接续另外一个场景,它们串联成解码西北的密钥,连结起情感和生命记忆。《血脉》(2015),空中浮现的两个男子与大地上并肩而坐的人形成呼应。在标题的引导下,串联起画面上下两部分的几根红色细线,仿佛成了关于血脉连接的某种图示。《米脂》(2015),画面正中的一对高大男女,与环绕四周的小人儿构成的图像关系,让人想起中西艺术传统中共有的一类家族主题的图像谱系。《花儿照样开放》(2017)是一群年轻女子的写照,她们微笑着,正视着观者。《泾川》(2016),画了一家四口雪地嬉戏的温馨情境。血脉连结着家和亲情,也把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们关联在一起。
在这些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动物、植物和场景嵌合在一起的关键,除了图像自身视觉逻辑自洽,同样重要的是,在艺术家的笔下,原本存在于同一土地上的生命存在之间又重建了一种关联。但在形式创造与意义表达构成的张力关系中,画面作为承载的容器,既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结果。基于寻找新的绘画可能,从具体的叙事性场景-情境塑造转向具有抽象意味的观念-图像表现,正是艺术家当下阶段实践的一部分。
二
石斧和陶俑,都是一个象征。它们既是人造物,也是历史的标志物。在它们坚硬质地上留下的残损之处,展示着时间流逝的速度和过程。当这些或完整或残缺的石器、陶俑被拂去尘埃遮蔽再次呈现世人面前,虽然相关知识使我们大致能够辨认它们所属的时代、类型和风格,但我们依然着迷于它们散发的异世光彩,并好奇其背后可能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们反复审视,从它们的造型、色彩和气息中,感受时间的形状,获得美的涵养。
对物质世界的审视是静物画的核心特征。在这一绘画传统中,人们观察各类人造物:食物、餐具、织物,以及果蔬、花卉、猎物、渔获等,并形成了不同的主题表达与图像样式。段正渠描绘的静物,多是陶俑、造像、瓶罐、杯盏、书籍等古物,在怀古幽思的抒发中,也暗含了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表达。
《北邙》(2016)《车过天水》(2016)《惊蛰》(2016)《化石》(2017)《直道》(2017)等,清晰体现了最近一个时期段正渠这类观念的新发展。这些作品中,无论漂浮在天地间的陶俑残块,还是隐现于混沌的色彩背景中亦真亦幻的“化石”,它们摆脱了以 “台面”为依托的静物画惯常表现图式,总是与山川、大地和天空构成的特定时空场域结合在一起。在完全以主观方式组织构建的画面中,对“器物”质地、色泽、造型等意趣的审视表现已不再是全部,艺术家更感兴趣的是关于它们的历史、故事,以及由其激发的想象力展开和表达:它们可能来自深埋地底的墓葬、被毁弃的宫殿、都城废墟,也可能是某个古老家族的传承。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将这些作品归为一般静物画的范畴。它们是艺术家塑造的关于西北的另一面向。艺术家在意这些古物,是因为它们是生命存在留下的证据,也是西北的某种延展和映照,通过它们,我们得以从时间的维度,更直观地触摸这片大地的历史与过往。
三
时间显露于那些巨大的遗址中,并指向观者心灵深处。荒塬上倾颓的城垣,揭露于地表的被风沙掩埋的废墟一角,无名断崖上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是时间的具化。画家通过色彩和线条再现时间对万物的塑造:遗址作为情感和审美的媒介,记录了历史和现实的迁变;遗址化为思想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过往的沉思和对未来的预见。
遗址是西北常见的景观,也是段正渠艺术叙事中的另一重要意象。《废城》(2015)《统万城》(2016)《无定河》(2016)《石峁》(2016)《边墙》(2017)等,虽然这些作品都有确切的名称,它们也的确照应着现实中西北的某处,但显然,艺术家以这些遗址为描绘对象,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制现实中的风景——它们的具体轮廓或外观,而是从时间维度展开的关于西北的探讨。有时,优美的风景甚至成了干扰,艺术家必须剥离这些遗址存在的具体时空背景,以强化其精神意味表达,并寻找、创造更贴近内心感受和主题表达的图像或符号,作为它们的替代和象征。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其中蕴含着观念性的因素,但观念的构建传达从未替代艺术家对绘画自身表现力的探索。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消减多余元素,以确保画面效果的单纯有力和主题表达的明确集中:暗调营造出凝重氛围,克制的色彩运用和深色背景凸显了作为主体的遗址,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厚重、沧桑的效果;画面空间的展开也并不完全遵从于光影变化和透视远近,对平面性的强调使它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结构秩序。
对遗址的刻画表现,是一场关于时间、存在、历史记忆与想象的探险。我们的目光随着艺术家跃动的笔触掠过现实,进入遗址构成的宏大景观,和由此展开的关于时间、历史、现实、艺术与自我认知的持续对话。沉重的色调象征着历史的过往,笔触的痕迹仿佛时间的褶皱。它们从沉重的色调和笔触的痕迹中浮现,又消失其中,犹如它们终将消失于历史长河的过程。在虚实之间,艺术家真正探索的不仅仅是遗址或废墟的历史,更是无尽时间长河中,解除所有外在附加,回归原初的生命存在自身的境况、命运和归宿。
乔治•库布勒曾在其著作《时间的形状》中探讨艺术家的美术史“进入时刻”和“入口”问题,认为进入时刻即意味着某种“传统”的转折点,同样也是契机的所在[1]。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北风”劲吹的艺术界,段正渠以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陕北题材油画开启个人艺术之路。近四十年来,他凝望西北,寻找人的真实,由个人生命体验生成关于人的普遍境遇、命运表达。他创作的这批主题深邃的纸本绘画,渗透着鲜明的个体经验和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他从时间维度切入对西北的塑造刻画,对生命存在的庄严、可爱的赞叹和对商业社会现实的反思。即使这批以蓝灰色调为主的作品包含了一些沉重、忧郁的情绪,但我感到,对艺术家段正渠来说,正如他作品中一贯的乐观豁达,对于生命存在,他从来都不曾有过失望。
(文/吴波)
[1] [美]乔治•库布勒 著,郭伟其 译 邵宏 校,《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9-10页。
段正渠作品欣赏
黄昏
纸本综合材料
28cm×42cm
2016
米脂2
皮纸综合材料
31.8cm×40.8cm
2016
镇靖
皮纸综合材料
37.5cm×47.6cm
2017
岐山
皮纸综合材料
30cm×32.5cm
2015
酒泉
皮纸综合材料
29cm×39cm
2018
绥德
皮纸综合材料
100cm×180cm
2018
葭州
皮纸综合材料
100cm×180cm
2018
魏塌
皮纸综合材料
100cm×180cm
2018
天空
皮纸综合材料
31cm×41cm
2017
夜行
皮纸综合材料
31cm×41cm
2017
球
皮纸水彩
20cm×32.5cm
2015
渔
皮纸综合材料
20cm×32.5cm
2015
伊河
皮纸综合材料
31.8cm×40.8cm
2016
长夏
纸本综合材料
38cm×49cm
2016
花儿依然开放
纸本综合材料
38cm×49cm
2016
定西
皮纸综合材料
29cm×39cm
2018
河西2
皮纸水彩
38cm×47.8cm
2016
血脉
纸本水彩
20cm×32.5cm
2015
王宿里
纸本水彩
32cm×41cm
2016
定边
纸本水彩
32cm×41cm
2016
黄嵩界
纸本坦佩拉
32cm×41cm
2017
吴儿堡
纸本水彩
32cm×41cm
2017
化石
纸本综合材料
28cm×42cm
2017
废城
皮纸综合材料
31cm×41cm
2015
边墙
皮纸综合材料
31cm×41cm
2017
焉耆
皮纸综合材料
37.5cm×47.6cm
2017
柚子皮
纸本水彩
16cm×18cm
2015
鸟
皮纸综合材料
16cm×18cm
2015
王宿里2
纸本水彩
31cm×40.8cm
2017
统万城
纸本水彩
32cm×41cm
2016
翅膀
皮纸综合材料
40cm×57cm
2017
天水
皮纸综合材料
28cm×40.5cm
2016
横山
纸本水彩
32.5cm×20cm
2016
岐山
皮纸综合材料
30cm×32.5cm
2015
白露
纸本水彩
37cm×48cm
2016
云气
皮纸综合材料
48cm×38cm
2016
河曲
皮纸水彩
48cm×37cm
2015
黑色翅膀
纸本木炭、水彩
41cm×32cm
2015
张掖2
纸本水彩
40cm×55cm
2016
车过天水
纸本水彩
32cm×41cm
2015
麻黄梁
皮纸综合材料
38cm×48cm
2016
夜行列车
皮纸综合材料
31.8cm×40.8cm
2016
靖边
皮纸综合材料
32.5cm×20cm
2015
红墩界
纸本水彩
32.5cm×20cm
2015
(来源:“表现表现”微信公号)
艺术家简介
段正渠,1958年生于河南洛阳偃师,1983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