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岁月如梭,但周庄,那个宁静的水乡古镇,始终如一地矗立在江南一隅。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世人皆知杨明义痴迷画水乡。作为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他从小接受园林文化、水乡文化的浸润,45年前仿若宿命般让他成为了发现周庄的第一人。自此“画江南作为一生的使命”,他的艺术创作生涯便与这片江南水乡紧密缠绕。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他汲取灵感,创作出无数令人赞叹的作品。
即便足迹遍布整个世界,笔下始终离不开这片水雾氤氲的乌托邦,再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是杨明义感觉非做不可的事。于是,他再次回到周庄,以《再回周庄——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为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勾勒出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发现、记录、探索与心路历程。
水塑造了周庄 周庄塑造了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杨明义在苏州博物馆一位退休职工办公室里发现了一张水乡的老照片,也正是这张照片开启了杨明义与周庄的不解之缘。那时候的杨明义并不知道这是何地,于是便将照片认真画了下来,四处打听,却无人知晓。之后在一次浙江写生时,杨明义偶然得知照片拍摄地是周庄,回到苏州的第一个休息日,他就马不停蹄地坐上了第一班船前往周庄。从那以后,他先后多次前往周庄写生创作,在这个能够寻得共鸣的小镇上尽情挥墨,创作了《水乡节日》《江南春雨》《周庄之晨》《小巷深处》《舟过石桥》等一系列佳作。
《水乡节日》
艺术家的风格是艺术家生命的印记、情感的轨迹、审美的定势、能力的表征,是艺术家本质的外化。尽管生活变迁,但这种本质总是以其初心不改而泛出底色。“对于周庄,我有着深深的感恩,是她让我画出了真正原汁原味的水乡。”这是杨明义对周庄的深情告白石子上的青苔、紫藤散发出的幽香、巷子里的评弹、河边洗菜的女人都曾进入他的画中小到一个盆景,一只飞鸭,大到一座双桥一片江河,在杨明义笔下,曾绘就了一个过去的、全景的、微观的、真实的、虚幻的周庄他将多年来对周庄的偏爱浓缩在作品中,怀揣着对古镇欲说还休的乡愁与遐思,让水墨与水乡流凝牵绕。
《江南春雨》
作为杨明义先生对水乡古镇的再次凝望,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杨明义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水墨作品,和多方收集的档案文献,更用创新的手段设立多个沉浸式展区,充分利用了古镇沿线建筑、水巷空间的植入,以古戏台和源丰顺酒作坊为首尾呼应的时空节点,分为杨明义影像文献展、声音记忆博物馆、小镇艺术客厅三个空间单元,呈现【看周庄】【听周庄】【梦周庄】的全新艺术展览形式,创造性地为观众者提供了可参与、可沉浸的艺术场景空间,这正是对中国式场景艺术的一种尝试,置身于互动场域的艺术空间中,观众与作品的关系被重新塑造。展览总策划凌子女士分享:“我们希望借助这次展览,将艺术家、周庄和作品勾勒出一个整体。比如周庄和艺术家在彼此的生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作品是如何表达这层关系。最终通过三个各自独立,又统一的展示模块表现出来。”
水墨留住了水乡 也就留住了故乡
《再回周庄——杨明义先生周庄艺术现场》的核心是一个有多元角度和历史宽度的故事这里包含着杨明义先生生命的轮廓以及对周庄的依恋。作为展览的第一部分,“古戏台集中展现和梳理杨明义先生在几十年跨度中的周庄记忆。不难看出,他笔下的周庄和时代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作品反映的是他对历史和现实观点,带有极强的当代性和艺术性。同时借助本次展览特有的“周庄绿弹力线,把古戏台大院入口的两厢楼房连接起来,在天井上空编织出诗意化的交叠屋顶在古与今的冲突感中塑造古镇潮流生活全新的可能。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幅长达20米的巨幅水墨画《周庄水韵》,画面中,周庄的水巷、桥梁古建筑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世界。透过作品,我们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微风轻拂的温柔;在《古镇夜色》中,他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描绘出夜幕下的周庄,静谧而神秘在《周庄雪景》中,他则以大写意的笔法勾勒出银装素裹的周庄,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跟随杨明义的艺术脚步,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无数人记忆里的那个周庄,而在声音博物馆,一部部关于声音的记忆作品,成为了人与过去、人与当下、人与未来发生关系的一个途径。杨明义先生先生与新媒体艺术家娄能斌合作,将他画笔下生动的水乡风物和生活,以声音艺术的形式呈现,用另一个维度的艺术去再现水乡,诠释江南。在这个独立的空间内,两者的碰撞在意象和观念上产生丰富的互文性和对话性,视觉和触觉逐渐钝化,唯有听觉逐渐清晰。这会带来一种心境的转变,好像是把身体化到山水中去和周庄一起呼吸、舒展。
在杨明义先生看来,周庄从来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活的,可以表现当下,甚至未来。因此第三部分的源丰顺酒庄着眼于古镇更新实践,以装置和对话打开对古城更新的想象。3个空间分别为“开放的盒子”“沉浸式影像馆”“江南的客厅”在光影中对话,倾听场景的叙事。
“开放的盒子”位于酒庄的门面房,这里被改造成一个开放的、永久的公共文化展示空间它将成为一个隐匿在周庄建筑之中的白盒子艺术馆。步入展区,庭院中放着倒置的水乡屋,呈现杨明义先生拍摄的周庄旧影,以他和各位艺术家交往的老照片。“沉浸式影像馆”是酒庄的第二进空间。这里是一个新媒体艺术场域,运用数字技术将杨明义先生描绘江南水乡转化为数字动画影像,打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和冥想空间。第三进院命名为江南的客厅”,是一个纯粹的佗寂空间。白色透光的墙面记录着杨明义先生多年来对江南、对艺术、对人生的感悟,一次直面心灵的对视在这里上演。在光影中对话,倾听场景的叙事,跟随流动的艺术,从个体经验走向彼此激发。在这里,你可以和杨明义先生多聊一会儿。
杨明义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是擅长讲故事的人。谈及对这次观展的感受很多朋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精神共振”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关于美的、艺术的感召,周庄独特的“场所精神”也给所有人带来了极大的情感慰藉。杨明义先生对自己内心精神的探索、踏足不同地域的足迹与经历的时代变迁,如同史诗一般的人生让他成为最适合用沉浸式展览来表现的一位艺术家。
(来源:COMFORT舒适)
画家简介
杨明义,出生在江苏苏州,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又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纽约青年艺术学生同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吴冠中称杨明义为“创新派中国画家”,黄永玉称赞他为“在森林中发现金鹿的人”。
1982年作品《江南渔村》《白兰飘香》入选中国首次赴法国春季沙龙画展,1989年他创作的水墨画《杭州西湖》被选印成特种小型张邮票在华盛顿举办的二十届世界邮政博览会和中国杭州同时发行。并先后获得“中日书画交流展金奖”“20世纪亚太艺术大展银奖”“世界华人艺术大奖”,2000年又获美国亚太艺术中心颁发的“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获“第五届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1978年因创作《水乡的节日》一画在写生中发现周庄,并把周庄介绍给世人,被评论界称誉为“发现周庄第一人”,获得周庄荣誉镇民的称号。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江苏省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帝国博物馆等诸多中外美术馆、美术学院和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夫人及社会名人等私人收藏家收藏了他的作品。2006年4月15日,在法国朗布依埃市博物馆举行的“巴黎·中国美术周”开幕式上,杨明义代表中国美术家代表团把他的江南水乡作品送给巴黎朗布依埃市市长。2008年《姑苏瑞雪夜》入选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经法国美术家协会严格评选荣获特别独立艺术家大奖。并将此画捐赠给自己的家乡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0年荣获艺术之巅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获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和文联颁发的最高艺术成就奖,2020年获得法国巴黎艺术学院ESLAP学术委员会严格评选的终身艺术成就勋章。自1989年起,杨明义曾出版《心帆飞扬-杨明义的江河湖海》《大义》《杨明义的艺术世界》《苏州渔歌》《杨明义画周庄》《绝版的江南》《江南百桥图》《杨明义写生作品集》《水墨水乡》《近日楼散记》《“叶茂”杨明义书法集》《诗画江南》等四十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