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彭锋解读徐青峰的“有与无”:视觉与思想的激荡和切换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20 09:34:11
听新闻

12月1日,徐青峰佛罗伦萨油画个展“Presenza ed Assenza一有与无”在意大到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徐青峰创作的两幅巨幅油画作品《空》与《在》。展览现场引起强烈反响,取得巨大成功。

关于这两件作品,徐青峰佛罗伦萨油画个展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有与无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与“无”不同,但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有”与“无”之间的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宇宙观。因此,尽管世界在根本上被区分为“有”与“无”,但中国哲学不是静止的二元论,而是动态的一元论。在这种动态的一元论中,“有”中包含着“无”,“无”中包含着“有”。

对于这种动态的一元宇宙论的视觉表达,我们在古老的太极图中可以找到。但是,很少有人将太极图当作绘画来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颜延之(384—456)就区分了三种形式的图像。他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太极图属于图理的卦象,不属于图形的绘画。太极图不是绘画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作为哲学概念的“有”与“无”本身是有理而无形的,我们只能有图其理的卦象,而不能有图其形的绘画。

然而,难道绘画就与哲学绝缘了吗?徐青峰在创作《空》和《在》这两幅作品的时候,我不相信他只是在思考绘画的问题。我的哲学研究的职业告诉我,这两幅作品在对“有”与“无”做视觉表达。而且,在我看来,它们的表达是成功的,尤其是我们将这两幅作品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当我们将这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看时,我们会看到形象与词语之间的冲突,就像我们在玛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这不是一只烟斗》(The Treachery of Images [This is not a pipe])中所看到的情形那样。《空》中的“空”其实是“不空”,《在》中的“在”其实是“不在”。

也许徐青峰在创作《空》的时候,就想用它来表达“不空”。如果《空》成功地表达了“不空”,那么它就对“有”和“无”做出了视觉化的表达,就用不着再画一幅《在》了。然而,单独一幅《空》,容易引发歧义:它容易让我们想到沙滩、大海和天空的“空旷”,而不去思考具有哲学意味的“空无”。

同样,《在》单独也无法完成“有”与“无”的视觉表达,我们甚至会将它视为一幅炫耀写实技巧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只有将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完成了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有”与“无”的视觉表达。《空》中的人体,在《在》中消失了,它们强制我们将《空》视为“有”,将《在》视为“无”。这种被强制的视觉经验,回过头来又遭到标题中的“空”与“在”的强烈抵制。我们究竟该将《空》看作“空”还是“不空”?究竟应该将《在》看作“在”还是“不在”?

“空”与“不空”,“在”与“不在”在两幅绘画之间形成视觉和思想的激荡和切换。这种视觉经验和思想历程告诉我们,或许这就是对中国哲学中的“有无相生”的最佳的视觉表达了。

文/彭锋

彭锋解读徐青峰的“有与无”:视觉与思想的激荡和切换徐青峰 空 布面油画 170cm×450cm 2006年

彭锋解读徐青峰的“有与无”:视觉与思想的激荡和切换徐青峰 在 布面油画 180cm×280cm 2007年

彭锋解读徐青峰的“有与无”:视觉与思想的激荡和切换

彭锋解读徐青峰的“有与无”:视觉与思想的激荡和切换山东艺术学院徐青峰会见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盖亚·宾迪并向其赠送山艺校训“闳约深美”书法作品

左一: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国际处工作人员,左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副院长大卫·蒂托,左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我校校友邱艺,左四: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右四: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盖亚·宾迪,右三: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副院长保罗·帕里西,右二:山东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刘翔宇,右一:院长盖亚·宾迪的工作秘书

(来源:山东艺术学院综合《中国美术报》)

艺术家简介

彭锋解读徐青峰的“有与无”:视觉与思想的激荡和切换

徐青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写实画派成员。文化和旅游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