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我们大家都知道那个金石学、碑学大兴,清代金石学兴起,繁荣的是哪个书体啊?篆隶书,清代金石学那么兴盛,北魏的东西是在清代被重新开始重视的,至少在清以前没有人去学《龙门二十品》,北魏墓志大量的是埋在地下,是因为修铁路挖北邙山才把这个墓志出土,于右任才是收了几百方墓志,张昉收了几千方唐代墓志,才有了鸳鸯七志斋和千唐志斋,也就是说以前的人不是没有见过,偶尔见过这个北魏的,但是大量的名碑这个墓志他们没有见过,这个不是他们关心的,也不是他们学习的对象。那时候学的都是唐宋八大家,学书法都是颜柳欧赵,所以这些东西什么摩崖啊,尽管在荒野之中,有没有人关注它?没有。尽管金石学是从宋代开始的,欧阳修、赵明城他们是金石学的鼻祖,你要知道他们不是因为研究书法去关注金石的,他们是为了研究历史而去从民间史料的收集,从碑刻器型方面的这些去收集史料来关注金石学的,不是从书法的角度。
清代因为文字狱迫使清代的学术有了这个状态,当时整个清代楷书并不繁荣,你给我说清代楷书三大家,你能说得出几个来吗?邓石如不算吧,邓石如在他的所有书体里面最差的可能就是楷书。赵之谦那个楷书也不行吧,赵之谦多么聪明的人,聪明绝顶,楷书肯定是不行的。吴昌硕基本不写楷书。是不是?那你给我说谁呢?就只有一个,何绍基。何绍基写大字是颜体,何绍基写中楷牛了,他中楷是两个东西,颜体是一个元素,还有一个是《张玄墓志》,《张玄墓志》那个孤本在他手里,他学习了,还有一个唐代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这个是何绍基楷书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三个东西在何绍基笔下他写的中楷有一部分特别有个性。所以说,如果清代楷书要找一个人,非他莫属。
但是何绍基绝对不是因为楷书进入书法史的,我们现在看何绍基的行书写得好,其实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书学》里面行书没有他,他是干嘛呢?隶书,沙孟海先生是把他归于隶书。因为何绍基的行草书是属于写李北海这一路的,他写《麓山寺碑》投入的精力很大。所以何绍基的字不以纵向的势的连贯,凡是学李北海的,都在纵向的势都是弱化了的。你们看到没有,赵孟頫是不是啊?赵孟頫就是学的李北海的,何绍基是学李北海的,齐白石是学李北海的,这些都是不长于纵向的势的,李北海他的所有的字都是横向,他弱化了纵向的势,沙孟海先生是学谁的?学阁帖,沙孟海先生是学黄道周,因为他是吴昌硕的学生,他对黄道周有研究,对明末的这些他是有研究的,他强调纵向的势,他觉得纵向的势这一路他们贯通不够,他是看不上眼的,沙孟海先生一辈子他都是强化了纵向,而弱化了横向,所以他对弱化了纵向的,他是不认的。
我们大家应该看得到何绍基的精妙,何绍基是清代楷书的一个标高。清以后就只有一个于右任,整个民国就一个于右任,但是于右任绝对不是以楷书进入中国书法史的,他是什么?标准草书,就是他在草书上的成就进入了中国书法史。我们建国以来写楷书的有谁呀?到现在还没看到谁,估计都留不住,尽管我们大家也很努力,能不能留住,要看从现在开始往后二十年我们怎么干,需要我们一块努力,争取留住几个人。所以楷书这一个面,很悲哀。我学书法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拜师学艺,为什么从八零年开始?以前自己写的都不算,从你拜师学艺开始,我到今年也写了43年,到了九十年代我基本上下定决心,就是在楷书上学术研究来作为我这一辈子的学术归宿和学术理想。
为什么我会产生这个想法呢?因为九五年他们要编一本中级书法教材,请我承担楷书这一部分的编写,编写了,我就首先要描述中国楷书发展,就把所有的资料彻底地梳理了一次,我一看每个朝代要找两个楷书写得好的这么难啊,我才认认认真地反省楷书的学术状况,真正感觉到了在中国书法史里面楷书的危机有多深,尽管是大家都在吃着楷书这口奶,进入了书法进入了写字的,我们并没有把楷书看得多么高,也没有几个人把楷书的艺术高度,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哪一个书法家不会写几笔楷书呢?但是又有哪几个楷书是真正有高度、有境界的呢?!是不是?你看我们80年代的展览,一写楷书,要么是颜柳欧赵,最多再优异一点的写一点北魏,就牛得不得了,那个时候大家都认啊。现在你只写一个魏碑造像,谁认啊?!
(文/洪厚甜)
(来源:净堂艺潭)
书法家简介
洪厚甜,1963年出生于四川什邡,号净堂。职业书法家。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文促会书法篆刻院艺委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