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17 11:31:50
听新闻

桑火尧的作品虽然看上去是现代主义式的,呈现为充满精神性的“境”,却在创作逻辑上运用了后现代的挪用和解构;虽然看上去是西方的,却重新激活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对于笔墨的典故游戏,使其当代化。他在“迹”中隐藏着大千世界、万般景致。

——姜俊

距离上一次龙美术馆大展四年后,桑火尧的大型个展《迹|境一一桑火尧作品展》近日在山东美术馆呈现。

展览以艺术家风格初成的1998年为基点,系统性地展示近四年以来的新作,特别是近两年间的创作,共70余幅作品,无论是形式、色彩,还是媒材都有所突破和发展。

展览邀请姜俊为策展人,吴洪亮为学术主持。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在展览现场

作为受中国水墨画教育,并深耕此领域多年的桑火尧,在90年代随着全球浪潮的袭来,开始思考水墨如何走向国际化,用何种审美语境能搭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由此诞生了他特有的,用中国媒材表达西方抽象形式,而内在则反映东方精神性的方块积墨“境象主义”。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展览现场

桑火尧用20多年画方块,绢本上堆叠的方块中透出神性般的光,给人神秘、崇高、纯粹、静谧、深邃的视觉感受。

而近几年,经历疫情后,桑火尧的创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此次展览中呈现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他从神性的探索回归到人性,他不再如修炼般进行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而是将修炼转化为对内心的关照和表达。

这个周末,请随我们的文章,在《迹|境一一桑火尧作品展》完美收官之际走进桑火尧创作的背后,了解中国水墨发展中一个独特的视角。

01

从1998年开始的水墨探新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创作中的桑火尧

在这次展览中,桑火尧选择了1998年作为起点。

60年代出生的桑火尧,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8年之前,作为中国艺术家,他沉浸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创作范式长达二十年,“这段时期深刻地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

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每一位深处历史洪流中的中国人,都在发生从内到外的改变。

“1998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它是进入千禧年之前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思潮最活跃的时间节点。那个期间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桑火尧回忆道。

这期间他广泛探索了东西方绘画结构,受他喜爱的艺术家——近代的黄宾虹,元末明初的倪瓒,北宋的米家山水,以及西方抽象例如马列维奇和罗斯科等人的影响,他尝试通过堆叠积墨方式塑造个人风格。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距离,122x122cm,纸面综合,1998

中国画讲究线条笔墨,线条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造型语言,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绘画作品中,但米家父子不同,线条不多却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用积墨和点画出烟云出没、朦胧温润的江南山景。

黄宾虹的积墨方式来自于米家山水的演绎,他用化点为面的技巧,通过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使其山水画达到了庄严和浑厚的境界,终成“一代宗师”。

在这些前人的基础上,桑火尧思考中国画的发展,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他开始用堆叠积墨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水墨抽象”画面。

他1998年创作的《距离》便是这一探索的开端,“方块”的灵感来自90年代兴起的建筑样式,城市被一座座不断“复制粘贴”方方正正的楼房占领,“一路走过,全是密密麻麻,外表一样的楼房,回家的时候,脑子里它们变得全是方块。”。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实验水墨,549x224cm,纸本水墨,2017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重山-向黄宾虹致敬系列07,210x170cm,纸本综合,2023

在1998年后的十年间,桑火尧不断推进这种块面语言的逻辑思维和积墨的方法论。

在2011年于今日美术馆他呈现了一系列非常成熟的作品,展现了十年来的探索和成长,也提炼出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念——境象主义。

02

用“方块积墨”创造“境象主义”

打通东西方艺术交流的隔阂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创作中的桑火尧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传统水墨,曾是桑火尧创作中主要思考的命题。

1998年前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思潮非常开放包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非常频繁。

桑火尧在受邀参加西方展览的时候,发现中国画在西方观众面前,会产生一个深远的隔阂,“我参加过欧洲,北美的展览,对于中国画,欧美人非常感兴趣,但是真正理解起来,走进去很困难。”这样的反馈给了桑火尧很大的触动,他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如果要发展,要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必须与世界各国交流,不能只是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他们来影响我们,我们也应该去影响他们。”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在工作室阅读

如何让中国文化有更强有力的输出,桑火尧认为当代中国水墨画家所创作作品的审美语境是否能与西方观众产生共鸣是关键。“要打通东西方审美的桥梁。”

在那个时候,西方的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已经展出和宣传,包括中国的美术教育中也有纽曼,罗斯科,马列维奇这些名字。

“西方的抽象作品与中国文人画的抽象性表达其实是一致的。从北宋开始,我们中国画都有抽象性的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我想如果能把两种语言深层次的关系结合起来,就能有一定的突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虚远,122x190cm,布面综合,2018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云之上,540x217cmx3,绢本水墨,2018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幽境,122x218cm,布面综合,2019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径,情逸致,深秋,太阳太阳(从上到下),每张90x90cm,布面综合,2019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天,地(从左到右)每张350x200cm,布面综合,2020

1998年开始,桑火尧在方法论和创作理念上下功夫,“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当中,我基本上找了两个点,一个是我的方块块面积墨的方法论。第二个就是形成了我一个境象主义的艺术观,这是我多年艺术创作过程当中所探索出来的两个重要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想。”

谈到为什么把“境象”作为他的创作理论思考,桑火尧认为西方抽象主义的命题在上个世纪已经完成了。抽象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中国文人写意画,一般叫意象绘画,意象主义。东西方都在各自的历史阶段完成了这个命题。

“我想对于一个当下艺术家来说,是不是有第三种可能?我在那个时候看到了唐朝提出了一个诗性美学,就是唐诗宋词的‘诗’,唐诗审美当中有‘境象’两个字,它既不同于我们中国意象绘画只讲究意象不强调形式,也不同于西方的抽象强调的形式。我思考的‘境象’是追求一个纯粹的语境,在西方抽象的语境中,植入自己的理念和世界观,我要表达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2019年上海龙美术馆“桑火尧:境象主义”展览现场

形而上的意思是从老庄的哲学出发,回归到天地宇宙的思想境界当中去。桑火尧用方块积墨的创作方法,建立起“境象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追求形而上,追求超越性,追求精神的崇高性,是境象主义很重要的一个内在特点,神秘、崇高、纯粹、静谧、深邃是其视觉特征。

到2019年,他已经完成“境象主义”从提出到极致呈现,也于当年将创作和研究成果在龙美术馆的个展中展现。

03

多样的媒材

打开创作更多可能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在工作室创作中

中国的水墨一般呈现在纸和绢上,绢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水墨的媒材,在长达几百年文人画的发展中,绢的使用并没有纸那么频繁,但桑火尧很喜欢绢这个媒材。

在2019年上海龙美术馆展出的时候,他的作品98%以上是用绢本来表达的。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希望与光,绢本水墨,2016

“绢本更能营造出‘境象主义’中那种静谧、深邃和崇高。”桑火尧用单纯的中国画颜料在绢本上作画,虽然在画形式感极强的类似西方抽象画的“块面”,但用笔上依然延续着他多年的国画创作习惯,“这种感觉很美妙,形式上我不用再考虑那些传统范式的限制,但精神的养分来自传统中最好的那部分。”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创作中的桑火尧

桑火尧一件作品基本上需要经过一个月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大的作品则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他每天画一遍,待到第二天画面干得差不多,第二遍再上去,一遍又一遍不断叠加,“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内心是很愉悦的,因为很平静,我能感觉自我的存在。”

在龙美术馆展出以后,随着生活和思考的转变,桑火尧开始放开使用更多的媒材,丙烯,亚麻布,宣纸……

“我把东西方的媒材都进行一些尝试,我觉得东西方在最终语境的表达上是一致的,就是艺术家个性和情绪的表达,媒材只是一个工具,这些工具,我觉得它们都是可以试验,可以用的。”桑火尧在亚麻布上用中国画颜料起底,上面再加上丙烯,营造出不同以往的效果。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世界的希望,,395X216cmX2,纸本水墨,2015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望境,150x190cm,纸面综合,2023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隙,210x150cm,纸面综合,2023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向蒙得里安致敬系列6,150x200cm,布面综合,2023

在打通各种媒材以后,桑火尧的创作显得更加自由,“以前我将自己框定在一个语境中,认为只有绢本能满足,但是当大胆打破这个框定以后,用什么材料变得不再重要,任何材料都可以表达自己的一种价值判断,自己的一种理性思考和感性的认知。”

04

从神性到人性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在杭州的工作室外

近几年,桑火尧除了媒材的突破,还有创作形式与思想的突破。

这源于2020年突如其来的那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艺术,而是生死,人们不能离开住所,基本自由受到限制……各种来自现实世界的压迫感让我觉得仅仅形而上的东西,是不能拯救整个人类,甚至拯救自己。我需要表达,来自心灵深处的表达,我需要亲近人性的东西。”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刹那,122x190cm,布面综合,2020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万物之灵,160x200cm,布面综合,2022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向蒙得里安致敬系列5,190x150cm,纸面综合,2023

这场持续三年之久的疫情,让桑火尧从形而上,慢慢回归到内心世界,回归到把内心书写出来。

2022-2023年的作品,在色彩上更加丰富更加强烈,“因为疫情带来的是一种苦难,是灰色的感觉,但我们需要内心愉悦去度过苦难。”

为了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度过难关,桑火尧把色彩作为自己的重要的突破口,从原来境象主义时期的单色绘画,逐步放开。

这个放开不仅是颜色上的,“我发现颜色放开后,我可以放开的东西太多了,材料,甚至包括形式……”

疫情前繁忙的世界,需要一个宁静的精神居所,不管是桑火尧,还是如李禹焕等亚洲单色绘画的代表,都受到东方精神的影响,主动去营造一个人间的崇高宁静之地。

但疫情对于自由的剥夺,压抑让桑火尧对于神性的追求回到人性。

他释意用不同颜料在画面上游走,不再一定用方块涂满画面,不再一定是单色,不再只是绢本水墨,甚至不再是方块……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落基山脉的故事,140x190cm,布面综合,2021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颤动之宇宙,140x190cm,布面综合,2023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无尽的爱,80x190cm,布面综合,2023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达生,布面综合,2023

“在人性和神性之间,我的作品左右摇摆,互相推进,这是我境象表达从神性往人性面不断切入的变幻,这是不自觉发生的,但到现在来看,前后两个阶段方法和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找到内心需要什么,然后表达出来。”桑火尧说到。

当问及方块是否会消失,桑火尧表示,这三年给我的改变是,媒材和形式不再重要,只要能清楚自己内心并能表达到位就可以了。

和方块“较劲”与“相伴”25年后,桑火尧终于和自己和解,他再一次走出更为自由的一步。

05

创作的使命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桑火尧在展览现场

在与我们的访谈中,桑火尧不自觉的提到创作的使命,当下水墨的使命……处处体现出60年代人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但他又是极其低调的艺术家,并不希望给自己冠于文化使者的标签。

在放眼望去不管是艺博会还是画廊业,都极少看到水墨艺术的今天,桑火尧会和当年去西方不被理解一样,深感责任重大,但他又能将这种压力与自我创作的需求做一种平衡,变成更长时间线的期许。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成熟以后,他一定有自己的自我追求,对我来说有两个追求是一直我在思考的,一是我的作品一定要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表达当下我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第二,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生在当下,生在这个国家,是希望这个国家的艺术很好的发展,在国际语境当中,中国水墨的地位能够更加强大。”

展览开幕回顾▼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来源:ArtAlpha艺术阿尔法)

艺术家简介

桑火尧丨行走于神性和人性间

桑火尧,1963年生于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