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2-12 13:01:29
听新闻

意大利当地时间12月1日,徐青峰佛罗伦萨油画个展“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徐青峰创作的两幅巨幅油画作品《空》与《在》。展览由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乔治·邦桑蒂、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院长安德莱·格兰克以及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美术馆馆长多梅尼科·维贾诺担任学术主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担任策展人,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邱艺担任展览总策划。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展览开幕现场

开幕式上,意大利佛罗伦萨副市长贝蒂尼、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中国驻意大利佛罗伦萨总领馆副总领事管仲奇、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绘画院院长安德莱·格兰克、展览总策划邱艺以及艺术家徐青峰分别致辞。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艺术家徐青峰

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评价徐青峰的两件作品时谈道:“《空》是突出的,而《在》则是凹陷的,它们将贯穿中国哲学的二元对立展现出来,并在两个概念的和谐互惠中找到了和解。因此,在《空》中,凸出的体积与《在》中的凹陷印记相对应,后者在生命的厚度中印证了缺失。这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对比,在西方自古以来的艺术和文化中也能找到共鸣。”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徐青峰 空 布面油画 170cm×450cm 2006年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徐青峰空(局部)

在仲奇看来,此次展览徐青峰带来《空》和《在》两幅作品,与个展主题“有与无”密切呼应。“有”和“无”、“空”和“在”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命题,希望大家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触发更多深度的思考,并以此促进中意两国更多的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

安德莱·格兰克认为徐青峰通过一种由两幅大型镜像绘画作品组成的“双联画”向我们展示了“有”和“无”这两个概念。通过《空》与《在》,徐青峰展现了两个相反的概念,但它们又相互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哲学概念,这种概念也广泛存在于西方文化中。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徐青峰 在 布面油画 180cm×280cm 2007年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徐青峰在(局部)

在邱艺看来,此次展览是“中国哲学”与“文艺复兴”的相遇,是一次激发思考与促进对话的文化交流之旅。徐青峰的作品《空》和《在》不仅是绘画,也融汇了中国哲学的深度思考,涉及对存在、虚无、当下和超越的复杂哲学层面的探讨,将中西两大文化传统融合在一起。作品《空》和《在》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呈现出生命的起伏、循环和变化。正如彭锋的评论:“只有将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完成了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有’与‘无’的视觉表达。”作品融汇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理念,体现了其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思考和对话,这种哲学性的作品也呈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

本次展览由意大利艺术研究院主办,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协会承办,是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的年度重要国际当代艺术项目,得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府、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佛罗伦萨总领事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荣誉支持。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30日。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有与无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与“无”不同,但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有”与“无”之间的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宇宙观。因此,尽管世界在根本上被区分为“有”与“无”,但中国哲学不是静止的二元论,而是动态的一元论。在这种动态的一元论中,“有”中包含着“无”,“无”中包含着“有”。对于这种动态的一元宇宙论的视觉表达,我们在古老的太极图中可以找到。但是,很少有人将太极图当作绘画来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颜延之(384—456)就区分了三种形式的图像。他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太极图属于图理的卦象,不属于图形的绘画。太极图不是绘画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作为哲学概念的“有”与“无”本身是有理而无形的,我们只能有图其理的卦象,而不能有图其形的绘画。 然而,难道绘画就与哲学绝缘了吗?徐青峰在创作《空》和《在》这两幅作品的时候,我不相信他只是在思考绘画的问题。我的哲学研究的职业告诉我,这两幅作品在对“有”与“无”做视觉表达。而且,在我看来,它们的表达是成功的,尤其是我们将这两幅作品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当我们将这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看时,我们会看到形象与词语之间的冲突,就像我们在玛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这不是一只烟斗》(The Treachery of Images [This is not a pipe])中所看到的情形那样。《空》中的“空”其实是“不空”,《在》中的“在”其实是“不在”。也许徐青峰在创作《空》的时候,就想用它来表达“不空”。如果《空》成功地表达了“不空”,那么它就对“有”和“无”做出了视觉化的表达,就用不着再画一幅《在》了。然而,单独一幅《空》,容易引发歧义:它容易让我们想到沙滩、大海和天空的“空旷”,而不去思考具有哲学意味的“空无”。同样,《在》单独也无法完成“有”与“无”的视觉表达,我们甚至会将它视为一幅炫耀写实技巧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只有将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完成了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有”与“无”的视觉表达。《空》中的人体,在《在》中消失了,它们强制我们将《空》视为“有”,将《在》视为“无”。这种被强制的视觉经验,回过头来又遭到标题中的“空”与“在”的强烈抵制。我们究竟该将《空》看作“空”还是“不空”?究竟应该将《在》看作“在”还是“不在”?“空”与“不空”,“在”与“不在”在两幅绘画之间形成视觉和思想的激荡和切换。这种视觉经验和思想历程告诉我们,或许这就是对中国哲学中的“有无相生”的最佳的视觉表达了。

(文/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艺术家简介

徐青峰的“Presenza ed Assenza——有与无”在意大利:《空》和《在》激荡,有与无相生

徐青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写实画派成员。文化和旅游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