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写意”七〇一代中国画学术研究邀请展
【展览题签】
吴为山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学术主持】
王雪峰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民间美术部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导师
【主办单位】
中共海州区委宣传部
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江苏海州文旅集团
【承办单位】
朐山书院
朐美术馆
【开幕时间】
2023年11月18日
(周六上午10点)
【展览时间】
11月18日——12月18日
【展览地点】
朐美术馆
书影
参展艺术家
(按年龄排序)
前言
“写意”在今天中国画话语体系中是指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形式,并由这种技法形式而形成一种“画体”名称,和它相对应的则是“工笔”。很显然,“写意”的名称是从文人的视角出发而形成的,北宋苏东坡等人倡导士夫画,贬低画工画,他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这种文人绘画思想指导下,后世文人绘画发展疏离追求形似的工匠制作,进而追求绘画之中“意”的表达。文人善书法,在绘画之中书法用笔必然会体现在绘画之中,元赵孟頫总结书画用笔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从“书画同源”到“以书入画”,赵孟頫揭示了书法用笔是文人绘画最重要的技法基础,文人画是写出来的。元代倪瓒进一步推动了文人画理论发展,他在《跋画竹》中写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这里强调了以“写”为技法,抒写胸中之“意”。在此,写胸中之意已经成为元代文人画家的绘画追求。元汤垕在《画鉴》中开始用“写意”一词描述画体,他在表述所见东坡墨花时写到:“墨花凡见十四卷,大抵写意不求形似,”后在《画论》中又专门论述“写意”:“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跡,方为得趣。”标志着“写意”逐渐从技法形式成为一种画体,并沿用至今。
那么“写意”是如何生成为一种文化表述的呢?从现存的西周金文中的“意”字(图片西周金文请看此稿末尾)的字型的构造可以看出是在“言”(图片商殷墟甲骨请看此稿末尾)字基础上的加了个圈,也就是“语言不能达到的言外之音”的意思,《易‧系辞上》中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是指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而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全部思想内容。“意”是文字和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的,只能靠心去体会,并发自内心,后在秦人书写中“意”字逐渐衍变为下心上音的组合,“意”字写法才固定下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意”为:“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意”不可言传,由心而生,因而与表意相关就产生了“写意”一词。在《战国策》中赵武灵王评周绍说“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这里“写意”即是表露心意的意思,已经和后世绘画之中的“写意”内涵相似。北魏高閭在《至德颂》中写到“文以写意,功由颂宣。”南朝梁·江淹在《丹砂可学赋》中有:“拟若木以写意,拾瑶草而悠然。”在唐诗中“写意”一词更是常见,李白诗《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在北宋文人画出现之后,“写意”一词是从文学性的描述中开始转向了绘画,进而形成“写意”技法和画体。
中华民族非常注重物和心的关系的探讨。儒家的心性论,庄子的逍遥游,禅宗的明心见性,都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作为人的组成,在肉体与灵魂之间,在身与心之间,心是决定生命层次或境界或是自由度高低最为决定性的因素。而“写意”正是表现内心之意,它是符合中国传统之道的。“写意”的评价并非只在于形式的逸笔草草,最重要的在于创作者心性境界的高低,人的内心世界的境界高低直接决定“写意”的品质和高度,因而“境界论”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评价内容,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是心与万物化为一体的境界。当一个人心性层面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写意的表达才能进入化境。当然“写意”的创作机制和艺术家的性灵和直觉有着密切关系,古代画论中就已经提到了“气韵非师焉”得先天说。因此,中国的“写意”不仅是一种技法和画体,而是中国文人自身向内求的高度和广度。“写意”的产生是中国的儒道释文化在艺术领域最为核心的成果,也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人心走向自由和圆融的重要方法。对于“写意”的内涵扩展即为“写意精神”,这个精神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入中国,国人在文化自卑面前,向西方学习使我们迷失了原有价值标准,我们为道日损,士风日下。在当下,我们重提文化自信的时候,中国文化中的写意精神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梳理。“写意”在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当代艺术表达中,“写意”已不仅仅是水墨技法和画体,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品质,更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
本次展览共邀约三十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水墨画家参展,他们大多拥有博士学位,是理论与创作实践并进的学者型画家,在文脉传承之中,他们是传统文人画的当代承续者。借此展览共同重新审思“写意”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并以“写意主义”的目标在中国艺术的当代之路的发展上做出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最后,感谢主办单位中共海州区委宣传部、海州文体旅局、海州文旅集团在当代文化建设上所做的努力,感谢朐山书院、朐美术馆对此次展览的精心策划与筹备。
(文/王雪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民间美术部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导师)
“意”字 西周金文
“言”字 商殷墟甲骨
谈艺
福柯在(《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里》里有这么一段文字:“我不关心我所做的工作在学术上的位置,因为我的问题在于对自身的改造。因此,当人们说,‘哎,几年前你那样说,如今怎么又这样说了?’我就回答他们,(笑)‘唔,你想我干了这么多年,难道就是为了说些一成不变的话幺?’通过自己的知识,达到对自我的改造,这就有点像审美经验了。一个画家,如果不因为自己的作品而发生变化,那他为什么要工作呢?”
福柯说到了他的学术理念和审美经验的关系,审美经验其实就是对自身的改造。这种对自身的改造,在世俗的眼睛里看来往往是无用的。因为它无法带来金钱财富,甚至也无法带来简单的快乐。
庄子有一次和他的朋友看到一颗长得非常高大但却“野蛮”和歪歪扭扭的树。庄子的朋友说这可不是一个栋梁之才啊。庄子放声大笑说:“幸亏它无用,要是有用就不会长到这么高大了,早就被砍走去盖房子了。”
关注自我的提高达到自我的改造往往是无用的,但是越无用的东西却越接近自由。越接近精神层面,越接近纯艺术,外在表现往往是越来越“无用”。
(文/贺兰山)
画家贺兰山展览作品
《静物之六》76*46cm2022
《静物之五》70*45cm2022
《静物之四》70*45cm2022
《静物之一》53*45cm2022
《静物之三》45*70cm2022
(来源:朐山书院)
画家简介
贺兰山(本名:贺戈箫)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中关村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75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祖籍山东峄县。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周京新教授,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13-14年任教于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获“上海市优秀文艺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