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写意”七〇一代中国画学术研究邀请展
【展览题签】
吴为山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学术主持】
王雪峰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民间美术部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导师
【主办单位】
中共海州区委宣传部
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江苏海州文旅集团
【承办单位】
朐山书院
朐美术馆
【开幕时间】
2023年11月18日
(周六上午10点)
【展览时间】
11月18日——12月18日
【展览地点】
朐美术馆
书影
参展艺术家
(按年龄排序)
前言
“写意”在今天中国画话语体系中是指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形式,并由这种技法形式而形成一种“画体”名称,和它相对应的则是“工笔”。很显然,“写意”的名称是从文人的视角出发而形成的,北宋苏东坡等人倡导士夫画,贬低画工画,他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在这种文人绘画思想指导下,后世文人绘画发展疏离追求形似的工匠制作,进而追求绘画之中“意”的表达。文人善书法,在绘画之中书法用笔必然会体现在绘画之中,元赵孟頫总结书画用笔写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从“书画同源”到“以书入画”,赵孟頫揭示了书法用笔是文人绘画最重要的技法基础,文人画是写出来的。元代倪瓒进一步推动了文人画理论发展,他在《跋画竹》中写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这里强调了以“写”为技法,抒写胸中之“意”。在此,写胸中之意已经成为元代文人画家的绘画追求。元汤垕在《画鉴》中开始用“写意”一词描述画体,他在表述所见东坡墨花时写到:“墨花凡见十四卷,大抵写意不求形似,”后在《画论》中又专门论述“写意”:“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跡,方为得趣。”标志着“写意”逐渐从技法形式成为一种画体,并沿用至今。
那么“写意”是如何生成为一种文化表述的呢?从现存的西周金文中的“意”字(图片西周金文请看此稿末尾)的字型的构造可以看出是在“言”(图片商殷墟甲骨请看此稿末尾)字基础上的加了个圈,也就是“语言不能达到的言外之音”的意思,《易‧系辞上》中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是指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而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全部思想内容。“意”是文字和语言不能完全表达的,只能靠心去体会,并发自内心,后在秦人书写中“意”字逐渐衍变为下心上音的组合,“意”字写法才固定下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意”为:“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意”不可言传,由心而生,因而与表意相关就产生了“写意”一词。在《战国策》中赵武灵王评周绍说“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这里“写意”即是表露心意的意思,已经和后世绘画之中的“写意”内涵相似。北魏高閭在《至德颂》中写到“文以写意,功由颂宣。”南朝梁·江淹在《丹砂可学赋》中有:“拟若木以写意,拾瑶草而悠然。”在唐诗中“写意”一词更是常见,李白诗《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在北宋文人画出现之后,“写意”一词是从文学性的描述中开始转向了绘画,进而形成“写意”技法和画体。
中华民族非常注重物和心的关系的探讨。儒家的心性论,庄子的逍遥游,禅宗的明心见性,都强调了“心”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作为人的组成,在肉体与灵魂之间,在身与心之间,心是决定生命层次或境界或是自由度高低最为决定性的因素。而“写意”正是表现内心之意,它是符合中国传统之道的。“写意”的评价并非只在于形式的逸笔草草,最重要的在于创作者心性境界的高低,人的内心世界的境界高低直接决定“写意”的品质和高度,因而“境界论”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评价内容,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即是心与万物化为一体的境界。当一个人心性层面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写意的表达才能进入化境。当然“写意”的创作机制和艺术家的性灵和直觉有着密切关系,古代画论中就已经提到了“气韵非师焉”得先天说。因此,中国的“写意”不仅是一种技法和画体,而是中国文人自身向内求的高度和广度。“写意”的产生是中国的儒道释文化在艺术领域最为核心的成果,也是中国文化中关于人心走向自由和圆融的重要方法。对于“写意”的内涵扩展即为“写意精神”,这个精神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入中国,国人在文化自卑面前,向西方学习使我们迷失了原有价值标准,我们为道日损,士风日下。在当下,我们重提文化自信的时候,中国文化中的写意精神值得我们重新认识和梳理。“写意”在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当代艺术表达中,“写意”已不仅仅是水墨技法和画体,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品质,更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
本次展览共邀约三十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水墨画家参展,他们大多拥有博士学位,是理论与创作实践并进的学者型画家,在文脉传承之中,他们是传统文人画的当代承续者。借此展览共同重新审思“写意”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并以“写意主义”的目标在中国艺术的当代之路的发展上做出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最后,感谢主办单位中共海州区委宣传部、海州文体旅局、海州文旅集团积极贯彻习总书记文化思想精神,在当代文化建设上所做的努力,感谢朐山书院、朐美术馆对此次展览的精心策划与筹备。
(文/王雪峰,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民间美术部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博士后导师)
“意”字 西周金文
“言”字 商殷墟甲骨
谈艺
《涵映万物自在游观》
艺术总是伴随着心灵的成长而划下美丽的印痕,无需刻意经营,也无需着意修饰,是缠绕在心田的藤蔓,是生长在心间的兰花,在思想之水的沁润下蓬勃生长,灿烂花开!
画家要有诗意的眼光,才能“与物相宜”,同样还要有诗意的心灵,才能“语物寓情”。把眼中所见,与物对应,心灵所感,应物生情。色彩以随类赋彩为立像语义,而在随类赋彩中感悟诗意的心灵,赋以万物灵性的色彩,体验万物葳蕤旖旎的千姿百态,挥洒情愫创造艺术的超然情怀。当然对于外在世界来说,艺术家所创造的世界是收摄,是凝结、以微景而囊众景,以一气通大千。对于鉴赏者来说,艺术世界又是一个渐次打开的世界,将你心灵中的烟云风暴推出,你的记忆、想象,你的生命体验,都在这艺术的空间中遣倦。艺术家的创造就是表现这样的生命之象,你来观,你便加入这样的世界,你加入了这世界的气场,你与这世界便交汇、流荡起来。所以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既随物以婉转,亦于心而徘徊,是整体生命的跌宕浮沉。艺术家在这跌宕浮沉中观照自然万物,观照生命情态,诗意的心灵与世界相映照,捕捉感动心灵的瞬间,演化为隽永流芳的色彩真境。唯其如此色彩的绚烂才能归朴于真,色性天然;绘画的感染才可以历久弥新,探无止境!
绘画作品的美学思想即是画家心灵的游走和映射,其蕴涵的理念是艺术家学术的思考,技巧的外化与生发,亦是涵映摄物的完美表达。人物画历来被大家深深喜爱,而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亦焕发着绚烂的光彩,而当代工笔人物绘画,在近三十多年的迅速繁荣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面貌和审美风格,怎样在当代的艺术情境中寻找适合当代审美格调与风范的绘画作品是每一位艺术家所要执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诚然,在不断历练自身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理念和想法在实践中慢慢凸显,总是不想过早地把自己固定在一种风格和样式里面,总是喜欢不断地突破,不断的寻找艺术的敏感点,在某种闪念中打动我的敏感神经,化为一种艺术的冲动,物化为艺术的表达,正如心灵之涵映万物、自在游观,无关乎艺术的完美,只是心性的流露和自然!
(文/袁玲玲)
袁玲玲展览作品
《清尊素影之十八》80*50cm2016
《清尊素影之二十》35*70cm2017
《游观·自在之六》35*70cm2015
《生机·同构之三》35*70cm2021
《无相》68*34cm2020
(来源:朐美术馆)
画家简介
袁玲玲
1974年生,中央美术学院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学博士后。现为首师范大学教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人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国家院青年院画家、北京元道书画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专著《工笔新经典·袁玲玲·似水流年》、唯美新视界·袁玲玲·工笔人物画精品集》、《中国画名家年鉴·2007·袁玲玲》等5部。
作品参加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大展,全国历届工笔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全国青年美展,中国当代艺术大展等各类国家级大型学术展览活动,并获金、银、铜、优秀等各种奖项。多次受邀参与法国、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各类国际交流及学术活动。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国马歇尔大学、中国工笔画学会、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郑州美术馆、厦门美术馆、成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