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中国美协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受到广大美术工作者的热烈响应。董希源就是这项活动中一位有典型意义并取得很好成绩的画家。
董希源是福建籍画家,很年轻的时候就到祖国的名山大川去体验生活,去收集素材,去感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画中国山水画,富有智慧,还特别地勤奋。他对传统艺术的探索研究,是不懈努力、孜孜不倦的,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是深入扎实的。他的作品气势恢宏、气象万千,表现题材也丰富多样,并逐渐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家园和谐共生的艺术风格。在这种和谐的精神状态下,他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意趣与个性追求,力求将自已独特的个性风格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创作了许多富有传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画作。他的作品有的尺幅很大,展现的内容相当丰富。从中不难看出,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大地,对家乡,对国家深沉而博大的爱。
董希源的这种艺术态度和情怀使他自觉地成为这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积极响应者。他这次选择的是从中共党史重大题材入手并重走长征路,用笔墨去追写他心中景仰已久的红色之路。从2015年10月开始,他行走了5万公里,历时三年,寻访了50多处中共党史和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发生地,并在现场以丈二匹以上尺幅写生创作了60多幅作品,备尝艰辛,精神可嘉。这期间,他曾带着部分画稿到北京,邀请我和同道好友观赏其作品,满怀真诚地征求意见和建议。
董希源这批大尺幅红色题材写生作品,倾注心血,饱含深情,可以看出他深入生活不仅“身入”,而且是“心入”,“情入”。他以对传统国画研修所积累的学养,以自身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感悟和对艺术本体精神内涵的理解,在红色历史题材的写生与创作两个命题的结合上,在传统笔墨表现当代意境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因此,他的这批作品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在“红色苍茫”鲜明主题的引导下,其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他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追忆长征,追写红色历史,这是对先烈的缅怀,对历史的敬重, 对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颂扬,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彰显。纵观整批作品,尺幅巨大,气势撼人,画面壮阔雄浑、大气磅礴,笔墨语言丰富多彩,细节交代深入具体,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跃然纸上。
希望通过他这本红色写生作品集以及他即将举办的红色写生作品汇报展,能够将红军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也希望他在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发挥出书画艺术的社会效益,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名称】《赤水长流红军情》
【作品规格】170cm X 365cm
【创作时间】2016年
局部一
局部二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同志重回中央领导岗位后,指挥红军在战略转 移中取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也是他一生自许的“得意之笔”和“神来之笔”。表现四渡赤水的艺术作品,自然也是繁花似锦。
这是董希源的第二件四渡赤水作品。画面上群山叠翠,青龙白虎左右环抱,背后主山峻峰雄峙,更远处的仁怀市最高山奶子山,乳峰毕露,直触云霄;山麓村庄农舍错落其间;山谷赤水浊浪排空,激滩险流,浩浩北去。沿着河谷向南而去,朱砂堡上的“四渡赤水纪念碑”耸立其间。此画属于“再回首”创作,视角是180度回眸式的,主体对象当然就是朱砂堡山以及山上的纪念碑。他专门挑选九子滩作回眸式写生点,主要目的就是立足古渡口这一古老的话题叙述链接点, 把仁怀第一高山奶子山作为背景,以使场面更加壮观,历史更加久远,文化积淀更为深厚,通过立体环绕式全景的现场写生,构筑起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场面,从而突出四渡赤水的悲壮与深沉,红军精神的亘古雄浑与气魄的豪迈浩荡。
(文/钟兆云,著名党史专家、作家)
(来源:新联新艺术中心)
画家简介
董希源,1964年生于福建诏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美术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