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1-12 08:25:09
听新闻

砚,文房重器,四宝之一。古人文房,端的是离不开一方砚。汉代刘熙《释名》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砚是名词,更是动词。是文器,更是道器。一个人,他的那颗文心,就是从这一方砚出发,走向澄澈与辽阔的。我喜欢砚,喜欢它的端庄、沉实、朴素、厚重,喜欢砚沉默不语的外形和隐于石头深处的文心文胆。

砚是一亩文田,笔做犁铧墨做雨,日间挥洒夜间思。苦心者,耕耘者,天不负,砚不负。古往今来,砚边发生了多少人生与艺术的随想,绽放了多少花朵,结了多少正果。人与砚、砚与人之间的风雅故事真不可一言以尽。

十数年来,爱砚如痴的李学明画了一批砚。这些砚,走上了素洁的宣纸,成为与实物相互印证的笔墨存在。这些纸上的砚田,造型不同,规格不一,但气质极为接近,一律是朴素的,却又活泼泼的,当一方方纸上的砚摆在面前,竟组成了一个砚台家族的谱系。这分明就是一个砚台家族的伦理秩序。有的砚是砚祖,有的是砚父,有的是砚子。砚祖体量巨大,苍老凝重,不言自威,有庙堂气。砚父,体格健硕,棱角分明、阳刚方正,正是可以担当可以承继的好年华。砚子体格清奇,骨软血旺,活泼可爱,似有飞举之感。他们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丰富、健康、有序的砚家族。李学明将砚画出了人格化、人情化,将传统家庭的秩序和温情代入其中,让读者读着读着不觉会心一笑。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画史上画砚者并不稀奇,然而多的是随手,多的是清供,没有人将砚台成规模、成系列地画。不就是一块石头吗,有什么好画的?然而这块石头非比寻常。它是天孕地育的灵物,是天选,是历代文人雅士书家画家的身家性命,人生几多风雨,他们怀揣一支笔、一方砚上路,他们的足迹组成了我们传统的大江大河。李学明就极为爱砚,并藏有一小批砚,虽谈不上多么名贵,但很雅。那种朴素感、沧桑感、岁月感,让他如对故人,陷入遐思。摩挲一方砚,用心研磨一池好墨,他便很自然地理纸提笔,将这天选之物形诸纸上。如此这般,现实中的砚慢慢薄了,纸上的砚渐渐多了,于是成了系列,有了规模,成了阵仗。当你将这些砚并排摆在一起,悬之厅堂,忽然一种震撼感油然而生。李学明为砚建设了一个家族伦理秩序。当一个题材,长久地、持续地强化与提炼,这样的系列就是一个整体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系统性而自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作品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作品,而单看每一件作品又是一件件独立之作,它的造型、图式、体量感、笔墨、留白、书写性、势的安排、题款的考究,皆传递着文人画妙不可言的文机、脱俗的艺术格调。加之那些富有岁月遐想、人生温度的题款:此物最磨人、未见功名已白头、磨我青春几许、多少岑寂在个中、此生结石友,白头不相离、抱汝山中忆当年、此中忘吾年、此中任白头、此物薄时人亦老、石君未老吾已白头奈之若何、容颜在此中偷换……这些砚之间既彼此呼应、相互观照,又有机统一于画家的笔墨气格,统摄于画家的精神血脉,共同完成画家艺术人生的构想。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我素不喜雕刻过度的砚。雕刻过度的砚,总给人一种花里胡哨的热闹与肤浅之感,看在眼里,拿在手里,都觉得闹心,内心亦为这砚石的命运鸣不平,为大动刀凿的雕刻者暴殄天物而可惜。我喜素砚。一方素砚,案头风骨,砚德清风,带着冰片、麝香、松烟的脉脉幽香入你鼻孔,入你心脑,周身升腾起一种妙不可言的惬意。日出月升,日影月影缓缓游移在一方乌黑的素砚身上,砚的体量、线条、棱角、包浆,皆发出一种无法描述的美感。那是天地光阴赋予的美感,是石头的性灵与文化融一的外化。娑婆世界,光阴流转,一切皆浮光掠影,从砚池里流淌出的神奇的墨水,带着文机魂魄落到一张素洁的宣纸上,让书写的瞬间具备了永恒感。砚边挥毫,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举动啊。砚有砚德,研你一池墨香,予你一身风骨,是这砚的大德。我们的文化里,那种凛冽的气质,大约就是这砚德的赋予。

历代因砚而生的典故与佳话,数不胜数。有的人朝夕相对都不过瘾,索性连吃饭都看着、睡觉都搂着。朋友喜欢得不得了,借回去就舍不得归还,还“扬言”等他驾鹤西去时,让砚与他同住那方“卧牛地”。这可吓坏了砚主人,因他也是个砚痴,一听说友人要占有这方砚台,就赶忙跑到朋友家里索要,急匆匆抱回家,生怕有借无回,那情势,给个金屋藏娇都不换。活泼泼赤子心也。砚的魔力真是说不完道不尽。一想起这些典故与佳话,人们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李煜、米芾、苏东坡、金冬心、高凤翰、齐白石、马一浮,哪个不是砚的痴情种?他们不仅爱砚、玩砚,甚至还自己制砚、刻砚铭、作砚谱、著砚史。话说“坚净翁”启功的雅号就取自他一方爱砚的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瓢之水取其净”。至于马一浮在被洗劫一空之际乞求对方“留下一方砚台给我写写字,好不好?”的故事仿佛眼前,让人心生悲愤之感。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如今,随着传统书写方式的转变,砚逐渐淡出了文化人的日常,形形色色的成品墨水也因自身的方便而取代了传统的砚台磨墨,然而,工厂批量生产的墨汁虽然涌起来方便,价格也低廉,却没有砚磨出来的墨生命丰富、富有变化,有质感,那种微妙的颗粒感、摩擦感你是见不到的。古人的书法、绘画中的那种内在的感觉消失殆尽。仅有很小一部分书家、画家还保留着研磨作书作画的习惯。大多数人都心浮气躁,什么方便用什么,逮着什么用什么,早已遗忘了砚的好处、墨的妙处,将“惜墨如金”“敬惜字纸”的古训抛之脑后三万里。看着那些挥霍纸墨的书写者,我常常眉头一紧、心生厌恶。其次,书房里、家里有没有一方砚台,反映着主人的品位、情趣与审美。尽管砚的实用功能不再那么普及,然而砚的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却因时光变迁而愈发迷人了。我存砚数方,虽不怎么金贵,然每一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鲜明的来历、自在的温度,都有我的一段经历、一种激动、一个遥想。春夏秋冬,晨昏雨雪,每每与之相对,总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与超然在内心升腾,那种欢喜,真是享受。

日月星辉里,荷锄向文田。数千年来,多少神思飞扬的文章诗词从砚里诞生,多少无与伦比的书作画作从砚里孵化。真不可思议的一块石头,真天生地长的一块石头!这石头,真是美;这石头,是真美。日月交替,春秋更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砚磨薄了,文磨厚了,人磨老了,揽镜自照,满头堆雪。欣慰的是,田不欺人,砚田亦无欺心,它们顺应天道,不负耕耘,赐耕耘者以岁月大有。

文/大凤,2023年11月6日于石头小记草堂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来源:日照书画文化)

画家简介

纸上砚田——李学明画砚

李学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军第九届美展、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第二届全国名家邀请展、全国三百家画展、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等全国性展览,曾举办“文心禅境——李学明水墨人物画展”等个展。作品曾获“山东人物画大展”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沂蒙丰碑》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著有《李学明画集》《从山林到庭院》《李学明人物画新作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李学明人物作品精选》《李学明踏雪寻梅卷》等多部著作。


[ 责任编辑:孙倩倩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