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1-08 09:05:18
听新闻

他接受矛盾,但不接受自我矛盾。

那天,我站在王小松工作室,一些小雨,一些微湿的气氛,一楼挖土机正在快速刨除一些地基的淤泥,这个速度让二楼饶有兴趣正在观看的王小松有些惊讶。我隔着几步稀疏的步梯,远看他厂房式的工作室里,若隐若见的作品透出一些奇异的光,我很期待和他的详谈。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我其实是从拜访王小松老师工作室后,他寄来的一堆画册开始真正进入他的作品,在高清作品图对作品实物的强烈印证下,“空层”、“分裂”与“透明性”才逐渐体现出来(艺术评论家、诗人岛子语)。我印象极深的是他与资深策展人黄笃的访谈里,有这样的叙述,他的抽象艺术创作应是从德国开始的,画册中的最后一张画,1986年画的,小小的一张。“当时有一位老师来自美国,是姚庆章先生,他带我们上超现实主义绘画课,上面的作品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来我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超写实,虽然没有画,但是满脑子总是在想如何找题材。后来我在放大自己的作品时突然发现具象实际上是抽象元素的复合体。我认为击碎作为复合体的具象的残像比描绘一个具体形象更有意义。”这也许是王小松对抽象的最初认识。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王小松自画像-1986-水粉

对于抽象的逻辑,似乎从一杯茶汤的色泽可见端倪。王小松拿出新收到的岩茶,闻展后慢慢安排滑入壶内,沸水注入,水蒸气腾空而起,如同烟瘴,撇开他在德国创作生活的感性情节,我在他的逐次讲述中得知他的游历与沉淀,一面面布满神秘符码的大墙(首先是类似巨大画面的压迫感)给人以倾斜的坠感,不稳定的情绪,带着滑轮的铁架给人以仪式感,搬动并不轻松,重量决定了作品的第一印象——躁动又平静的模棱两可,像是愤懑的诗人喘着粗气,然后带人进入奇异的谜境。

在随后松散的导览中,我分辨不清哪些是早期作品,哪些是当下的创作。只见一堵一堵的作品,被拉出、布列、横推、移动,形成某种叙事的阵型,巨大的幅面尺寸消解着时间的线索。“它们整体上有着如宗教般单纯与静穆的气息,但同时又富有充满感性的细节,让人涌发识别和阅读的冲动。”(范迪安语)当然这里面有些过于细致的描述,不太能以确凿的语言表达,但这种多维面的作品带着雕塑作品的势能和体量,也同时在“消除痕迹的同时,建立形式”(韵者,隐迹立形)。后来我终于明白,这种新的绘画样态成为“多维度空间绘画”的直接注脚,“王小松的多维度空间绘画不止是空间的多维度。它是总体形态的多维度。从图像到物,从物转向时间、语言、历史与姿势;这也是记忆的、情绪的、批判的图像性事实。这是关于不存在的存在的图像。艺术就是不存在的存在。褶皱体、曲面体所叠合的形状与姿势,不是图像的舞蹈,而是让图像得以敞开之所;它们不是雕塑,但却具备了雕塑纪念碑般的性质。这些褶皱、形状、姿势具有欲望、梦境一样的无意识症状,同时具有一种宏伟的、庄严的理想形式,并伴随着不易觉察的戏谑、反讽从而具有节奏与韵律。这是大脑的褶皱、意识(无意识)的形状、感官的姿势,也是历史的褶皱、观念的形状、灵魂的姿势。它们是对事物的一种包扎、包裹,而不是再现的幻觉。它们唤起我们对不同对象以及遥远事物近在咫尺的另一种认知。它们是反具象的具象,反表现的表现、反绘画的绘画。”(黄石语)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穿越海滩-175×168cm-2022-综合材料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夜月看潮图-165x197cm-2021-综合材料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第二性的质-108x107cm-2022-综合材料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突如其来的散步-85×85cm-2023-综合材料

绘画当然是一种造型的艺术,而在王小松的作品里,这个造“型”真的犹如“有型”的挺阔,看似柔软的包裹(甚至类似于绵软的“包袱”)实则以坚硬的方式“制作”或“塑造”——然而它却不应消失在形的限制中,它当然制造出可见的形,却旨在作为不可见的“气”(或是海浪?)的形态时才具有价值。想必王小松一定在传统的中国绘画里(不止是中国水墨画的范畴)找到那些意义的“空层”,那些游弋在“造型”与“设计”模糊边界的凸起,成为最引人关注的意义沟壑,这种想象性的体验,成为观看他作品的最大乐趣。像是“乱码”文字或干脆像是一些“虫迹”,成为他与时间互搏的证据:《青涩的内核》(2009-2010)、《虚幻的撕裂》(2009-2010)、《抑制与意志》(2009-2010)、《意志的归宿》(2009-2010)……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青涩的内核-140×180cm-2009-2010–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虚幻的撕裂-180×140cm-2009-2010–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抑制与意志-180×140cm-2009-2010–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意志的归宿-180×140cm-2010–油画

他显然对形式的文化含义的把握相当敏锐。

“有段时间他喜欢画鱼。鱼及许多的水族动物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成为某种文化游弋的象征,是那种艺术家在国际化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充满兴奋与幻想,却又无不苦恼与孤独。”(王林语,1998年的《梦游者》、《丢失的瞬间》、《独白》等)笔者联想到他在2023成都双年展展览上的两件参展作品,“在王小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多维观念并不是他追求的目的,他所追求的是彻底打破绘画空间的限制,给予情感更为自由地表达。王小松的作品与抽象的物理空间产生连接,以一种更为交互的形态展现在观者面前,现实中的物质材料与精神情感发生碰撞,以期触碰到人们最敏感的感知点,并以绘画叠加的方式呈现出更具张力的精神性传达。(张子康语)”在2023成都双年展展场,天府美术馆B馆,王小松的作品在一众作品中显得独特。虽然它们同样与那些体量巨大,占据充分空间的雕塑、装置一样,无声无息,充满幽玄之气。但当观者真正在阴翳的展厅斜角处面对它们时,仍旧被那种敏感的鲜活的色感与物感所震动。鲜明成熟的红、黄、绿或蓝,明度极高的表达约定“视线对材料的触摸”,产生出心理摩擦与时间感受,是我们对于历史和不断成为历史的现实,充满惜别之情。而我终于在阅读了他大量的访谈之后,再度回到双年展的现场,找到他借助广义上的雕塑语言去丰富和加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的通道。要么坚持画布的平整性,利用视错觉早就额外的维度,要么是放弃画布的平整性,使用异类材料早就额外的维度。但画布本身的形变,却往往被忽略。王小松意识到这一点,借助于大胆的构造,平面本身就可以脱离二维,同时又保持维度的恒常性。关于这个,王小松曾自述,在2017年创作《隐藏的欲望》前,他已经尝试从严谨几何形到自由几何形的空间变化,作品《存在与虚无》可以说是当时创作的多维度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梦游者-90×90cm-1998-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丢失的瞬间-90×90cm-1998-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独白-180×150cm-1998-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2023年成都双年展现场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自我标示-208×355cm-2023-综合材料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风雪松杉-218×350cm-2022-综合材料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隐之欲-230×150cm–2017-综合材料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存在与虚无-150×170cm-2015-综合材料

于是,当我真正走进他位于杭州山间偌大工作室,眼见他如此庞大体量的作品时,还是有些惊异——老子所说的“大方无隅”,在我看来最好地道出——最好地实施——最好地漫溢,探问那个位于句首的“大”。当涉及“道”及“大象”(“大象无形”)或“大音”(“大音希声”)“大方”(“大方无隅”)时,什么是“大”呢?1999年他几件作品,比如《天音》、《困惑》、《在威尼斯的旅行》,有着稍稍具体的意旨,一些明确的形状,留出“大”的味道,而逐渐到了后期,那些被称为“多维度空间绘画”凸起的表面,流体的时间感,并不是我之前在展厅里看到的那种浅浅的“稳定”的感受,而是一旦向它靠近便立即被抛弃。作品“画面”的时间感既是暗示性的又是难以捉摸的,甫一有所显示旋即被废止。没有具体,没有绘画的时间线索,甚至没有过程,流露出某种谜的色彩——事实上,王小松的作品如果一旦缩“小”,就丧失了令人心远的“归属感”。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天音-60×60cm-1999-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困惑-60×80cm-1999-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维尼斯-73×53cm–1998-油画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返。

大——逝——远——返,意义从一个字转移到另一个字,每个字皆向后一个字开放,意义不固定于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使它们依次变得对等(巧异的是他在三尚上海空间做的第一个展览就叫“返”,他把油彩涂在金属板上,利用中文字造型,形成文字浮雕效果,并在金属板上穿凿打孔,让人透视。这个“返”点肯定不是在原点上,他觉得自己去德国呆了十几年,最喜欢的八个字就是:悲壮、紧张、把握、纯粹。按照中国人的讲法,叫“密不透针,疏可走马”,)。在他工作室身处的杭州龙井山这隅,这样充满流逝感的作品,几乎是在远古以来山间透析出的现代性扩张,隔着山的遥远是一种忧伤,更是伤逝——这个时间极具反差的创作过程,是文化旅程中个人精神心理的风光。“小松的典型形象是头戴波依斯毡帽又留着清廷辫子,在无羁的个性中,保持了内敛的张扬与成熟。”坦率地说,在我访谈过的诸多文化者、艺术家中,他作为湖北人的性格、话语方式与谭盾、吴为山等湖南籍艺术家极为相近。我反复细读他的经历,数十篇访谈和作品,津津有味。他在武汉的学画经历,那个时候认识了一帮画画的人,包括现在画得好的冷军、王用家、王小宝等。他14岁时父亲去世,大连武汉两地跑,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还经常跟人在街上打架”。后来他开始用写字的方式让自己安静下来,每天可以写12个小时,后学习素描、色彩……1983年自己选择的中央工艺美院书籍装帧专业,四年学习过程,一门叫做“想象构成”(也叫“想象图形”)的课程对他如今的绘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90年他去到德国,和那个时候“打拥堂”出国的艺术家一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热烈的期待。他坐了7天的火车于1990年10月2日到了德国,他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是德国统一后重新定的国庆日。当时没有人在车站接他,也没有地方睡觉,只能挤在艺术家刘野的小屋里过了一夜。后来他进入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一直学到1998年毕业。“应该说我最好的青春是在大学里度过的。”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工作室地处的乡村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王小松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柏林工作室1998-2002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王小松在柏林c4画廊

然后我开始关注他在抽象和具象左右实验的过程(他有一个独特的类似于“具象也是抽象”的理论体系),关注他一度缺少自我风格的局促期。那种处在动荡、混乱、焦灼状态的心理应对与变化,他画过那种类似儿童画的作品,实际上抛弃了所有的艺术流派和功利,没有人能左右他,他需要过渡,他是在逃避中观察当代艺术,他始终没有放弃油画。后面他又坚持画那种卡通的东西……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旅程——他做装置,第一次,用报纸,糊了很多球,半年,发疯了,“这个疯为什么好呢?”每天很机械地把报纸撕下来糊、贴,一层层糊,每天要糊几十篇,糊得很厚很厚,糊的过程中他在想很多事,静思是对人有好处的。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柏林艺术大学毕业展

后来,经历13年的德国行旅,他几乎是那批留学同学中最后一个回国的。当时两个选择,一是清华美院一是浙大,因为他太太喜欢杭州,就去了浙大,按照德国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和自己的体验创办了设计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在浙大的油画教学2004年

那天在王小松工作室的一个不那么大的房间,我见到了他在德国期间的创作。在德国的作品更为纯粹,几乎看不到中国符号,有点极少主义风格的意味,回国后在抽象的语言基础上多了一些观念的东西。他长期在做很纯粹的物质材料的训练和自己本身净化的训练,“这是一种对人的毅力的培养,怎么能够把他控制住,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每画一笔的时候很抽象,比如说你画十字、一字或者一个线条,手在抖的时候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是每画一笔想一笔、很理性地在控制,又很纯粹,你可以看到很清楚的脉络。”回国以后,颜色太差让他很伤心。在德国的时候,他已经画了很多的减号,打个底色,他最喜欢刮,他的很多画都是刮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一种痕迹,代表一种内心的不安。不是阐释,比如说我们桌子上有一个洞,很多人会拿手指头摸摸抠抠观察,就是用这种理念,我先打一个底色,再铺很厚重的颜色,再拿油画笔去抠刮,我画画是用油画笔的反面,我自己削笔,多宽多窄要计算的,然后去勒它,每抠刮一笔感觉不一样,培养意志的磨炼,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的体验,不是在追究一种气度上的所谓‘放’”。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隐性的嗜欲-100×160cm–2012–油画

我印象深的是他作品中“乱码”的生成,后来作品中出现的“小人”的形象,在他的叙述中,“通过乱码化,完成人的分裂。”这是乱码系列的延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认为,王小松的“空层”绘画所隐喻的世界,在“乱码”遮蔽的词语之下是一个透明性的世界。这是当前艺术中最高级、最有解放意义的价值。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凸破-200×197cm-2007(局部)–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殉道者1-125×90cm-2011-2013(局部)–油画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布达拉宫-300×190cm-2009(局部)–油画

当王小松一次次通过“乱码”回到新的世界,也一次次重新使用他旧作里的意象去面临新的局面,这比当下当代艺术面临的新的格局和挑战更加耐人寻味。我在他工作室逗留的一天,来回看过那么多不同的作品,面对那么多思考的迷墙,一点点清晰,也一点点再度模糊,始终认为要全面认识他,必须得需要更多更多次回返,这种重复的冲动并不需要很长时间的离别,可需要很长时间的遗憾——我感觉他热衷在矛盾中完美的对自我进行着颠覆,当然这其中也有重复的力量。不难看出,这与他作品里的冒险性与保守性一脉相承。二者都出自于同一种欲望:他试图重返那个他明知已无可奈何地失落了的世界。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在画室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界限之外-225x370cm-2023-综合材料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万壑松风2-205×325cm-2022-综合材料

(来源:艺术野疯狂)

艺术家简介

探访王小松工作室——重返“乱码”中的新世界

王小松,

1964年出生于中国武汉,198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7年获得柏林艺术大学造型大师生资格。

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当代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重要个展(节选):

2019新浪漫波普一王小松个展宝吉祥艺术中心,台北、上海

2013破界一王小松新作展美第奇·里卡尔第宫,佛罗伦萨,意大利

2012失控的蚂蚁一王小松个展欧洲巡展

维也纳艺术家博物馆,奥地利;科布伦茨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吕贝克圣安娜美术馆,德国

参展(节选):

2022游目骋怀一旅德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国家大剧院艺术馆,北京

艺以通衢一2022武汉双年展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

NordArt 2022 国际艺术展 NordArt 现代艺术博物馆,德国

2020中国表现一第一回展华泰顶层艺术社区,上海

2019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历史的凝视:再访中国当代艺术木星美术馆,深圳

2017中国一对话科布伦茨路德维希美术馆,德国

2016互补与契合一中国留学德国艺术家作品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主要策展: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巡展

出版物(个人作品集):

2021《印如精舍珍藏王小松》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

2013  《破界:王小松新作品集》  意大利 Palazzo Medici Riccardi出版社

2012《失控的蚂蚁:王小松作品集》德国Hirmer出版社

2010《空层:王小松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王小松作品集1992-2002》德国Hentrich&HentrichVerlag出版社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