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1-01 10:21:44
听新闻


2023年10月28日,吕金光教授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根据教学计划,本次课吕金光教授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书写中的笔法。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问题涉及书法史知识,在书法史上关于笔法有两条路线:一是碑学,二是帖学。如果说王羲之是帖派笔法创始人,邓石如就可以说是碑派笔法的创始人。清代碑学家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建立起碑学概念,有了碑学概念才出现了与此对立的帖学概念。从阮元到康有为,对帖学反对的程度愈加严重,康有为可以说是全面反对帖学,甚至把穷乡儿女造像都视为佳作。当时的学者去访碑、拓片,观察拓片的金石气,从中领略斑驳的美感。宋代刻帖到清代开始变味,逐渐式微。从审美上来讲,帖派通常理解为优美的、有节奏感的等。碑派书法以壮美为主,带有雄厚、稚拙、苍茫的意味,甚至被理解为是“丑”的。从苍茫到斑驳再到金石气,这是线条点画的表面现象,例如大写意篆刻的线条、青铜器上的铭文、石鼓文等。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系统分二种,帖派笔法一般是中锋用笔,以裹锋为主,偶有侧锋,折笔较少,其中少数例外,如张瑞图。碑派笔法中,既有中锋用笔,也有侧锋和偏锋。其中有一个与帖派笔法相对的用笔,就是逆势用笔。碑派笔法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用笔,用软毫笔结合中锋用笔、逆势用笔、顿挫用笔,以此来追求斑驳的金石气,实现拙的特征。线条中篆籀气很重要,例如怀素的草书。篆籀气是通过篆书拓化而来,对于小篆大篆都要熟练。将怀素草书线条放大看,就能看出其线条是具有涩感的,就是要有摩擦力;更要具有筋骨性,有弹性、有骨力。裹锋用笔,无论提按,要时刻注意笔锋不能散,要体现立体感。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碑派书家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碑派笔法写行草书。例如何绍基篆书、隶书、行草书,要将篆隶功底筑牢,打通笔法进行自然的融合。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碑派笔法方笔、折笔较多,在隶书书写中,还有要顿挫等动作,而帖派笔法要体现圆劲流畅,这就与帖派笔法处于对立抵触状态。所以在清代碑学发生期间没出现大草书家,就是因为受碑派笔法所限,与审美也有一定关系,这一点值得反思。我们可以把碑派笔法中的优势融入到帖派笔法中,要增加线条的丰富性,以期能够创造出新的审美范式。从技术层面来讲,笔法是技法的核心,笔法决定风格。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短暂的休息后,吕金光为学员进行书写示范,并与大家分享了学书道路上的趣事,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开启了美好的学习之旅。

(来源:清欢文艺空间)

书法家简介

笔法决定风格——吕金光书法两年制班第二次课程在济南开班

吕金光,山东临沂人,博士。现为山东艺术学院、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兼任韩国世翰大学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教授博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四川省书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全国艺术基金项目评委,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委。

书法作品荣获:

2006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12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9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

2007年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

2008年获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家的大展一等奖

2009年获四川省政府巴蜀文艺奖一等奖

2014年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特殊荣誉奖

书学理论研究方面:撰写发表了80余万字书学理论文章,共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权威期刊A刊、B刊、CSSCl刊等重要期刊发表32余篇学术论文,如《文艺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西南民大学报》、《中国书法》、《艺术百家》等。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4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9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6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

2009年学术论文在“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中获奖

共培养9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70多位中书协会员,指导参加中书协展览获奖入选150多人次、研究生理论在cssci刊以上刊物发表110多篇。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