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青山外——聂松山水艺术探索展
展览时间:2023/11/1——2023/11/29
展览地点:山东省文化馆三楼聚雅空间
主办单位:山东省文化馆 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
济南时报 齐鲁晚报书画院
作者感言
我读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姜宝林先生的博士生,其方向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研究,2018年取得博士学位。姜先生本科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受潘天寿、陆俨少等先生亲授,又在历史的巧合下与潘天寿先生朝夕相处共处一室达数月之久,后读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可染先生是黄宾虹先生的入室弟子,也就是说自上至下,师门所尊崇的从艺理念是自传统中挖掘符合心性、符合时代的创作元素,以笔墨的传统根基为本,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这也就是姜公宝林先生所言“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的精华所在,它既符合中国传统之根性,又显示了中国文化走到今日的时代精神。当代艺术语境要求传统中国画向前迈进,却不可失去其深厚之光芒,因此,体味时代韵致的同时,亦须把玩笔墨传承的千年之绕梁余音。本此而动,我的画更多来源于对丘壑的实际感受,由实感至心境至画意,这其中追求使笔成文,转笔成画,文在画中,画展文外,画是最终的落实,亦是实际的心性呈现,我“在路上”。任何叫嚣大道理的宣说都十分苍白,最为切实的当为寓理于画,问道乎艺。此艺并非仅指常人所说“艺术”之“艺”,而是传承的道之下的“技”,庄子曰:“道,进乎技矣。”超越于技之上的道,才是中国画的本,它非一时离技——笔墨而存在。因此,我坚持书写为本,形式为用。书写,是书法用笔,是书写性的运笔之道,是姜公绍潘老所言“笔笔写出”;形式,是指绘画存在于世间的共业,它不可一日无视觉的意味。无书写非中国画,无形式非绘画,中国画在当今语境中的存在,是寓书写于形式,化形式为书写,或曰即形式即书写的转型后的运笔成画。因此,当今的中国画既包容了形式带来的视觉意味,却并非仅止乎此,它因笔笔写出,笔笔生发而具道的神韵,它是道而非技,又即道而即技,总之,我辈所遵从的,应是传统大道,我们不能做“近视眼”,看不到历史,亦看不清未来。
(文/聂松)
聂松作品赏析
齐物·绢素之功 62.5×38cm 纸本墨笔 2020年
丘之守素 45x68cm 2017年
齐物·云 46x68.5cm 2021年
齐物·山河共会 110x68cm 纸本墨笔 2019年
齐物·与古为新 68×69.5cm 2020年
何有之乡·雨域 68X68cm 纸本墨笔 2021年
写生·雄浑 15×24cm 2022年
写生·玉山下 15×24cm 2022年
写生·深渡 15×24cm 2022年
写生·雄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平岚一角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眠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来源: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
画家简介
聂松,山东济南人,艺术学博士、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并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李可染画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南开大学艺术校友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新水墨工作室主任。
2018年博士毕业创作《齐物•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2020年12月于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灰色的温度:聂松艺术展”,并举行“聂松艺术的汲取与转换”专题学术研讨会,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与会并发言,同时出版《当代中国画笔墨研究·聂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曾多次于《美术观察》《美术》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作品数幅,出版专著《中国历代经典绘画粹编·清代·龚贤》(中国书店),《品物浅深:山水画笔墨与画者心性浅探》(河北教育出版社)。作品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济南市博物馆、南通市博物馆等展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