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草书史的发展演绎进程中,思想史无不凸显出其发展制衡的历史性意义,可以说历史上每一次草书的兴盛都与其思想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草书作为帖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更是民族写意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只有在思想开放,审美自由,书家主体心灵趋于内在超越的状态下才会出现。
在中国草书史的发展演绎进程中,思想史无不凸显出其发展制衡的历史性意义,可以说历史上每一次草书的兴盛都与其思想史有着密切关系。关于这一问题,姜寿田先生是这样说的:“因为草书作为帖学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更是民族写意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只有在思想开放,审美自由,书家主体心灵趋于内在超越的状态下才会出现。”甚或是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从艺术精神的性质来说,艺术的高度需要植根于人性的解放而获得审美的更大自由。只有张扬天才、人性为主导,才能树起一种思想史意义的艺术精神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史的现实性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历时性意义,这需要从草书史的立场来认识与厘清草书史的周期性与连续性及草书史艺术高度的标立。“既便是最卓越的天才也不可能超越一些设定好的限制或超越它的时代,并不是总是一切皆有可能,特定的思想也只能在某个发展进程中才会产生。”从沃尔夫林的观点来看,既使天才的艺术家也无法逃脱时代思想史的影响。如汉晚期草书热潮的出现,反映出世人对儒家经典经义的弃置和对审美自由与感性解放的价值追寻,直接导向了文人草书的崛起与书法艺术的自觉,并从思想史与书法史双重层面与魏晋玄学及“二王”今草对接,开启了文人书法的源流。可以说中国的书法从实用推向艺术化,草书的出现才是真正的艺术的发端。唐宋草书尤其是狂草的出现,正值唐宋两代盛世,宽松自由的文化审美环境,构成草书获得超越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思想史层面而言,批判性的锋芒相应减弱,但其融摄宇宙精神及诉诸心性方面却达到了历史最高度。继唐宋之后,草书在元代糜弱至晚明又跃上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同样是来自思想史的推动,这就是由宋代理学到明代心学的转变。若没有思想史的这个巨大嬗变,就不能有晚明大草写意精神的回归与迸发。随着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清代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钳制,程朱理学又取代了阳明心学,使书写的个体感性与自由审美精神遭到扼杀,所以晚明大草延续得以断层与沉寂。到清末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这样感慨:“近世北碑盛行,帖学渐废,草法则既灭绝。行书简易,便于人事,未能遽废。”说明了草书在清代的厄运和衰颓。这就有力证明了思想史对草书的兴盛有着不可估量的制衡作用。
由此,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化领域始终贯穿的主题,那就是中西文化对峙、碰撞融合的争论问题,正如王锐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所言:“因此,现代中国整体思想状况,在思考、论证、论争‘中国出路何在’之时,很大程度上是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这一点几乎已成常识毋庸多言。因此对这一历史演变展开论述,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也几乎必须要面对‘传统’与‘西方’两种因素。”由此,国人在如何认识“传统”与“西方”的关系上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具有全然不同的认知视角和价值判断。激进主义派出于对传统的改良,而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并且因为参照西方的表音文字体系,进而提出废除汉字的口号,在努力废除汉字的表意方式时,也让书法陷入了本体的危机之中。在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法与文字的紧密联系,成为了传统文化一种象征,大有除之而后快的意味。这种争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字拼音化的呼声才逐渐销声匿迹,书法在现代化转型下的危机才得以解除。自由主义派即西化派,与激进主义的观点相类似,对传统文化并无好感,在主张全面西化或充分西化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至于边缘地带,这同样引发了文化的断层及书法的危机。而保守主义派即新儒家则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对传统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它是建立在新儒家的基础上审视传统文化的,尊重传统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尽管三大流派有着不同的认知、主张,但都是为了解决国家、民族现代化转型中的出路,对国家、民族都抱有无比深切的情感,显示出知识分子文化担当的勇气及天下为己任使命感。在“传统”与“西方”的争论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转型已经与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了,争论的焦点既非以西方文化取代传统文化,也不是完全维护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而是需要两者的相互对话与交流,在异质文化中汲取新的元素,激活传统文化的内核,从而开创新的前进方向。
正是在这种现代社会文化转型从而造成书法的边缘化,书法从传统经学与科举制下的核心地位一落千丈到整体文化的边缘。不仅如此,由于书法在西方现代学科化整合过程中缺乏学科的对应,被排斥在学科之外。同时,由于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共生性,在传统文化被颠覆的过程中,书法也同样遭受相同的命运,由于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文化精英,盲目主张取消汉字,倡导拉丁拼音化字母而取消汉字,汉字拼音化的聒噪也甚嚣尘上。这种境遇一直绵延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使书法一直处于地位低下的落寞命运。这并不难理解,在古代,书法的艺术特质一直以多种形式得到延续,而到了民国时期,千百年来书法赖以生存的古汉语秩序受到撼动,而现代汉语与书法的融合亦受阻,书法的艺术特质开始遭到彻底的质疑,书法生态在现代化转型中,不免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境地中。(本文有参考姜寿田教授之理论观点)
(来源:清欢文艺空间)
书法家简介
吕金光,山东临沂人,博士。现为山东艺术学院、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兼任韩国世翰大学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教授博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四川省书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全国艺术基金项目评委,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委。
书法作品荣获:
2006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12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9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
2007年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
2008年获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家的大展一等奖
2009年获四川省政府巴蜀文艺奖一等奖
2014年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特殊荣誉奖
书学理论研究方面:撰写发表了80余万字书学理论文章,共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权威期刊A刊、B刊、CSSCl刊等重要期刊发表32余篇学术论文,如《文艺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西南民大学报》、《中国书法》、《艺术百家》等。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4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9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6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
2009年学术论文在“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中获奖
共培养9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70多位中书协会员,指导参加中书协展览获奖入选150多人次、研究生理论在cssci刊以上刊物发表11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