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他的融会贯通形成极具现代审美趣味的色彩张力,传达出一种最有中国气派、民族特征的文人理想境界,使之成为内在核心,这就不是一般绘画水平,而是一种精神、修养和技巧凝结、化合与升华。
孙博文的用色超越了现实的浮华,达到了经典的永恒,在当今画坛泼墨泼色有此胆识、有此能力、有此积淀的杰出画家,孙博文应该拥有重要地位。
▲孙博文《凝霞流绮》纸本设色
368cmX144cm
2002年作
款识: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不可否认的是,孙博文的绘画仍旧是很东方、很民族的。他在表现观念、意境处理以及画面韵味上依旧有东方人的细腻与空灵。
当代水墨在时代激荡中冲击着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而孙博文正是这一大时代环境下形成的一位有开拓性的画家。
李可染先生有句名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需要功力,与“打出来”需要的是勇气。
孙博文先生能够在中国画的进出之间游刃有余、独树一帜,形成具有视觉张力的彩墨作品,这些都反映出他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两面。
我们确实从传统视野中发现孙博文绘画的继承发展脉络,但也可以从当代水墨或者现代艺术的角度解读出孙博文的东方文化情节与民族艺术特性的时代迁变。
在孙博文的绘画中“传统”与“当代”没有违和感,没有“现代”与“传统”的疏离与隔阂。
孙博文的价值就在于借助传统笔墨的文脉渊源链接水墨“当代性”的标识,以自我的本体认知为核心,以平等的态度审视过去、现在、审视所有的人类艺术(而不仅仅是西方艺术),在保有自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吸纳一切有益的东西,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孙博文先生虽然并非名声显赫,但对中国画在时代语境下的流变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个案研究价值。而他个人生前并未被名利所羁绊,专注于艺术本体的探索和创造,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所尊重和激赏的,在此撰写此文表达我对孙博文先生深深敬意。
(文/黄戈,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后;《驰毫骤墨纵横色——孙博文画风刍论》节选)
▲孙博文《山水四屏》纸本设色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