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姜寿田教授泉城论道: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0-23 12:59:10
听新闻

 

由清欢文艺空间主办、书法理论家家姜寿田先生主讲、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导师吕金光先生主持的公益学术讲座《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在济南市清欢文艺空间工作室举行。九三学社委员艺术评论家马全甫、济南大学博导王书峰教授、清华大学博士成海明、菏泽学院书法系副主任杨刚亮、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高远、聊城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曹文广等业内学者,以及来自山东艺术学院、济南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和各业界书法爱好者一百余人前来聆听。姜寿田先生在讲座后还对听讲者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姜寿田教授泉城论道: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

当代很多关于草书方面的一些观念和问题,实际上是牵扯到很深层的一个帖学使命问题,同时,实际上也牵扯到史学的角度,或者说从本土美学的角度来看大草。姜寿田先生旨在通过对“筋骨论”的深入发掘,明晰以帖学为核心创作的大草与碑学篆籀笔法的内在联系。

姜寿田教授泉城论道: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

讲座上,姜寿田先生从“筋骨论”的美学背景与嬗变谈起,“筋骨论”虽非在先秦时期提出,但却与先秦美学有着渊源的关系。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饕餮等雄强之气已为汉魏时期美学上及精神上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中国很多哲学、美学、艺术范畴都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气”和阴阳,阴阳实际上是一种气韵,“气”不是纯理论也不是纯形式,而是一种生命美学。

 “气”再往后发展与“韵”形成了中国重要的美学概念“气韵”。在绘画史上“气韵”后第二个概念就是“古法用笔”,它也是基于生命基础,即“筋”和“骨”。卫夫人《笔阵图》中谈到“筋骨”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为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包括苏东坡提出好的书法要具备“神、气、骨、血、肉”,都是和生命结合起来的。“筋骨”是生命的运动,它有“气”的运行才有“势”,它除了表现生命意识外,还使中国的美学走向内在。书法是内在超越后表现为对风格的追求,审美风格是无限的,精神更是无限的,当代书法无论如何追求创新,还是要深入到书法的本体和人的精神去认识。魏晋时期,玄学追求的以无为本、气韵生动、象外之意,不是单纯追求形式,是追求生命本体与精神的无限性,也是一种否定和批判。当代书法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它偏离了中国本土的美学性、文化性和思想性,所以造成了当代书法创作的茫然,因为形式的追求是有限的,为了形式而形式就是一条末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即是走向陌路,他们不断追求形式没有精神和文化内核,从对创造的推崇走向了反面。创造是有条件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变化就是创造,恰恰中国的美学和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中国书法用最简单的形式,甚至是以不变的形式来表达无尽的精神和无尽的思想。特别是大草至简的线条与中国文字的抽象精神与形上哲学紧密结合,通过笔墨的表现给线赋予了天地万物的变化生成,包括文化、气韵等。大草线条的千变万化也代表了人类在抽象艺术探索上的一点。中国草书与西方艺术对形象消解走向点、线、面的抽象不同,中国文字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约定俗成的,它的抽象不是纯粹的、无序的、没有连线的。中国书法的抽象性随着中国艺术、文化、书法本身的发展,并不断在每一个时代提出新的问题。

 唐代书法“尚法”的时代命题其实也是“筋骨”的问题,如欧阳询的骨力、颜筋柳骨。但唐人并没有匍匐在晋人的书法下学习,他们有自己的时代目标,分不同层次的走。孙过庭的《书谱》证明了初唐对于二王的取法及对搅转笔法的认识,他说“草以实转为形质”,意在说明草书不以它具体的结字和结构作为形质,是以它的实转,没有实转便无法实现草书的放大书写,这也是唐人对晋人的超越,在唐人进一步推动下,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人确立了和晋人不同的盛唐气象,所以说晋唐一体。晋唐一体化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理想化目标,它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书法高度。草书从汉魏一直到魏晋一直到唐代都贯穿了中国的一个筋骨论,包括宋人黄山谷浑圆的篆籀笔法也是来源怀素的大草,所以说筋骨论在宋代也是有所传承的。元代“筋骨论”在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帖学下已走向没落,“筋骨论”中的篆籀笔法和碑法已经皆无。而明代书法对宋代的回归贯通了晋人的书法,使得晚明掀起浪漫主义书风的大草,实际就是对“筋骨论”的回归,这也说明大草对“筋骨”的要求和对书法的生命意识非常强烈,没有这两点帖学就会走向衰落和末路。所以当代书法仍需要围绕晋唐一体化展开,深入帖学核心的“筋骨论”,倡导大草的创作,创造一个好的历史机遇。但如何去推动时代产生大的草书群体,还需要从书法史的梳理、从整个近现代书法的演变,以及当代书法本身的生存状态认真考虑。这种思考能力也需要理论、批评和创作的对话。

姜寿田教授泉城论道: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

讲座结束吕金光先生总结,首先就书法史的层面来分析梳理帖学的中心问题,也就是生命力的问题,即筋骨论的问题。尤其大草作为帖学中生命力最高的象征更需要筋骨的支撑,草书的生命力是一种显性的感性,如果没有筋骨,那么我们大草也就没有深入。其次关于如何实现筋骨论,这是笔法的中心问题,它与篆籀气分不开,这是从每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特征一直到当代存在的问题。每个历史时期的书法史都有其不同的使命,不仅是有文化的传承,还要有精神的担当,我们既是传承者、继承者,更应该是开拓者,同样要注意的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当代书法的问题,尤其是大草的问题,又该如何去思考、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的观点。从大的历史观的角度、多个层次去思考筋骨论对当代大草的影响,从帖学的领域当中更发挥筋骨论的创造性的优势,构建当代新的帖学的审美范式。

姜寿田教授泉城论道: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

学生提问:因研究从殷商到西周或者是先秦的书法,暂时不涉及到晋唐那种帖学笔法,所以用什么样的历史观去切入?

姜寿田老师:商周时期本身就是中国金石器雄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源头和酝酿期。比如说篆刻古玺,古玺就是来自于商周时期到战国时期,书体就是来自于商周大篆。大篆的体系就是中国金石器和篆籀笔法的重要来源。但当时因为中国书法还没有进入自觉时期,所以在批评史上、思想史上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当然,它虽还未形成理论或概念,但是其美学追求已经存在。古玺所有的笔法包括字体都是商周时期的大篆,而籀就是大篆,篆籀笔法就是大篆笔法。吴昌硕写石鼓文即是来源于先秦。所以作为一个断代也并不矛盾,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支撑体系的东西。

学生提问:潘伯鹰提到海派帖学里面钟繇小楷影响了杨凝式和黄道周的章法。那么怎么从筋骨论的方面来欣赏钟繇的小楷?

姜寿田老师:严格说潘伯鹰作为大家,其说的话都有理论支撑,都有来源,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个观点,你可以去接受也可以去质疑。于我而言也并不一定能完全认同他的看法,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潘伯鹰说钟繇里边包含着筋骨,很古朴。事实上,钟繇的《荐季直表》、《宣示表》是从隶书转变过来,还带有隶意是很朴茂的,所以可以从筋骨论大的范畴体系里边看他到其创作的一种生命理想。

姜寿田教授泉城论道: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

(来源:清欢文艺空间)

艺术家简介

姜寿田教授泉城论道:筋骨论与当代大草创作

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导报》副总编,河北美术学院教授,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第三届青年理论家书谱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第三届中国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曾出任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委,第八届全国书学研讨会评委,第二届全国草书论坛评委。

[ 责任编辑:孙倩倩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