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中国人物画家杜滋龄早年自学绘画,转益多师,得名家指点,刻苦努力,又幸遇国家恢复高考,入读浙江美院,接受严谨深入的专业训练和笔墨修学,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在专业岗位上从事编辑出版管理工作。眼界既宽,学养获得很快提升。他常年坚持深入生活,积极从事人物画主题创作。造型精妙,笔墨生动,寓浑朴中多有灵变,同时深入研究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的形象塑造、刻画规律和笔墨语言的表现性,创作了一大批广受读者、观众喜爱和业界较高评价的优秀人物画作品。作为个案研究,杜滋龄的人物画艺术成就,对处于转型中的现代中国人物画实践具有很好的参考学习价值和启示意义。
杜滋龄,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家、教授、出版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1941年生,天津人氏。他的作品造型由具象写实而写意表现,生动有神采;其画风北南兼融,寓灵变于朴实;笔墨由平正而追求多样变化、再复厚积中见华滋。杜滋龄从小学始喜好绘画,自学入门,得诸名家耳提面命、教辅点拨,心领神会,参悟理法,积年刻苦勤奋,努力研习,孜孜矻矻、终成大器。他坚持深入生活,为时代而创作,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又积极参加各类文化艺术创作、文化建设活动,留下了诸多精心之作,鲜活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时代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杜滋龄《帕米尔风情》纸本水墨97cm×180cm2007年
少习绘艺 术业兼修
杜滋龄天资聪颖,性格沉稳内敛,和他同时代的众多求艺者一样,经历了由少年得父亲书法陶冶,立志长大当画家;在中小学老师的点提下,从习素描、绘画、写生、自学版画创作的过程。17岁考入出版社学员班,从事水印木刻和编辑工作。因得机会结识名家、观览原作,遂自习水墨人物画,并参加天津美协的创作活动,得到了当年美术教师和领导的提携引荐,拜师求学于叶浅予等大家,使业习走上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成学之路。而真正为他奠定了一位优秀艺术家所要具备的坚实造型基础和敏锐丰富的观察力、想象力的,除了坚持写生、速写之外,介入连环画、插图、宣传画创作也给了他极好的锻炼机会。连环画《李双双》的创作出版获奖,不光大为增强了他的自信,也为他后来创作独幅画《爱》《书记下食堂》《南方来信》等作品底定了基础条件。其后《朝阳沟》《学雷锋做好事》《万水千山》的相继创作完成,加诸其常年坚持、数量达数十册之多的速写训练,使杜滋龄在人物画创作中的造型举重若轻、信手可得,更兼人物形象神态掌握,表情刻画塑造上底气充盈。杜滋龄秉性敦厚谦和、持重隐忍,他鲜少提及他当年的家庭变故和早期从艺道路的坎坷,但恰恰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能洞察世事、感受人情冷暖、了解底层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和喜怒哀乐,并影响到他的三观和艺术审美价值取向,从而确立了他的创作方向和为人民、为生活而创作的理念。
杜滋龄《回眸》中国画 60cm×46cm 1983年
在同时代的人物画家中,杜滋龄的勤勉精神和速写水平是颇受同行称道的。速写虽然呈现在纸面上的是线,是线夹面的综合表现,但首要的是需要作者具备细微的感觉能力和艺术直觉力,以及瞬间过目不忘、驾驭把控对象的动手能力,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神态、姿态、动态,从而以肯定自如的线条,似记录、似表现,甚至以默记背写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不光铅笔、木炭,杜滋龄还擅长使转毛笔,充分施展其笔的性能和墨的变化。虽然是从属于习作意义的速写,但在画面处理中,杜滋龄善于发挥传神写照的能力,进行不同人物的形象摹写,多人物组合的形式构成、动物的形态描绘,以及主次取弃、虚实概括处理等。这些优长是作者长期自我训练中的经验总和,以及技术语言、造型能力由生而熟、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他的大量人物写生、速写,在对象形象特征、表情特征、性格特征,尤其是人物眼睛、眼神的捕捉上见其功力。这些特点、优长一直贯穿到他后来一系列的人物画创作中。如果说,速写更多地得之于丰富的生活,多彩的人物原型,作为提升技艺理法的媒介,那么类似于命题创作的连环画、插图的实践,则更提供给了他想象、设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姿态变化组合以及相关环境要素)自由发挥以及综合训练的空间,这为他后来的独幅画创作蕴蓄了完备充实的有利条件。虽然他早期的人物画创作从构思立意到图式构成,受当时代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社会世情语境的影响,但在技术上已达到了结构一幅完整作品的良好水平。幸运的杜滋龄生逢其时,还是赶上了国家拨乱反正、加快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
杜滋龄《灯节社火迎新春》中国画183cm×145cm 2008年
由技及道 笔墨蒙养
应该说,1979年能够以同等学力入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师从导师李震坚先生,是命运带给了像杜滋龄这样一批当年有能力却苦于没有专门学习条件,创作实践能力强却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训练的有为从业者一次极好且至关重要的机会。对杜滋龄而言,他不缺生活,不缺艺术创造力,缺的是深入严谨的人物塑造表现以及人体解剖结构原理的补课训练,缺的是学习理解向以注重明清文人画水墨技艺传承的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深度研究。与从未上过专业科班的大家黄胄一样,杜滋龄需要在写实造型和掌握以写意花鸟画技法表现人物两个方向上下功夫,既有的习惯需要改变,需要从对笔墨到技术语言的浙派特点、特色进行深入的研习,研习浙派艺术的经典,研究导师,研究他人,研究自身。有着西画根底的导师李震坚先生,不光造型精准,线、色、笔墨功力也十分了得。两年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饱满,白天是大量的课堂静态写生,从肖像、半身、全身到人体写生,从线条构成到笔法、墨法、色法的大运动量基本训练;课余时间图书馆大量中外艺术画册、技法图书的阅读浏览;晚上自习临摹历代经典的山水、花鸟作品和书法名帖,这让来自北方,历来重视点、线、勾皴的杜滋龄很快上手,并逐步领会了浙派笔墨演绎的多种技法以及抽象表现的丰富意蕴。通过大量的课堂训练,解决了速写难以深入描绘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的问题,实现了北方山水画技法和南方花鸟画技法之间异同互补的意义认知,并且通过具体实践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杜滋龄《版纳晨曦》中国画 163cm×125cm 2009 年
近现代以来,笔、墨二字几乎约定俗成地涵盖了中国画全部要义。研习中国画,欲求真谛,笔墨是个无法回避的直接课题。变化万端的笔墨之所以为历代名家高手如此看重,皆因笔墨修炼和作品的笔墨表现,能够折射出画家的学养、素养和综合修养,并追随画家的性情禀赋和审美取向生发出无穷造化。杜滋龄对笔墨予取予求,作品中运线劲挺流畅,具行书意趣,用墨虚实浓淡、拙重轻灵兼得草书及诸体气象。1980年,在跟随导师同往云南瑞丽的傣族地区采风写生中,杜滋龄既感受了祖国大地之辽阔,南北地域和多民族文化之丰饶多彩,又使心胸视野豁然开朗,兴奋欣喜的同时,雨露充沛、阳光明艳的南方民族习俗景物,通过笔墨色彩一一入得他的画面来。他在写生作业中,充分体现了两年学习研究的心得与成果,由速写中线形的酣畅淋漓到习作、创作中运线的顿挫有致,色墨兼融的饱满浓重到风格悄然发生变化。杜滋龄笔下的人物,既有浓郁的生活在场气息,又依凭对造型的熟谙和写意画借助水与墨的自然渗化濡染,使作品产生了摄人眼目的视觉效果。紧张的学习时间除去毕业创作和论文撰写,实际上真正用力于勤的不过一年半,但师生、同学间的教学相长、心得交流,使杜滋龄深入理解了笔墨的意义和无限可能性,并创作了《闽南少女》《傣族老人》,“含刚健于婀娜”的《侗乡三月》,以及一批水墨山水写生,如《家家都在画屏》等……
杜滋龄《版纳晨曦》中国画 163cm×125cm 2009 年
南冶北铸 蓄灵归朴
1981年秋,学成北归的杜滋龄回到出版社,并担任了专业骨干职务,《迎春花》专业季刊主编和画册编辑室主任。这让他进一步拓展了学术视野,可以适时了解、撷选、发表出版海内外中国画界的学术动态和最新艺术创作成果。同时作为画家的杜滋龄,也开启了他人物画创作生涯的旺盛期,进而逐步形成了杜氏风格的水墨写意人物画艺术。泽库写生归来,创作了《青藏高原老人》《草原青年》《搓羊毛的姑娘》,以及之后的《高原风雪》《帕米尔的初雪》;出版画集和写生作品选,插图《盐丁儿》,连环画《铁木前传》先后获奖;出访巴基斯坦归来,一系列异国人物风情作品应时而生,《边陲夜雨》《风雪行》《高原暮色》相继入展、出版面世。
是时,国内经过思想解放,正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趋活跃,大量的欧美文化艺术思潮和当代艺术成果被介绍到国内。处于盛年、业绩卓然的杜滋龄,既主掌专业平台,又眼观尽揽八面来风。在开放的年代,中国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当下,如何做出个人的学术判断,规划自身艺术的发展路向,是杜滋龄需要审慎做出选择的课题。作为中国画家,继承传统是必要、必须的,而变革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文化立场、思想理念、艺术价值取向的根扎在哪里,如何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决定他后来几十年艺术创作道路的指向。传统是具体的,其体现在形而下的方法、技艺和程式;传统又是抽象的,它关乎民族文化特质、人文理想和美学精神。作为以图式呈现的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写意画,中国笔墨特性的鲜明特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杜滋龄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人物画的时代转型与现代化既在形式构成、物象造型方面,也在笔墨语言的表现方式方面。他在人物画创作的线构成以及水与墨的运用上,采用了更为纯化(即造型的简约化和笔墨的单纯化)的手法,尽可能发挥中国纸与中国墨精妙相融的文化特性,服务于“形具而神生”(荀子语)的人物形象与笔墨塑形,形成了那一代艺术家共同秉持的现实主义艺术理想的作品风貌。
杜滋龄《帕米尔风情》中国画 96cm×115cm 2007年
如果说早期的自学加转益多师,底定了杜滋龄虽未得入科班,但同样解决了“形”的基础问题,而在浙江美院的两年研究生学习,令其熟练掌握了浙派空灵简淡和水晕墨章的艺术秘奥。那么,回归到生长于斯的北方地域文化氛围中,讲求趣韵变化的审美取向自然会逐步回归对浑厚华滋品位的下意识追求。但是这段学习经历却直接关涉到杜滋龄的审美眼力和由灵返朴的某种理念上的升华。“非不为,而是知能为而不为”“非不能,而是知晓能而弃能”,此时的“为”和“能”是一种更高一级境界的识见和主导理念,这在他的《草原之晨》《太行老农》《山东老汉》等肖像画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北方山水画的皴擦技法追求苍劲、强悍、厚重特质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干湿互补、浓淡相宜的浙派人物画技法,形成了异地血缘交混的独特效果。但又与北方画家惯常的表现方法不同,雄健浑莽之中蕴含了南方技艺的俊逸温润。此后一段时期的作品中,既有如《叨羊赛》中的浑厚,又有《藏族老妈妈》《苗族老妇》《阳光普照和谐草原》《牧场之冬》等的南北画风兼融,还有如《母爱》《春风吹绿高原地》《金色的阳光下》《喀什噶尔的素描》《草原的小卓玛》《雪域藏女》《骆驼祥子剧中人物》这样浙派水墨写意一气呵成、韵趣十足的作品,杜滋龄也因此确立起了其个人的艺术风貌和学术形象。
杜滋龄《晨曲》中国画 145cm×185cm 2012年
蕴丰寓醇 穷神达变
实践表明,就技巧而言,经过刻苦努力,大多数艺术家都能达到较好的水准和相应的成熟度。但是再要往上提升,靠的是学养、素养、修养的深度积累。杜滋龄的艺术作品除了造型生动、笔墨精妙之外,是作品的内涵、趣味、格调与一般画家拉开了距离。无论是单个人物,还是多人物组合与环境背景相衬,包括大片的留白,他都刻意营造某种诗化意境,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和书写性。例如有意将人物置放在高原的阳光下,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图式结构,或者有意识拉开画面中人与景的主次虚实、简繁、疏密的对比,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设色不多,但都用在紧要之处、主要人物之上,以呈现美好的人物形象、美好的空间环境,烘托向真、向善、向美的作品气息与视觉氛围。尤其是表现高原藏族同胞题材,杜滋龄十分在意作品的取意、表意和写意形式,在意笔下人物的神态,特别是眼神,而其余部分则是简洁概括的阔笔挥写,意到笔未必到,呈现出形式与技法语言的高度和谐整体。尽管作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结构造型的手段是线、表现物象景色的语言是墨,人物对象来自生活中的原型,甚或是日常习见的风俗细节,杜滋龄都精心设计配置,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咬合”和技巧的整合,更为重要的是,作品背后充溢了作者的所喜所爱和情感投注,而这一切,都得于杜滋龄作为画家的文化底蕴、理想情怀。
杜滋龄《旦知拉毛》中国画 60cm×49cm 2016年
杜滋龄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速写或近似于速写的水墨形式、自然情态下人物的生活类作品;第二类是具有明确主题内容的独幅画创作或系列作品;第三类是介乎习作与创作之间的肖像类、人物画作品,还有大量的水墨速写和山水写生习作,包括各类小品。在这些作品中,杜滋龄或注重形象摹写描绘;或着力于主题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完整性;或在意笔墨技巧的多样表现性。但概而言之,体现的则是经过数十年的修为,杜滋龄的水墨人物画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和学术水平高度及其人文关怀精神。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似乎乐此不疲地追索着艺术的纯粹之美、笔墨语言的奇幻变化以及生活的宝贵赐予,并且借助作品吟诵着心中的向美之歌,直至他病重再也无法驱使锥管的那一刻。诚如薛永年先生为之撰文中所言,“对于现代中国画家而言,一是人品修养,二是传统修养,三是跨界修养。人品修养关乎人文情怀、艺术个性与艺术境界,传统修养关乎中国画的文化积淀与民族特色,跨界修养关乎知识结构的更新与中国画走向现代。在同辈画家中,杜滋龄属于修养全面的画家”。杜滋龄从早年多画种的自习研修,到对中华文化经典的广泛涉猎,到眼界宽阔、善于有鉴别、有选择地吸收采纳中外各国的艺术精华,到立定中国绘画传统的根脉和现代中国文化立场,锲而不舍地走出了一条属于他特有的修行之路。
笔者与杜滋龄曾同为恢复高考后入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前后届的研究生学友。彼时,我与同窗吴永良和李震坚先生的弟子刘国辉、杜滋龄、王涛、佟振国学习交往颇密切。我与杜滋龄有相似的人生、从学经历,在专业上也有不少共同的理想追求。20世纪90年代末调京工作,与在天津的杜滋龄因工作、创作多有交集,时常在各种会议、活动上得遇,也时常能看到他的新业绩、新成果,并为之高兴。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其所思所想,学问、才华、技艺、情怀本相一致。艺术作为精神性创造劳动,其作品既为成果、成就,亦为精神财富,存诸史册,化育后人。从艺如登临,岁月如斯,如若天假其年,相信他的艺术将更臻极境,未料想离世匆忙,殊为惋惜,谨以此文纪念学友杜滋龄。
(文/冯远,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来源:《美术》杂志社)
画家简介
杜滋龄(1941—2023)著名画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1941年生于天津,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师从叶浅予、李震坚先生。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杜滋龄先生因病于2023年1月5日6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