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不是风景,山水是中国人的哲学,也是中国人的美学。中国人对山水的情愫,真不可一言以尽。一千多年来,那么多山水画家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纸上的山水,让我们的精神得以观照,让我们的心魂得以慰藉,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圆满,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创造。
画家李学明以人物画立身,他是传统写意人物画衣钵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又是人物画达于文人画“心象”的推动者和创造者。李学明对传统写意人物画或者说文人画的贡献不用多说。我想说的是他的山水画。
梳理李学明的山水有着清晰的来路。他的山水承接的是宋元山水精神。沿着山水画的历史流向,往下涉及明人渐江、石涛,再后来,是近人齐白石、傅抱石,走的是正脉,强调的是性灵,亦有新的设想。从图式上看,李学明对马远、夏圭、黄公望、倪瓒采取的是“变”,对渐江、石涛、齐白石、傅抱石采取的是“融”,通过书法用笔让他们的山水精神得以化合。李学明的书法取法传统,对八大、董其昌行书、楷书,对金冬心“漆书”、齐白石篆书下过苦功,对书法天然的的敏感,让他在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融诸家于一体,具备了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书法的独特性,李学明以书入画时,体现的是“骨法用笔”,放手直取,又十分肯定,不激不厉,抑扬顿挫,浓淡轻重,一根线具备丰富的信息。这样的用笔方式,一改马远、夏圭、渐江气息之冷峻峭拔为平淡冲和,这份平淡冲和里分明又接近释家的圆融。李学明的笔墨在关注文人气、书卷气的同时,将生活气、烟火气纳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来,这让他的山水既文气又有生活气,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有意境,又有意趣,容易与观者共情。这需要方方面面的转换。这样的转换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不仅仅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流派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上的转换。
同时,他也从传统青绿山水、敦煌壁画中汲取关于色彩的灵感,实现了水墨与色彩的有机化合。他的山水,不冷,不热,不远,不近,不呆,不滞,不遗世独立,不玄奥晦涩,更不飞扬跋扈让人望而却步。而是让人亲近。这是李学明对待传统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擅于从生活中发现山水之大美,顿悟天地宇宙的活泼本相,别人眼里熟视无睹的事物,他往往能发现其中天机。地上的影、雨中的云、墙上的屋漏痕、甚至屋宇阴暗处的那些霉斑,都是那样神秘,它们蕴藏着无穷的山水玄机,充满艺术的诱惑,越往深里看,画意就越强烈。这不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又是什么呢?宗炳说,山水的终极旨归是“澄怀观道”,“道”在哪里?孔子说:道不远人。对于真正敏感的人来说,日常事物无不蕴含着意外之想、万千别趣,天地对人的启发无时不刻不在你的身边发生,这要看你那颗心是否真正融入天地之道。只要你真正融入了,合拍了,同频共振了,你也就发现了。
李学明深爱山水,他不仅居于山中,每日里亲近林泉,更是向往每一座山。千佛山、鹊山、华不注……泉城有名没名的山无不留下了他的足迹,天下许多名山他也都怡然登临,有的山是一次又一次地“复登临”。拿泰山来说,李学明一次次地登临,反反复复地画。对待山河,尤其是泰山,他是心存敬畏的,那是一种彻底宾服、无限崇拜的敬畏。他也专门为画泰山画出了一本画集、举办了一次展览,名曰:瞻岱记。前些年出版的画集《我从岭南走过》也是从人物画到山水画转型的探索。现在,他则一门心思地投入到山水中去了。揽山水而自照,以自照照山水,体现着那样一颗拳拳之心、赤子之心。山水,不只是可以安顿肉身和心灵的时空,更是神一样的庞然存在。不仅仅可供隐居避世,更可以修身修心完善人格。山水不只是传统文人士大夫消极避世的所在,更是完善人格提升境界观照宇宙万物更好地修炼生命的所在。时代发展使然,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加开阔,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不解放怀抱,何以有新的山水出现?山水在这个时代里何以感人?
壮游可以养笔底浩然气。壮游的过程就是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过程,就是徐渭行走齐、鲁、燕、赵颐养心胸的过程。山川林木,巧云烟霞,淑雨明雪,皆自然之秀、造化之功,面对面写生固然能有所得,但当你用双脚丈量山河,沉浸式体察世间万千山水大美之后,你的笔底幻化出来的狂态与意境绝非面对面写生所能比拟的。对独特的山水画而言,与其说“心造”的力量充满着某种神秘性,毋宁说那是山河这个庞然的生命活体在相看两不厌的观照中悄无声息地赋予你以顿悟或渐悟。此乃人为,更是神助,是人力与天力的共同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李学明的山水画得人物画艺术实践经验观照,更有别样的“情”与“势”。在他山水中,曾经作为画面主体的人物被推到山水远处,成为点景,但人物的造型、动作、情态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了一种远意。拉开距离后的人物,似远还近,似无还有,那是一种恍惚的确定、朦胧的真实,那是一种更加传神的意外之境,更让人遐想。同时,山水之“势”也彰显了出来,藉此,山水也更加生动多情。放在艺术规律中看,此是山水与人物相得益彰的缘故,激活了山水与人之间的内在文化关系,拓展了山水的“活”性,在天地的大背景下,山水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融一了,山水成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存在,人物因山水而深沉,山水因人物而生动。这一动一静,更观照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哲学关系。
三年疫情,隔绝了人们对山水的亲近。一朝解脱,李学明就在盛夏时节悠游天南地北多处林泉:泰山、黄山、太行山、蒙山……无论名山野山,他都乐滋滋地沉浸其中。归来后,积稿盈箧,没日没夜地画,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画,依旧灵感汩汩不息,享受着那挥洒不尽的快意。壮游,这是一种通过脚力进行的沉浸式的行走体验,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地促进了人对山水画的理解,再结合李学明对山水经典的临摹实践和平日里“卧游”的习惯,就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感受。我们果然看见了不一样的山水。那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印象。熟悉的是,他的图式、介质、文化背景,陌生的是他的语言有新的调性出现,人事活动的痕迹被放大,人的温度得以强调。与传统山水相比,山水与人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内在关系变化,既没有弱化山水的主体性,又改变了人在山水中的陪衬性,山水有生命,人也有生命,山水有精神,人也有精神,山水与人的关系是并行的,是互相欣赏、互相接纳、互相成全的。这样的山水,既有尘外之致,又有生活气息,既能催生观者超然的山水之想,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与观者没有“隔”。这语言体现在他的用笔上、笔墨里,根本却在他的心境里。昔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物语皆为情语”,按照我们的文化逻辑推理,何尝不是“一切情语皆为心语”?你心里生长着什么,你的笔墨里就生长着什么。看似很玄,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所谓“心手两畅”是也。善于遵循规律的古人已给出了答案。对待山水,或者说对待一切艺术,没有一颗纯净的、敏感的心是不可能真正窥见艺术天机的。同样,你只有真正崇拜山水,亲近山水,悠游山水,融入山水,与山水万物齐一,在山水化掉,你的笔墨才是活泼、感人的。
有事无事,我常常走到山里去。不管什么季节,不管什么天气,也不管什么样的山,只要是山,我就欢喜。我常常问自己,为何一到山中,我就幸福,我无所依傍的心魂就安顿了下来?到山里去,越深越好,越深越妙,越深越有别样的丘壑烟霞让你看见,越深越有宇宙洪荒让你触摸,越深越能体会到天地与我这个肉身之间的隐秘关系。到山里去,你看见的其实不只是山,你看见的是天地,看见的是万物,看见的是生命的本相,看见的是你自己。你因宇宙无极而感喟、而崇拜,却不因人生如寄而落寞、而悲伤。这是李学明的山水给我的启发。
(文/大凤,2023年10月10日于石头小记草堂)
(请手机横屏欣赏)
(来源:日照书画文化)
画家简介
李学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作品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军第九届美展、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第二届全国名家邀请展、全国三百家画展、第二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等全国性展览,曾举办“文心禅境——李学明水墨人物画展”等个展。作品曾获“山东人物画大展”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沂蒙丰碑》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著有《李学明画集》《从山林到庭院》《李学明人物画新作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李学明人物作品精选》《李学明踏雪寻梅卷》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