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0-16 10:01:27
听新闻


明强从山东威海到南海美院工作,似乎都能将海的色韵流转为艺术的丰润。

通过展品可以看出,他坚持研究的“海洋油画”呈现出极具感染力的流动瞬间,交叠的空间、流动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异样的空间维度及空间秩序,因为图景的“透明”生成了新的海洋空间语意。对我们来讲画面导致的恍惚语义自然是见仁见智的。再则,明强的绘画似如海的多变,画面中的具体所指显然不再重要,画家与大海之间默契的的对唔,才是作为创作个体的真切生命感验,也可谓艺术创作的本质。他不断尝试自我与自然、传统与当代之间获得某种平衡,或许其意义在于不确定的捕捉中获取不确定的海洋意象,而非确定的图像本身的意义。

工作与绘画创作对明强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常态的也是丰富的,是显形的也是深刻的,而海洋则是他用心用情表达精神世界言说的寄托。海明威的大海是坚强不屈的,海子面对大海是春暖花开,而明强的海是斑斓幻化的。

若说蓝色的海、金色的沙滩以及椰树是海南招牌的话,还有叫不上名字的水果,苍翠欲滴的植被,都应该是上苍对海南的馈赠。而明强的绘画则为南海岸增添了一份美好的记忆定格,透过他的绘画仿佛听到了海的呼吸,闻到了诸多种水果的味道……甚至可以窥探神秘的海洋深处,发现充满更多可能性的地方。等等这些都缘于他画面中的不俗不庸。

海之于你我必然是一道看不够的风景。

(文/杨大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

——汪明强“海洋油画”印象

在海南这个四面环海的岛上,自然见过不少画家画海,打动人的也很多,海从汹涌澎湃到安宁静谧的各种形态、渔民的生存状况、渔船的象征意味……但大抵都是写实或印象派风格的,“观海”的意味较浓。直至有一天,站在汪明强的大幅油画前,感觉海风强劲、海浪奔涌,扑面而来,完全将自己包裹……

会有人讲这个表述不准确,汪明强的画其实并不给人“惊涛拍岸”的具象体验,甚至都不是人们常说的“一片蔚蓝”,蓝色在他的画中仅仅是斑斓色彩中的一种,而他的画总体上是平面化的,并无“超级现实”那样的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其效果照理是“间离”的。

这些都对,但我还是要说汪明强笔下的海洋,很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大海。不妨也代汪明强发声:“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

我坚信汪明强具有这样的抱负,他也一步步靠近了这样的目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汪明强也是从写实起步,但好学深思的他也从汉画像、敦煌壁画等汲取养料,在特劳蒂写意油画班上对欧美现代主义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长期在山东威海从艺,对这一地区从古代齐国起悠长的海洋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09年的《海色斑斓系列》取得突破一鸣惊人后,善于做学术思考的他又于2015年提出了“海洋油画”的新概念,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还办起了《海洋美术研究》期刊,有了一支规模可观的创作和理论队伍。

但“不安分”的他在接近花甲之年又一次挑战自己,他来到了海南,这个海洋战略重镇、热带海洋气息浓郁、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最大海洋省,让人想起庄子里那只从北溟“怒而飞”向南溟的鲲鹏。

汪明强具有这样的气质,他的成长历程也有“海纳百川”的特质:中西艺术,写实写意抽象,海洋陆地,绘画音乐……他追求“混搭”。

但不是拼凑,喜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的汪明强拿起画笔,就如同挥舞指挥棒,总能将看似杂乱的海景、渔船、渔网、渔民、云霞、海边植物、礁石、都市、浴场、游客等等“编织”进激情洋溢、色彩斑斓同时又井然有序、形式优美的画面中。在他的笔下,无论恣意游走的线条,还是缤纷绚烂的色彩,都有着音乐的和谐和舞蹈的律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汪明强的“海洋油画”应该是从精神气象上去把握大海,将海洋的生态与人文气息强有力地推到了观者的眼前吧!

值得一提的是,汪明强并不是只画海洋的“主题性”画家,他的《画室系列》、《大教堂系列》等等,都体现出他对生活多维度的观察。同样,他的“海洋油画”里,也有着生命活力和生活丰富样态的呈现。

来到海南的汪明强,面对更加开阔的热带海洋,更加多姿多彩的热带地区生活形态,其画作格外激荡。或许对海南地区海洋民俗及海岛渔民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新的“增长点”在此?

我由衷地喜欢这个据说放着贝多芬《英雄》《命运》或《欢乐颂》在大海之畔写生的画家,喜欢他能将渔港喧闹热烈、烟火气的氛围和交响乐高雅复杂的音乐织体在画面上融为一体的独特气质,当然也喜欢他作为海南文艺界的一个“新人”,在南海美术学院院长及省美协当代绘画艺委会主任上的担当——在短短两年内已举办三次个展及多次群展,还通过《海洋美术研究》杂志推广“海洋美术”概念。这种热情是热带的,这种胸怀是大海的。

在这个海岛上,海洋文学、海洋音乐已颇具气象,从汪明强等人身上,我们也看到海洋美术同样大有可为。无论其人其画,那种自由、包容、进取、开放、多彩的面目,都是海洋文化该有的样子。

因为,海在那里!

(文/马良,海南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热烈与冷寂之间——汪明强的海洋绘画

海洋文化孕育了海洋绘画,海洋绘画反哺了海洋文化。

作为中国当代海洋画派的领军人物,汪明强教授一直在探索中国本土化的海洋绘画语言和精神内涵。

他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现代风景画家,其绘画一如其人:纯粹。当代画家王克举和闫平曾赞誉汪明强是一个“单纯的人”。在长期浸染于海洋文化后,汪明强的心境如海一般澄明,他试图用手中的画笔去表现他所理解的海洋。

汪明强曾工作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后来又前往海南省南海美术学院任教,他的海洋绘画创作面对的是不同地域的海,此外,他也遍访并写生中外海洋。多年来,他心头始终萦绕的艺术创作问题即:怎样寻找契合自己的海洋绘画图式?最终,他从对海的直观中把握印象;从传统汉画中借鉴形式;从中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审美现代性的融撞中展开思考,并走出了一条独创性的海洋绘画之路。

汪明强的海洋绘画多描绘海岸景致,对象主要包括海港、渔村、渔船、渔民和现代游客,与擅长表现崇高海景的英国画家透纳相比,汪明强更愿意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再现精微,但这种精微并非对细节的写实性图绘,而是从经常被人们忽视的视角出发,去传达海洋的气息。

在西方美术史中,许多欧洲国家都藏有大量的海洋题材绘画,其根源来自于海洋文明。例如,行走在欧洲很多知名博物馆与贵族庄园中,人们常常会看到18世纪意大利风景画家卡纳莱托描绘的威尼斯风光,在天光云影的明亮色映衬下,威尼斯的建筑和船只都显得分外迷人,卡纳莱托的威尼斯风景画吸引了更多人前往威尼斯旅行,同时,拥有卡纳莱托的威尼斯水景画也成为一种富裕和闲暇身份的象征。

较之海洋文明,农业文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更倾向于去图绘男耕女织的田园社会,山水画的发达与此不无关联。基于对中西文明的比较,汪明强希望以海景画塑造中国的现代审美文化。他首先将目光转向独立风景的海岸。在图17中,透过蓝、绿、紫与半透明的色彩交织,船只隐约可辨,这种迅疾流畅的用笔显得非常即兴,似乎是印象主义手法的再现,在画家一幅名为《午后外墩村》的作品中,人们甚至可以看到莫奈《阿让特伊游船》的影子,两幅作品中船只的形体坚实,色彩明亮,区别在于,汪明强所画的船只尤显色彩斑斓,他并不强调印象主义所追求的外光真实,而是希望用现代主义的形和色去谱写海港的奏鸣曲。可以看到,以“船”这一物象为主体,汪明强还描绘了《外墩印象之一》《印象之三》图50、图100、 图114等作品,这些作品中仍然包含印象主义的手法,但形体却被几何线条分割成不同的色块,以图114为例,画家以硬笔、刮刀在画面上留下制作的痕迹,让人们在观读物象轮廓的时候,重新认识绘画本体。

画什么?怎样画?为何画?这是古典主义绘画走向现代主义绘画的三部曲。早年师从杨松林、王力克等画家的汪明强曾受过严谨的古典主义绘画训练,他在1989年就以作品《钢琴前的号手》获得山东省青年美术家作品二等奖。但他并不满足于对伦勃朗等老大师的模仿,而是希望从古典走向现代。

他在海景画中选择表现海与船,这是很多海洋画家创作对象中的主体。船有多重隐喻,它是古老的交通工具,渔船是渔民们赖此谋生的工具,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的发明让火轮船日渐取代昔日的帆船,成为现代化之物。透纳、莫奈、马奈等人都曾描绘过大量的舰船和游船。

然而,汪明强却对渔船情有独钟,没有宏大叙事的舰船,没有豪华壮观的游船,只是一些停靠在渔港或浅水中的小渔船,却饱含温情与闲适。在画面上留下人工制作的刻画痕迹后,画家通过光、色、线、肌理叠构的“绘画性”告诉观者:这不是“船”,而是“画”。如果将此与玛格丽特的绘画“这不是一只烟斗”相比,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恰恰是画家想要传达的画旨,绘画离不开形式,这也是一种艺术语言的机锋所在。

伴随着渔港和渔船,汪明强画中真正的主体开始浮现:人物,尤其是女性。在《渔获》《外墩印象二》《休憩》《岸边》等作品中,画家描绘了戴着渔民帽、身穿捕渔衣的女性劳作者,她们或整理渔网、或收拾捕鱼,除了脸部的轮廓色彩,人物具体的身体形态多被概括,画家求意不求形,并不在乎写实主义的再现。于是,同前面所叙的船一样,渔家女也定格在一种日常的抒情画面中。渔港和渔民成为汪明强对海港人的热情赞美,渔家女的脸庞、劳作的身形一一出现在观者的面前。

汪明强创作的渔家女形象为其海洋绘画创作掀开了新的篇章。他用优美简约的渔家女脸形向这些勤劳的女性工作者致敬。在重溯西方艺术史中的劳作者图像后,汪明强发现,无论是米勒的《拾穗者》还是古斯塔夫·库尔贝的《碎石工》,画中人物的面部形象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身份遮蔽,也是现实主义对社会的批判。于是,汪明强专门勾勒出渔家女的面庞,并以渔民帽作为渔家女的一个显性符号而反复图绘,直到他转向下一个目标—摩登女郎。

深入观读汪明强的海洋绘画,可以看到,摩登女郎是其画面中的另一重要创作对象,她们同样带着大檐帽,却与劳作的渔家女形成鲜明对比,她们衣着摩登、涂抹红唇,穿着高跟鞋,或手持红酒、或抚狗为乐,丰乳肥臀、眼神魅惑。

这正是汪明强看到并展示出的女性两种面向和两种景观,分别象征着古典型的劳作与现代性的休闲。那些在海边赤脚劳作的渔家女,以及同样在海边休闲的、戴着遮阳帽、身穿高跟鞋的摩登女,构成了海岸边的现代化景观社会。图55、56、59、80、121、122中均可以看到这种艳丽的东方女性,她们侧目向外,眼神空洞、情绪感伤。画家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渔家女对应着纺织女的形象,精神荒芜的摩登女则是对感怀时世的宫苑女的替代。

通过表现这些女性形象,汪明强对现代性文明的危机予以批判。何谓现代性?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向往回到田园牧歌的时代,渴望在宁静蔚蓝的海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于是,汪明强以理想主义的手法将人们渴求的生活图景表现在观者面前:静谧的港湾与恬适的渔家生活;但同时,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他,又用画笔揭露和批判了色彩斑斓之后的浮华和虚无。

在《早安》《盼》《心佛》等作品画面上,独立之眼凝望着画面外的观者,它究竟代表着迷惘而失落的现代人,还是画中女性延伸的欲望挑逗?观者自有答案。

在图31、39、99、119、120、126等画作中,佛像出现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他们垂首闭目、色泽黝黑,与色彩艳丽的女性之间形成一股张力,从审美角度诠释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汪明强以用色见长,他的海洋绘画五彩斑斓、意象万千,并造就了其强烈抒情性的“海洋意象”。他将汉画中的线、印象主义的色和古典主义的材料运用相结合,创造了多视角的视觉空间。

但他并不想进行简单的语义叙事和空间游戏。

他打破形与色的束缚,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描绘海的多样性。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在图写海洋绘画热烈和冷寂之间,画家奔向了表现的自由。

这或是海洋文明的深处。

(文/赵成清,美术评论家


作品展示: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梦忆》30 × 40cm

宠物一词能让人联想到什么?在作者的眼中,女人、绳索、猫狗这些都是与宠物相关的“要素”。以绳索般交织的线条贯穿起“女人”与“狗”这两种意象,正视观者的忠诚的狗与侧脸审视观者的女人使人从这一日常相处模式中产生一些思考,背景中斑驳的色彩使人联想到某个慵懒的午后。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梦游序曲之二》30 × 40cm

什么能够代表海岛明媚的上午?被阳光照射的绿植、远远退去的云朵、风中海星的味道、穿白色T恤捡拾贝壳的女人、远处撒网的渔夫就是作者的答案。作者试图通过画面描绘一种特定时间段内的感受,从眼前捕捉到的瞬息万变的景致中捕捉到了一种不变的明媚感觉。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收获时节》30 × 40cm

贩鱼的女人系列是作者汪明强教授来到海南一年有余,深入到海岛生活中体察、深入到码头渔村对景写生而凝结成的宝贵画面。画面用热情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色彩以及律动的线条勾勒出海岛最质朴的生活场景,似曾相识的色彩、似像非像的渔女穿着和贩鱼的场景,勾起了人们对于海岛的全部记忆。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梦忆之二》30 × 40cm

夜晚进行的谈话是特别的。在交谈中,人们总能伴着夜晚氤氲的色调在脑海中浮现出许多似有而无的形象碎片。在画面中,这些碎片形成了一组组非常有意味的叠加和并置,仿佛在赋予这些闲散的谈话以意义。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蓝色梦幻序曲》30 × 40cm

探索了一种绘制的新方式,作者在作品中将物象的色彩、质感与形象、轮廓高度剥离,通过先制作底色与肌理,再在抽象的色块中找寻写意的轮廓的方式来实现一种画面叙事的表达。《缤纷的世界》虽然与人们期待的绚丽热闹的色彩有出入,但却通过色彩关系中的内在张力和构型的放松状态来达到另一种“缤纷”。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心佛二》50 x 80cm

通过该作品,作者试图表达一种现代的宗教观,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佛教、道教、基督教当中的辨识度较高的符号,通过构图安排将其串联在一个事件中,并提炼了能够代表这些不同宗教的色彩,通过色彩与色彩间的相容表达了一种态度。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萦绕之二》50 × 80cm

作者试图通过名以“萦绕”命名的画作找到一种氛围感,美女、美酒、氤氲的灯光都能够勾起人们萦绕心头的人和事件,作者通过明度较低的色块拼接引人沉浸在这种仿佛是夜生活的氛围中,一些不完整的特写、半身人像碎片化并置在一个画面中,仿佛是我们对昨晚经历的一种回忆。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冷寂》50 × 60cm

该画作试图表达一种情绪和状态。在色彩上,该画面以单色的明度变化和无彩色深浅变化来渲染了一种无边的清冷感。在这些色调当中,线条有时聚合成一些似是而非的人、事、物,有时离散成一些笔触的排列,体现出一种思绪的断续感。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势》107 × 178cm

该作品介乎于具象和抽象的临界点,以色彩为依据建构相对具象的形式,打破了具象形式对色彩表达的限制,实现了对抽象与具象概念的探讨。通过主体色和背景色的色彩对比、刮刀等笔触的排列来营造一种动势和力量。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外墩码头曲》300 x 150cm

将海风拂面的触觉感受转化成刮刀排列的笔触和肌理感,同时又穿插了一些破碎而连贯的飘动的旌旗、篷布,精妙的将海风的浮动转化为视觉语言。海风是有颜色的吗?当然有,海风的颜色在于它拂动的——海水的冷暖、船身的漆面、渔民朴素的穿着、市场上五颜六色的盛放生鲜的塑料袋。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梦幻春色一》60 x 60cm

春色是盎然的、是流动的,其中“裹携”着一些人、动物、花草,作者是感性的,通过画面呈现出春色的梦幻,仿佛能见得一种陶醉。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古镇码头印象》60 x 60cm

该化作使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画面中央色块的肌理感,配合有方向的笔触,仿佛呈现了海岛古镇因风和雨而留下的斑驳痕迹,作者在厚重的肌理感中用轻松的线条勾勒了一些鱼、船、镇民、码头日用品,以此表现在古迹之中存在的现代码头生活。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逐浪时代-外墩村四》100 x 120cm

作者用自己鲜明的形式语言风格挑战了群像绘画写实主义传统。画面在一些对海岛生活事物的概括中解决了群像绘画的丰富性问题,达到了一种“乱而不乱”的境界。虽然人物的面部特征都被概括而显得不那么具体,但是通过对海岛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物元素的组织和符号化展现,还是暗示出出海岛人民“逐浪”精神的风貌和主题。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午后外墩村一》50 × 70cm

该作品将午后时分外墩村渔民的生活状态限定在一个相对克制的表现主义风格的画面中。画面中有外墩村渔船的固有色以及固有色在海水中的倒影、强光照射下海水的深浅斑斓和暗处海水反在渔船上的环境光。用大胆的颜色和笔触将这些固有色、环境色、补色并置,以一种表现主义的视觉叙事手法呈现出午后外墩村渔民渔歇的场景。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绿色梦游曲》60 × 80cm

该作品在绿色中找到了一种与红色的和谐补色关系,通过找寻两个互补色中的细致的色相、明度变化构建了一种色彩秩序,配合上远处的山峰,让人能够想起蒙克的著名作品《日出》。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寻梦二》40 × 50cm

人们在梦境中对色彩的关注度是比较低的,因此作者在表现当中使用的了大量的灰色调,但又通过丰富细节在其中找到变化,使这些介乎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色块具备了一定的内容和叙事性,这种叙事需要调动观者的参与共同完成。作者在通过视觉化的语言努力追寻梦境中的情景。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心佛一》40 × 50cm

该画作表达了环境艺术领域的一个观点——人是环境中最重要的景观。该画作将人物肢体动作的片段以构成的手法打散重组,穿插在暗示景物的绿色色块中,营造出在寺庙景区游览的过程中的视觉感受。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秩序一》50 × 60cm

该作品是作者假借物象来进行形式探索的一种展现。作者试图在形状与形状之间、色块与色块间、笔触与笔触间构建一种关联,彼此能够形成视觉语言上的“对话”,从而形成一种秩序。这当中蕴含着平涂色块与肌理色块之间的对比、有含义的轮廓(人体轮廓剪影)与含义不清轮廓之间的对比、明亮的暖色与灰度冷色之间的对比等等。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秩序二》50 × 60cm

该作品用流畅而有意味的一系列色块以及一些明确的“身体符号”来展现作者对主题的主观经验和理解。画面中运用了大量间色和补色的对比来表现了早晨明媚欢快的气氛。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异色人间》40 x 50cm

作者通过浓重冷色表现了夜生活中的观感和体感,画面中依稀可见乐队驻唱、贝斯手、迷醉在音乐中的男女,配合着律动交织的运笔,铺陈着夜色中的迷离与不安。虽在同一片天空下,这些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色彩,故名曰“异色人间”。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思绪》50 × 60cm

该作品在人物半身肖像画的表达中找到了一种非常具有视觉表现力的表达路径。人物的情绪溢于纸面,相较于传统写实主义肖像画依靠象征主义的道具和氛围来暗示的含蓄表达,《思绪》显得更为外放,所有颜色的铺陈、形态的勾勒都是带有笔触和情绪的,并且与描绘相对克制的肖像头部产生了一定的对比和反差,“动静”之间,完成一种对人物思绪的视觉传达。

(来源:厄尔曼艺术空间

画家简介

汪明强“南海印迹” | 我不画海,我的画就是海

汪明强,1964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90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2001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硕士班,200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写意油画班学习,受教于意大利著名画家、罗马美术学院资深教授桑德罗·特劳迪先生。

现为:

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美术学院院长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海南省美协当代绘画艺委会主任

海口经济学院海洋艺术研究院院长

山东省美协当代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油画、粉画创作作品6件先后入选: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5件作品获省级一等奖。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一项,2005年主持策划中央电视台艺术教育热点论坛,主持策划半岛油画名家巡展,2016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国综合大学艺术评价体系建构"。主持策划2015、2017、2019年三届国际海洋油画学术高峰论坛及国际海洋油画展,并提出海洋油画新概念,不断倡导海洋油画研究与传播。2017年组织策划中国海洋油画与影像艺术法囯巴黎展,受到法国前总理拉法兰高度评价。海洋油画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大连、济南、青岛、烟台、苏州、威海等地,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等国家举办个展和联展。论文和作品150多篇(幅)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江苏画刊、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油画、文艺研究、中华文化画报、美术大观、东方艺术、艺术财经等专业核心杂志上。先后出版《海色斑斓——汪明强油画作品集》《当代美术家精品集——汪明强》《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家——汪明强》《海岸视象——汪明强油画艺术》入编《建国六十周年中国画坛六十家油画三十家作品集》,主编《半岛油画名家作品集》、《海洋美术研究》学术辑刊。部分作品先后被国内外艺术机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及私人收藏。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