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0-15 09:08:29
听新闻

以前,看过很多人画梨园,变了形的为多,表现剧目为多,看重的是笔墨和扮相的结合。而我更看重人的生存状态,感受一种职业的沉重和魅力。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梳头桌》68cmx68cm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投军別窑》50cmx50cm

大画有大画的特点,小画有小画的品性,好象都能驾驭自如才是艺术家该做的。现实中没有只画大画不画小画的人,只有只画小画不画大画的人。大画讲求大处落墨,大块面对比,讲求整体感和视觉冲击力。大画不是小品放大,更不是许多小品的拼凑。它在笔墨上不得不牺牲小画所偏重的细微变化。小画中津津乐道的“一笔见浓淡有枯湿”的趣味如溪流一般,美则美矣,一旦比较于海的波涌则显声细色微了。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大衣箱》68cmx68cm

踢球的人,把球玩转,像粘在身上,内行人说是“球性”好。画中国画的人该把毛笔玩转。比如练书法,其实并非仅仅让画中线条有力度有韵味,而是练就运用毛笔的熟练功夫。毛笔当提得起、摁得下,提起时笔尖出线若悬丝,不飘;摁下时笔肚拖底似车辙,不滞;笔锋的中、转、侧、逆,随意变化,不炸;墨色的浓淡枯湿,酌情收放,不烂;行笔的快慢轻重尽在掌控之中,且笔笔有力。笔意与形意结合得贴切精到,繁简有度,形神兼备。这样才算有了“笔性”这样一种功夫,这种功夫看得到偷不到,只能靠长期修炼。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探班小囡》68cmx68cm

用花鸟画的眼光看墨韵,用山水画的眼光看构成,用书法的眼光看用笔,用诗的眼光看意境,人物画就不会僵持在造型上。朋友说:也可用人物画的眼光看山水,用油画的眼光……。陈老莲、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陆俨少等一大堆老同志都在云端对我们冷笑。于是,我突然发现把自己限定在某个科目里是否有点迂腐。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彩头桌》68cmx68cm

众口一词地说绘事要创新。突然发现艺术这东西不是靠创新的意念成就的。只有在生活中有所感悟有所激动有所发泄有所表达,原有的手段又不能尽其力,于是,自然而然地探讨、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套路。只不过以前人们不很熟悉,所以有了新意。老想着创新只是求表,从内心出发才是正道。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西皮流水》68cmx68cm

生活积累往往会在艺术风格成熟之后被人淡忘。在艰难地守住风格和发展风格的同时,那些鲜活的激动人心的东西很容易慢慢流失。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锣鼓未起》68cmx68cm

浙派人物画的最大特点是表现社会、表现现实生活、表现劳动人民,并让艺术走进人民大众。画派人民性的特点导引画家把西方写实技术与中国画传统审美和笔墨语言相结合。老百姓容易接受写实的人物画,老百姓喜欢中国传统绘画。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名角扮相》68cmx68cm

浙派人物画的社会性特点和写实性特点在当时是全国一致的时代性特点,并非浙江独有。画派成就在浙江的最大原因则完全是浙江拥有深厚的中国书画传统。在浙江,中国书画艺术深入寻常百姓,且与学理性的书卷气息、创造型人文气质共同形成这个地域的重要文化特征。这种特异的社会文化根基确定了画派一开始就具有艺术发展的历史性高度。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配戏》68cmx68cm

对于传统,李可染说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个“传统”应该作为法度和审美模式来理解。从这种“传统”中打出来就有属于自己的新创造了。

陆俨少则说你还拘泥于古人,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学进去。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并蓄,自然生发,不断发展的。所以,被古人的法度绊住,只能说明还没有学到古人的精神,还需要继续“打进去”。这个进去不仅是画画,还有诗、书、印,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应该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陆俨少说的这个“传统”不仅是法度和审美模式,它应该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这种思维方法较为整体、辩证。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白龙套》68cmx68cm

有的墨汁胶质很重,不加水会拖不开,加了水在纸上很会跑,适于大面积冲墨出效果。墨汁没有颗粒感,不容易见笔,放一宿后会接近磨出来的墨。有的墨汁放一宿会发灰,人懒一点,让它灰,做复杂繁多的造型时很有意思。自己磨的墨颗粒细腻,很见笔,最好不要画笔路叠加较多的东西,发挥一笔到位,墨色新鲜的优点。自己做宿墨也很有味道。买来的宿墨、广告黑或墨膏,要么颗粒感特粗,要么泛蓝,不如自制的颜色纯正,颗粒粗细可调整。曾宓先生作画时,会一溜排开十多个墨瓶,他是制作各种墨品的高手,且能在画中应时应景混合运用至化境。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幕间》68cmx68cm

墨盆半年多没洗,每次新鲜墨加进去都积成了坑垢,画上的墨色却越来越变幻莫测,满布悬念,很有诱惑力。有一天把墨盆洗了,作画顿时平淡无味。于是发现有些事情上的勤快会葬送很多东西。

(文/池沙鸿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散场之后》68cmx68cm

本专集图文转自2009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笔墨叙事·池沙鸿作品集》

画家简介

池沙鸿 | 梨园故事(下)

池沙鸿,1956年生于杭州,祖籍台州。197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1982年毕业。现为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和其他全国展,获银奖三次,优秀奖多次。举办个人新作展览十余次。

[ 责任编辑:窦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