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0-12 09:58:10
听新闻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内蒙古书法家协会

内蒙古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

承办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康巴什区长润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学术指导:

内蒙古美术馆

协办单位:

内蒙古雅汇城市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座谈会:

2023年10月22日10:00(美术馆一楼)

展览时间:

2023年10月22日--11月5日(周二-周日 09:00-17:00)

展览地点:

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20号)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杨家伟展览前言

杨家伟是我的学生,他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后来到内蒙古从事书法教育工作,转眼已经三年了。三年来,他扎根塞上,情系高原,执教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书育人,搞创作,做学问,传书传道,多有收获。这个展览既是他的首次书法个展,又是他到内蒙古工作后的阶段性汇报。展品中有一件楷书作品,内容是他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时代表教师作的发言,我很赞赏其中的一句:“为了热爱而奋斗”。作为一位有追求有抱负的青年书法家,家伟目前正在为了热爱而努力奋斗着。

以我看,这种令杨家伟为之奋斗的“热爱”,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热爱书法这门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二是热爱内蒙古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三是热爱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职业。

出生于中原的杨家伟自少年起就从骨子里爱上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一直穷追不舍,精诚不灭,生死以之。正如他在《学书感言》中所述:“吾志学之年,钟情翰墨,金石篆籀,隶草真行,魂牵梦绕,心慕手追。及长,京师求学……遂访名师,涉今古,寻殷周遗迹,观秦砖汉瓦,赏魏晋风流,洞盛唐气象,品宋元雅韵,见明清神采。然触目横斜,情渐近逸少、元章,遂精心揣摩,追寻有年。”由于心之所向,梦之所求,家伟硕士、博士阶段的研究,均以书法专业为唯一选择。他因热爱而执著探索,深入研究,由表及里,探书道之奥秘,寻翰墨之精神;又注重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由技探道,技道并重,最终以真功实能面世。近年来,家伟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重大展览和学术研讨,在书法界已经不无影响。他为自己热爱的艺术而努力求索的实践渐为师辈同侪所注目和赞赏。

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取得博士学位的杨家伟主动选择了内蒙古高原之路,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他所热爱的书法注入了特殊的活力,也给了他全新的灵感和艺术创造力,让他可以自由开拓新的艺术空间,在绿草如茵、走马接天的环境中纵横呼吸,率意书写,吟出“长风万里催征鼓,建设英雄奏凯旋”,“妙手海天铺锦带,和风大漠降甘霖”的豪迈诗句。三年来,家伟得到内蒙古文联书协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深切关爱和着力栽培,在艺术前沿摸爬滚打,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更成为了这片神奇土地的新征服者和开拓者。今天身在内蒙古高原的杨家伟,已与内蒙古融为一体,展品中有一幅《此心安处》,借用苏轼“此心安处是故乡”之语,表达了就是这种视内蒙如故乡的切实感受。

教书育人是杨家伟深挚热爱的工作,他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就职后就有一个愿望:协助学校尽快创办书法本科专业。为此,家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适逢书法学科升级的机遇,教育部批准内蒙古师范大学招收书法本科班。第一届书法本科生近日入校,家伟的愿望在神奇土地上化为了现实。

杨家伟的书法展品,可谓篇幅众多,诸体兼善,大大小小,形式多样。虽说是第一次办个展,但家伟曾经在中国书协展览部工作多年,策展经验丰富,懂得怎样在视觉呈现上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展品从文本内容到表现形式传达的信息总量可谓繁多,我读后最突出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家伟在文本原作诗书合一的探索上向前跨了一步,二是家伟的书风有了不小的变化。展品中有大量的自作诗文,均有感而发,乍读朗朗上口,细品又妙趣横生。书法是可读可视的艺术,前些年的书坛,有强调可视忽略可读的倾向,故有识者提出“阅读书法”,中国书协也提出“艺文兼备”的标准,提倡书家书写自作诗文。但扭转风气,需要时间。今日之书家,能自作诗词者少。家伟作为新一代书家,自觉继承了老一辈书家诗书合一的优良传统,平时喜吟咏,常以新作相示。家伟又是研究古代书法题跋的专家,平时也喜为古今书法名作题跋。我曾读过他的诗词及题跋,诗词意境隽永,题跋言简意赅。此次展览较为集中地展示了他的自作诗文书法,诗书合璧,交相辉映,文本的原创性与书法的独特性彼此生发,我诗写我心,我书写我诗,难得地体现了双美俱、二难并的审美境界。

家伟博涉多优,对各种书体都下过功夫。在我以往的印象中,他以行草见长,曾醉心于明清大草,学倪鸿宝、王觉斯,笔走龙蛇,气象恢弘。到内蒙古以后,隶书占了作品大量的篇幅,下笔比以往添了许多深沉,点画也显得更为厚重宽博。他笔下的隶书作品,结体或端庄或恣肆,点画或粗犷或细劲,或取法汉简或追摹汉碑或心寄汉摩崖,似乎有意拉大隶书的开合度和张力,打破结体布局的匠气,风格偏于老辣或浑厚。我推想,这样的书风变化或许与环境有关,天苍野旷的边塞,霜气黯然的阴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铁马秋风的河源古道,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家伟,使他沉下心来,以如锥画沙之笔,挥写恢宏阔大之境。

第一次个展可视为进步的开端,作为曾经的老师,我为杨家伟所取得的初步成绩而高兴。更希望他继续为热爱而努力奋斗,由艺术高原登上艺术高峰。是为记。

(文/李一,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展览自序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情愿奔赴山海,陶然大漠孤烟。来内蒙古工作三年,这片沃土给了我无限的创作灵感,让我饱含深情地濡翰挥毫。胸中丘壑无今古,笔底烟霞自卷舒。在自然中感悟,在生活中汲取,发乎心性,形之笔墨。遂不揣浅陋,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本展名为“翰海阑干”,借唐代诗人岑参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之气象,此处意为笔墨氤氲,纵横交错,壮怀激烈,气象万千。自2007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学习,直至2020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入职内蒙古师大,一路有幸得遇诸多良师益友,虽历经雨雪风霜,仍庇我于安然,且得日新。我曾对学生说“为了热爱而奋斗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我将砥砺前行。

此次展览共展出我近两年创作的作品55件,大作品(六尺、八尺及以上)35件,小作品(四尺斗方以下)20件。展览作品中约有一半是自作诗词联赋,文墨交融,抒发怀抱;也有日常书写,信笔草草,率意无碍。还有一些是国展中的入展作品,如今重新书写,更有别样的感受。展览作品以隶书为主,兼及诸体。隶书上承吉金篆籀,下迄魏晋草楷,厚重、质朴、大气磅礴。此宗作品是对我近些年书法学习、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检验。 

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展览,督促我对书法本体现象、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通过大量的集中创作,提高我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认知,明确我努力的方向。更希望以此为契机,得到业界专家学者、同道师友的批评赐教。

(文/杨家伟,2023年7月31日于盛乐)

策展人语 


可读

——自作诗词、文质兼美:

有感而发、随兴而出,有内容、有深度,或忆旧时往事,或记工作游历,或抒学书感怀,或跋前贤师友……一件件作品的文本本身就是一幅幅精彩的阅读画面。

可看

——形制丰富、形式多元:

中堂、对联,斗方、扇面、手札、课稿并置,擘窠大字与蝇头小字共存,篆、隶、楷、行、草五体兼美。并且在纸张颜色、质地的选择上也颇为考究,五彩缤纷而百看不厌。

可品

——碑帖交融、独具风格:

以优秀的笔性广涉碑帖,深入经典,打通书体与风格之间的脉络。从中既能感受豪迈厚重的汉隶,又能体会遒劲爽利的“二王”……由此品味汲古出新而成自家风貌的创作路径。

(文/李宁、田熹晶、吴彧弓)


部分作品赏析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自作诗《秋日杂感》

隶书

 248cm×122cm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李一老师所赠拓片《浩然之气》题跋

隶书 行书

35cm×70cm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自作词《好事近》

草书

180cm×97cm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自作诗《早春闲居即景》

隶书

180cm×97cm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节录自作文《教师代表发言》

楷书

180cm×97cm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节临《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隶书 行书

126cm×67cm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自作诗《咏库布其沙漠三首》

行书

35cm×60cm

(来源:李一书屋)

书法家简介

“翰海阑干——杨家伟书法作品展”将于10月22日在内蒙古开展

杨家伟,1983年生于河南新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博士,导师李一先生。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学习学术委员会主任。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书法大展、“尚意东坡——中国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翰墨传承——2016中国美术馆学术提名展”等国家级展赛。编辑出版《绍兴米帖卷九》(湖北美术出版社)。论文《宗唐溯晋——复古视角下的元代士人法书鉴藏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华传统文化民生奖学金沈鹏民生奖学金优秀奖,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等杂志。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