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10-08 09:02:39
听新闻


李节平这一批以“乡野考察”为题的新作,我首先是在画册资料上看到的。虽然只是印刷图版,一种从内里迸发的魅力却已紧紧攫住人心。

这是一种睽违己久的力量。

源于生活,发乎内腑,达于真挚。艺术的力量确乎来自真情实感。在这批沉甸甸的作品的背后,是李节平所下四五年之久的工夫。其行踪遍及南岭广东的广袤乡野,攀山涉水,入寨进戶,与村民农夫打成一片。他走访了40多个乡镇、200余个村庄,行程超两万公里,由此所得数万张图片和数不清的速写、速记之类素材。也因此,这些作品的题材面很宽。由粤东北的土坯屋、南海湾的老渔村、珠三角的旧碉楼到岭南山乡水村的种种耕耘、劳作场景,尤其是众多人物的鲜活纪实形象,丰富得让人应接不暇。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雨水·远望,150cm×100cm,油画,2017年

按照李节平的方案,这样繁复众多的内容已被厘为“粤农百态”、“二十四节气”、“路过的风景”、“岭南丰歌”、“釆风随记”等几大版块,脉络大致是清晰的。应当说,这样的分类说不上很严谨。但它们至为直观地表明了李节平尽力以“不同语言方式来丰满”各个专题,这里留下了他“多视野多角度”的思考探索脚印。

下图请横屏欣赏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岭南丰歌,244cm×1464cm,壁画(油画、岩彩、金箔),2016-2018年

查看一下他这么些年沐雨栉风的轨迹图,多落在省际边缘线区域。套用以往常见的话语,或多属“老少边穷”之类的不发达地区。一般而言,不靠都市,未及开发,经济迟滞,民众的生活方式也远较城市人落后。而若从另一角度看,这样的地域则仍是天高地旷,山花野草,有旧居古村也见民风淳朴。这些,恰是当今都市人最为渴望的原生态人文景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神归属。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岭南丰歌(局部)

这五六十年来,写生、考察、“深入生活”是与画家紧密相连的几个词语。1954年张仃、李可染、罗铭的写生改变了中国画的路向,傅抱石率江苏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还有黄胄长年的西北风情写生等等,都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大事件。好些年了,艺术家下乡写生,画风光,画民俗,画乡村生活,这常见的做法已催生出不少好作品。诚然,人们也曾得见两个极端:“文革”中的工农兵被弄成了红光亮和高大全。近二三十年,又有画家把下层人渲染为愚钝麻木、痴呆丑陋或烧耗子取乐的现代智障者。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村口拜地神,60cm×80cm,油画,2018年

那末,在21世纪的新语境中,当下的艺术家应如何考察乡野,该怎样深入生活呢?李节平有着自己独到的观察。他认为,艺术决不可欠缺真实基础和诚实心态。而且,“这种态度既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艺术家以自身经历所创作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也不是60年代‘文革’期间的歌颂,亦不是改革开放后对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同情或淡漠,抑或是简单的叙事性风光与民俗再现。”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粤农百态,40cm×30cm,油画,2016年

显然,李节平是一个有思想的油画家。他清晰地意识到,所谓现实主义,所谓乡土,若不能关注当下农民生存与发展的深层问题,创作很可能流于表面猎奇的平庸。因为“画农民,其实是在画我们自己”。没有思想,创作将无所适从。他说,“我以为,在感知的基础上,思想的火花应该先于探索,先于构思,艺术家的精神和人文思想决定着艺术家作品的基本面貌”。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客家围屋,48cm×48cm,国画,2018年

他笔下的乡土,从人物到场景,由叙事而特写,自风俗至故实。作品中有繁忙的劳作,有疲惫和艰涩,也有丰收的欢乐,当代真实的田园诗是揉合了山歌、民谣以及劳动号子的。他的作品大都采用一种平视而非仰视或俯视的眼光,以平常心,以真诚的态度去接近凡人小事,去感知乡下人的内心。他不夸大不拔高。不是存心寻找现实的阴暗面,夸大那些确实存在的狭隘、破旧之类。也没有刻意为平凡的人事虚饰,为他们增添一圈让人生疑的光环。李节平作品着意突出的是平实、淳厚、质朴、勤劳、坚忍等,这是与土地连在一起的特质,其间蕴涵的人文情操和现实关怀精神才是核心。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粤农百态,40cm×30cm,色粉笔,2015年

这是李节平与人不同的最大区别。切入生活,贴近人心,带有泥土气息的喜怒哀乐,他希冀进入当代农民的精神世界,触碰到这个时代的变化脉搏与社会的行进脚步。这样纪录片式的真实,成为李节平这批作品最可贵的特色。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小夫妻,布面油画,190cm×160cm,2009年

让人很感意外的是,这些作品竟涉及多品种造型门类。除了他驾轻就熟的油画,还频繁采用了水墨、白描、版刻、雕塑、壁画、综合材料、实物装置等手段。在李节平看来,运用这种种综合的手法,有助于展开自己的构思与创作。而我则猜想,面对着生鲜、灵动的真实生活情景,一定是他感到这些油画之外的手段更为便捷更得心应手。当然,前提是他先前己然娴熟掌握这种种武艺,以至他认为比自己的老本行油画更见效。这样的底气,自是得益于他以往的从军履历。在那样特殊氛围中,他说几乎涉足全部美术品类,甚至在影视、话剧行当也颇有经验。很为难得的是,李节平的白描少见,但确实见出真工夫。他的水墨人物肖像画得精到且很具语言个性,即便放到水墨人物的单项赛事中也会拿到好名次。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小夫妻(局部)

李节平的主角色毕竟在油画。油画是大画种,按照靳尚谊先生的说法,当今油画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过其它画种。而中国油画如何走,是当代美术家回避不了的话题。前几年在北京,我曾参与组织一个与当年浙江美术学院“罗训班”油画有关的研讨活动。1960年至62年,文化部根据中罗文化协定委托浙江美院开办罗马尼亚油画训练班(简称“罗训班”),聘请布加勒斯特美术学院埃乌金·博巴教授及夫人哈其乌博巴·吉娜老师主持教学。这是当时被视为与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并列的大事。博巴的“罗训班”强调结构和表现,以另一流派的艺术理念对中国油画作了补充。我在主持研讨会时,特别引用了博巴第一次与学员见面时说的话——“我来到中国,不想把欧洲的油画传统机械地搬到这里来,我认为一个中国油画家不应盲目地学习和纯粹地摹仿欧洲的油画,而应该在学习中注意中国的特点,创造出中国的油画”;“我提醒大家在学习中注意两个方面:艺术思想要尽力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艺术形式上要建立民族的风格。”

博巴这一段话至今没有过时。李节平的艺术理念和这些年的潜心探求,与此不谋而合。中国油画、中国的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诉求,永远是别人无从代言的。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小夫妻(局部)

平实、可信,具有人文情怀的艺术作品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李节平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在当今画坛,尤其广东画坛,有李节平这样堪当重任的画家和这样坚执的努力,让人感到欣慰,更让人看到艺术发展和推进的希望。

(文/梁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三藏女,布面油画,130cm×120cm,2004年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藏女·彩颜图,布面油画,130cm×120cm,2003年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彩颜图,布面油画,100cm×100cm,2004年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香港回归·防务交接仪式,油画,220cm×350cm,2021年,中国美术馆藏

(来源:020艺术观察)

画家简介

李节平 | 从人物到场景,自风俗至故实,掘出了一口乡土的深井

李节平,1960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78年入伍,1987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结业,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2010年调入广东画院。现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9年油画作品《小夫妻》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首届“中国美术创作奖·金奖”。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新世纪之星”,获第七届“广州文艺奖”精品奖,第九届广东鲁迅文艺奖。201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公费派遣,赴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考察研修。2012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列宾美术学院首届夏季进修班。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