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登高看云低》设色纸本
358cmX144cm
2001年作
款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孙博文的山水画尽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突破传统色彩的大胆,画面有浓厚的现代意识,但传统价值依然存在,自然品位格调上去了,这就是真正高级的创新。
他的融会贯通形成极具现代审美趣味的色彩张力,传达出一种最有中国气派、民族特征的文人理想境界,使之成为内在核心,这就不是一般绘画水平,而是一种精神、修养和技巧凝结、化合与升华。
所以说,孙博文的用色超越了现实的浮华,达到了经典的永恒,在当今画坛泼墨泼色有此胆识、有此能力、有此积淀的杰出画家,孙博文应该拥有重要地位。
单从审美角度而言孙博文的画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因而即使不懂艺术的人,也会喜爱孙博文的画,因为它漂亮而纯粹。
不可否认的是,孙博文的绘画仍旧是很东方、很民族的。他在表现观念、意境处理以及画面韵味上依旧有东方人的细腻与空灵。
它代表了中国画中阳刚、劲健的壮美,显示出民族力量的雄浑厚重与蓬勃迸发。
孙博文尽管追求画面的装饰性效果,但笔墨上通过色彩的堆积与聚集,它们借助宣纸晕化形成的自然肌理抵消了画面装饰构成的设计感,产生了有天然韵味的特效。
很难想象一位有着深厚传统家学的中国画家能够以超越传统藩篱的现代风格在中国画坛上展露出来,并且以坚守传统因子为根基的创新,这是令人瞩目的探索。
因而从当代水墨画的角度看,孙博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创作能动性的把艺术因子层层剥离,画家刻意摒弃传统水墨画以笔墨为元素形成的“混沌感”、“苍茫感”,而强调艺术主观性的不同因子之间的搭配关系。
孙博文画面中的对照式的构图,启承转合的形式,也许正暗示着传统文化中阴阳、太极的东方宇宙观,这是笔墨背后的东西。
另外,阴阳、太极思想中的辨证思维和神秘主义倾向,也为抽象的笔墨表现形式提供了可能。这似乎也可看作是二者的相通暗合之处。
(文/黄戈,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后)
▲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
500cmX144cm
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