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的绘画气魄宏大,气势雄强,至大至刚,是一种刚健、崇高的美。
他以文化振兴为主题,以齐鲁山水为题材,用青、绿、黄、红、紫、白、黑七个色彩音符,写出了气魄宏大的色彩交响,是回响在古老的齐鲁大地的黄钟大吕。
这种艺术风格,光亮外显,自信大气,流光溢彩,光芒四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张扬,是对雄伟刚健艺术精神的一次唤醒,是现代艺术雄强审美风格的范例。
▲孙博文《云山共舞》设色纸本369cmX146cm2002年作
款识: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我们说他是中国式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在个人主观感受极端强烈以后,情感出现高峰体验,于是极力强化写意性,让写意性肆意到极端,导致写意的溢出,从而自然到达表现。因此,他艺术的表现是中国性的,是一种写意性表现。
孙博文的艺术虽然是西方表现艺术影响下的中国画文脉的自动生成,这个文脉尽管强大,但一旦走上了表现之路,进一步发展,必然会走向抽象,这是“德表”走向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史逻辑已经证明的。
所以,孙博文的艺术尽管一再表明山水画的属性,但其一部分作品已经走向纯粹抽象,这是艺术史逻辑的强大使然,这也是我们将其视为表现性绘画的重要原因。
孙博文的艺术至少凸显出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完全突破了笔墨限制,大胆用色,以色当墨,极大增强了水墨媒材艺术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传统中国画媒材强烈的当代价值。
二是,一改传统写意绘画的含蓄内敛为张扬狂放,阴柔而阳刚。突破了传统文人山水题材的程式,由中国传统写意绘画跨入具有世界意义的表现绘画。由民族性、特殊性而普遍性、世界性。孙博文的艺术合乎现代艺术的一般特点,但又超出了西方现代模板,找到现代艺术的中国形态,而且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期待的中国现代艺术,把传统中国画艺术真正转化为现代形态。
在看到孙博文的艺术展览后的我曾经谈到,我突然“遭遇”到这么一个展览,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惊奇之余是惊喜,觉得好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东西产生了,觉得中国艺术突然收获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果实。确实,他的艺术和所有艺术家拉开了距离,让人猝不及防,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极端案例,但是通过作品细读和分析,我觉得孙博文艺术的出现有一定偶然性,但更多的是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首先体现为个人的,其次体现为民族的。
(文/刘茂平,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博文《山水四屏》设色纸本500cmX144cm2000年作
(来源:卢乡书院)
艺术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