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中秋,又见月圆。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值此中秋佳节,让我们一起听听沈光伟讲起家乡“月儿”,回忆吃月儿、赛月儿、念月儿……
——编者按
念月儿了,念月儿了。
一斗麦子一个了。
念月饼了,
好年景了
……
每到中秋,我都会想起这首童谣。“月儿”是我的家乡老潍县城独有的一种美食。传说它最早是祭祀月神的祭品,但后来在其他很多地方逐渐被月饼取代,却在老潍县保留了下来。“月儿”的做法和馒头差不多,不过要比馒头好看,花样也复杂得多。“月儿”是用白面和红枣做成的一种月亮形状的面饼,上下两层是面饼,中间铺上一层红枣。做“月儿”,面要发得绵又不能太软,要带点儿弹性,这样擀出来的面饼又厚又圆,还好成型。
潍县中秋传统美食——月儿
“月儿”不仅要好吃,还要好看。做“月儿”的时候,要围着面饼捏出一层圆形的花边儿,叫作“云肩”。面饼中间这一圈儿,还得捏刻出一些有美好寓意的花草植物和十二生肖做点缀。我的母亲最善于给“月儿”造型,她在面饼上捏刻的那些图案花样百出,有石榴花开、富贵牡丹、二龙戏珠、嫦娥奔月……刻画得非常精致。她捏的小兔子活灵活现,让我生怕那兔子会跑出来;她雕刻的桂花树让我仿佛能从“月儿”上闻到一缕淡淡的桂花香……我的母亲是出身潍县于家的大家闺秀,她善良、美丽、智慧、勤劳,是潍县城的名人。她干得一手很好的裁缝活,不仅我们自己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都是她亲手缝制,谁家要做新衣裳,也喜欢找她。
所以,我每年中秋都会捧着母亲做的“月儿”去跟邻居家小朋友“赛月儿”。“赛月儿”就是小伙伴们捧着自己家大人做的“月儿”,聚在一起,比比谁家的“月儿”更好看、更好吃。所以“月儿”不能做得太大,太大了孩子拿不住,直径大概二三十厘米左右,以便于拿出去“显摆”。我们一般不直接用手接触“月儿”,那样既不好看,也不卫生。我都是去潍县城里的荷花湾采荷叶,用荷叶托着“月儿”。“湾”也是潍县城特有的一种水域,它是一种很小的湖,接近于池塘。潍县城的地表水大多流向了白浪河和虞河,但由于特殊的地势,有些水流不过去,挡在那里就形成了“湾”。潍县城有大大小小好几个“湾”,比较出名的除了荷花湾,还有苇湾。我家附近还有两个湾,一个叫撞钟园前湾,一个叫撞钟园后湾。其中荷花湾最出名,解放战争中,这里发生了潍县战役里非常激烈的荷花湾战斗。中秋节前后,荷花湾里的荷叶又大又翠,我摘下一柄荷叶,用它托着“月儿”,就蹦蹦跳跳去找小伙伴儿们一起“念月儿”了。
老潍县白浪河
对于“念月儿”的情景,晚清翰林、潍县人梁文灿所作的《蝶恋花·中秋》描述得很精彩:“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
“枣上插香香不断”这句词讲的是老潍县人“念月儿”的又一个习俗:中秋节那天晚上,月亮初升之时,潍县城里家家户户都会从“月儿”里挑出最满意的那个,放到桌子上的木头食盒里,盖上一层蓖麻叶,小心翼翼把一根点燃的香穿过蓖麻叶插在“月儿”的中央,等着邻居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来欣赏点评。如果谁家做的“月儿”能得到长者们的一致夸赞,那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上世纪50年代的潍坊东风西街
而对“小儿对月声声念”这个情景,我就再熟悉不过了。我和小伙伴用荷叶托着“月儿”,一起唱那首不知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念月儿谣》:
念月儿了,念月儿了。
一斗麦子一个了。
念月饼了,
好年景了。
念耙榖糇了,
盖瓦屋楼了。
念煎饼了,
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
“耙榖”是潍县方言,指的是窝窝头。把“耙榖”切成小方丁,淋湿后粘上面粉,开水下锅,就熬成“耙榖糇”了,有点像“疙瘩汤”。
这首童谣一定要用潍县话来唱,才有那个味儿。潍县方言多儿化音,“了”不读“le”,读“liào”,每句句尾都是押“liào”韵。
于希宁《潍县萝卜》
如今我已年过古稀,“念月儿”的场景已经六十多年没见过了。这些回忆更多的是化作缕缕乡愁,凝在笔端,融进墨里,在画里思亲念乡。古往今来,用画画的形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画家有很多,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于希宁先生。这个季节正是潍县萝卜上市的时候,我曾经在一幅画潍县萝卜的画上题跋“潍县城里一大怪,萝卜是当水果卖”,讲的就是萝卜对潍县人的特殊意义。于老在世时,每年中秋前后,老家人都会给他送来一些潍县萝卜。有时他一幅画里就画那么几根潍县萝卜,没画月亮,也没画月饼,但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我每次看了都眼眶一热、鼻子发酸,这可能因为我们都是潍县人的缘故吧。
于希宁《岁岁攀缠舞》
于老中秋还喜欢画葡萄。记得1986年于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时候,就展出了这样一幅葡萄,画上题跋“岁岁攀缠舞,仲秋照月明”。这幅葡萄图一下子就把李可染先生吸引住了,他指着这幅画说:“当封面!就做这次展览画册的封面!”有一年,于老画了三幅画,寄到南京请刘海粟先生点评。于老在其中一幅上题的是“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另外一幅画的是梅花,这两幅刘老作了题跋后都寄了回来。剩下的那幅他留下了,那是于老画的一幅蓝葡萄,画上的题跋正是“岁岁攀缠舞,仲秋照月明”。
沈光伟《百度寻它八万里》
又到中秋,经常有人问我,我画的望月图上,为什么看不到月亮。我回答,看不到的月亮,才是故乡的月亮啊。就像那首歌谣“念月儿了,念月儿了。一斗麦子一个了……”不是潍县人,恐怕难解其中意吧。
(文/沈光伟)
(来源:爱济南客户端)
画家简介
沈光伟,1950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花鸟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