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9-29 08:27:31
听新闻

又是中秋,又见月圆。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值此中秋佳节,让我们一起听听张望讲起40年前的那个中秋,在千佛山上看到的那轮圆月……

——编者按

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的中秋节,那年我正在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读大二。

那个中秋节的晚上,我们班里五六个同学相约一起去千佛山赏月。我们是步行去的,那时济南的出租车还很少,全市大概也就几十辆,马路上几乎见不到。当然,我们也打不起车。那个年代济南的公交路线也不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所以,我们到哪里都是两条腿走着去,也不觉着累。

那晚我们大概步行了二十多分钟,就到了千佛山脚下。我记得很清楚,我们是一口气从山脚下跑到山顶上的。而且一路上互相较劲,比赛谁跑得快,一个个充满了青春活力。大学期间,我们同学几个经常在周六周日一起爬山、探险,爬千佛山后面那些不知名的山,爬大佛头,去看黄石崖造像,那时大佛头连上山的路都没有。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张望(后排右二)大学时代同学合影

就这样我们“跑”到了千佛山山顶,上山后发现视野真辽阔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济南的高楼大厦还很少,大多都是五六层高的楼,千佛山就是那一片儿的最高点。我们站在山顶,发现月亮就在眼前。这个“眼前”很贴切,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就像一个大圆球悬挂在我们面前,好像只要我们再往上蹦一蹦,往前探探身子,伸手就能“够”得着似的。也是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李白为什么在他的诗里把月亮叫作“白玉盘”了。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张望青年时代自拍照

到现在,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过那么美丽的月亮。虽然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就像我还是我,但再也找不回青春岁月里那种飞扬的思绪了。现在有个流行的说法叫“活在当下”,虽然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词,但它概括了我当时的状态。那时的我,对未来没有太多幻想,并没有立什么志向将来一定要当画家,更不敢在画家前面加上“著名”两个字。我那时的想法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做好眼前的事。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张望作品《月影》

对大学时代的我来说,“眼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好好读书。那个年代书也不多,要想找到一本自己中意的好书就更难了,所以那时候在大学里流行“手抄书”。现在“手抄书”一般指的是古籍善本,但我说的这个“手抄书”就是指我们用钢笔、圆珠笔一字一句抄写下来的书。那时候哪个同学要是发现本好书,就把它抄下来,这就叫“手抄书”。然后这本“手抄书”又被别的同学借去抄,有时候一本好书有可能会被抄写好几遍,“再版”十几次都有可能。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

我也抄过书,但没有一本是完整抄完的。在我抄过的书里,印象比较深的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这本书没白抄,对我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有人说在我的画里能感受到一种梦境与现实的结合,这个梦境离不开月亮。一到中秋,就想起月亮,而在我的画里,月亮这个题材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意象。我在画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会把这个月亮这个形象放在画面里。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这个人天生喜欢安静,而月光洒在大地上的那种感觉,就让我感受到一种沉静之美,我很喜欢这种朦朦胧胧、似有若无的感觉,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感受。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月夜里,才会给人提供更多想象的空间。所以,在我的画里经常能看到月亮,而很少见到太阳,我感觉月亮比太阳更有亲和力。尽管科学早已经清楚地向我们揭示了月球的本质面貌,但仍替代不了我对月亮的幻想。在我的画里,月亮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思维意识存在,来表达我内心深处一种超自然的感受。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少年张望在湖边

除了月亮,我的画里还经常出现水这个元素,这可能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我出生在济南,两岁时跟随父母去了聊城的高唐,直到22岁上大学才回到济南,在高唐生活了二十年。高唐有个鱼丘湖,这个湖的历史很悠久,是古代挖土筑城时形成的,所以它整整环绕了高唐老城区一圈,烟波浩渺,很震撼。鱼丘湖浩瀚壮观又清秀灵动,我小时候经常去玩。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晚上,我在鱼丘湖边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长笛声,深沉、旷远、寂寥,虽然不知道那是一首什么曲子,但年轻的我却听懂了曲子里的思乡之情。好在我那时候还有父母陪在身边,虽然客居他乡,但过得幸福安宁。我的父亲对我影响很大,他思想很先进,50多岁还去北京报考电影演员。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张望与父亲张志远合影

他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当时我们家在高唐很多方面都是第一,电视、照相机……凡是时髦的东西,我们家都是县城里最先拥有的,就算省吃俭用,父亲也要去买。我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性格,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父亲有着广泛的爱好和才华,他的兴趣包括速记、摄影、组装收音机、剪纸,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艺青年”。我从小痴迷画画,就是受到了父亲的直接影响。那时候,我在学校里画,他在校外马路上画,半月出一期墙报,整个县城最好的板报就是我父亲做的,他从来不打草稿,直接用板刷在墙上创作,我很佩服他。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人们在欣赏张望父亲创作板报

除了父亲的影响,高唐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氛围。高唐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李苦禅先生就是高唐人。16岁那年,我带着几幅自己认为的得意之作,独自坐火车去北京,找到了刚从国外参加画展回国的李苦禅先生。先生见到我这个“小老乡”很高兴,专门带我去参观了他的画室,并当场给我做了示范,还留我吃了一顿饭。临分别时,李苦禅先生还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坚定了我走艺术道路的决心。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青年时代的张望在画室里

在我的艺术成长历程中,需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像著名版画家秦胜洲先生,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丁宁原先生,还有我的大学老师、旅美艺术家张宏宾先生等等,都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大学毕业时,秦胜洲先生正担任山东美术馆副馆长,他很欣赏我在版画创作方面表现出的天分,希望我毕业后去美术馆工作。早在上大学之前,我就参加过聊城地区版画学习班,跟着程辛木先生学习木刻。1981年,我创作的版画《鲁迅小说插图》获得山东省版画展览优秀奖,也是在那一年,我加入了山东省版画家协会。1982年,也就是我考大学的那一年,我创作的木刻版画《金秋》参加全国版画展并刊登在了《美术》杂志上。到我大学毕业时,我已经是山东最年轻的版画家了,我有时会拿着我的一些版画作品去找秦先生给指导指导,所以他觉得我在这方面有培养潜力。但是,当时我的母校希望我留校任教,几经考虑,我选择了留在山师当老师。但当时没想到,三十多年后我会被调到山东美术馆担任馆长。回过头来看,我一生当中的两份工作,其实早在毕业那会儿就冥冥之中安排好了,想想真是奇妙。在中秋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想起这些往事,我格外怀念这些前辈老师。尤其是在我也当了几十年的老师后,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前辈当年对我的关爱之情。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张望作品《金色年代》

我也继承了前辈们的这种品德和情怀,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希望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尤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比如我有个学生,他很有意思,经常自己一个人半夜去爬千佛山。他说半夜里在千佛山看到的植物、树木、石头……感觉它们好像都具有自己的生命。他把这些感受都融入到了他的画里,每次看到他这些画,我都会想起年轻时的自己,想起四十年前的那个中秋,想起在千佛山上看到的那轮圆月。

文/张望

(来源:爱济南客户端)

画家简介

张望|怀念千佛山上那轮圆月

张望,1961年生于山东济南。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济南市文联主席,山东美术馆原馆长,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政协常委,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文化名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