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呼吸”第四届意大利中意当代艺术展上,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徐青峰的作品《青岛里院》应邀参展。
《青岛里院》25×35cm,纸板油画,2009年
作为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成立270周年的重要项目,本次展览特邀吴为山、Mariagrazia Pontorno、徐青峰、Piero Gilardi、张伟、Miguel Ausili、邓国源、Caterina Sbrana、邱艺、Michele Guido、Fabrizio Lucchesi、Marco Signorini等十二位中、意艺术家。
开幕式现场
“十二位意大利和中国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诠释与地球相关的自然主题,将地球理解为一个星球、栖息地、景观和物质。每个艺术家都确信自己是一个唯一的超级有机体的一部分,这个超级有机体是一个全球生态系统,艺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歌颂地球的深邃壮美,更凸显地球的脆弱性。每件展出的作品都基于这样的前提:艺术对地球而言是灵魂和生命力的象征。”
——Gaia Bindi 盖娅·宾迪,策展人、意大利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教授、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当艺术与地球一起呼吸:一个展览的故事》
展览现场
《青岛里院》是徐青峰于2009年创作的油画作品。Gaia Bindi在《当艺术与地球一起呼吸:一个展览的故事》中这样评价:“(这件作品)很好地叙述了当今世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分隔现实:画中展现了城市景观和家庭场景,大自然的气息被城市的幽闭所取代。”
《青岛里院》(局部一)
画家、音乐家不同于哲学家最显著的一个思维模式在于,他们是凭感性去碰撞未知的世界,而不是通过理性的推导。其实艺术家也未必了解他自身。一个事物审美的结构和颜色,给他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愉悦,这就是画家所描述的有意味的形式。其实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从感受出发的,它之所以吸引我们,就是因为它那种形式和我们心灵的深处是彼此相通的,画家就是把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按照你所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认为这就是画家该做的事情。
《青岛里院》这幅作品是我在青岛生活期间画的一个建筑,中国人很亲切地把它称为“里院”,就是它的院子在里面。因为以前中国的生活方式都是四合院式的,有欧洲人把建筑建在中国之后,就产生了很多人住在一个围合的院子里面的形式,然后新的一种社会模式、生存模式就诞生了。因为建筑的不同,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新的群居方式。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很快,大家又回到独门独户的那个生活时代,“里院”这种形式在生活中开始被消除,所以把它用绘画的方式、用艺术的名义表达出来,就是艺术家用他的眼睛记录下在一个很特殊年代,中国在中西方结合的发展时期,一群人共同生存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一些东西,优美的东西,最经典的东西,是可以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不需要变化的。
——徐青峰
《青岛里院》(局部二)
(山东艺术学院)
艺术家简介
徐青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写实画派成员。文化和旅游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